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新规下的A股减持透视:减持规模、公司数双降 信披规范待提升

登录新浪财经APP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伴随日前《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减持管理办法》)的出台,自去年8月18日以来的新一波上市公司减持监管政策,以证监会部门规章形式正式落地。

根据受访人士分析,由于《减持管理办法》对系列减持规定进行系统性梳理总结,并且实现法律位阶、权威性、约束力的提升。因此,其能够起到“宽严并济”之效。

一方面,对于试图“钻空子”、抱以侥幸心理的违规减持者“严”字当头。另一方面,对于符合《减持管理办法》要求的上市公司,则将“宽”以待之。

降低减持规模,是监管规范减持的主要目的之一。从Wind数据来看,效果显著。2023年10月以来,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月均减持总规模多数在20亿元以内;此前则大多在70亿元以上,甚至突破百亿元。截至5月29日,月内上市公司减持金额合计仅为3.86亿元。

“减持家数、单家减持规模双双下降,是当前上市公司减持的新特点,并且已经成为长期趋势。”受访人士总结道。

新规下的A股减持透视:减持规模、公司数双降 信披规范待提升

推进合规减持

“完善股份减持制度,加强对违规减持、‘绕道式’减持的监管,同时严惩违规减持行为。”2023年8月,证监会如此强调。自此,系列规范上市公司减持的新规陆续出台,转融通出借、离婚式减持等成为市场热议焦点,也相继被纳入减持禁止范围之列。

日前发布的《减持管理办法》,是我国首部由证监会主导的部门规章级别减持规范。其出台,解决了此前部分市场人士因不同版本减持规定存在些许差池而无所适从的困扰。

根据受访人士分析,这将带来的直接效果在于:上市公司只要符合《减持管理办法》要求,减持计划即可顺利推出。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8月违规减持监管力度加大以来,有自称符合减持规定的上市公司表示,减持公告无法如期发出,需要等待一定时间后方能成行。

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看来,背后原因可能为信披内容需要进一步核实。如今《减持管理办法》出台后,这一情况将得到极大改善,从目前已披露情况来看,符合减持要求的公司在满足新规要求、规范披露的情况下,一般3个交易日后可实施减持计划。

从上市公司减持情况来看,的确有改善趋势。Wind数据显示,5月24日《减持管理办法》出台后的短短4天内,即有20余家上市公司新增减持计划,减持原因主要为公司自身资金需求和经营需要,亦有少数董监高因个人资金需求而加入减持队列。

值得注意的是,《减持管理办法》只是使上市公司合规减持得以顺利推进,对于大股东减持、变相减持的监管则格外严格。

记者注意到,此前一度成为市场讨论焦点,或者曾经被业内人士指出的有损投资者利益的减持行为——包括离婚式减持,转融通出借,通过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终止、公司分立等方式进行的各类变形减持行为,均被纳入《减持管理办法》减持禁止范围之列。

减持家数、规模双下降

监管推出系列减持规范,旨在打击违规减持行为,更好维护投资者利益。从去年8月证监会明确加大违规减持监管力度以来,上市公司减持家数、规模双双下降,减持新规成效显著。

Wind数据显示,2023年7月,255家上市公司管理层合计减持规模高达99.50亿元;其中,仅减持规模破亿元的上市公司即多达24家。次月,证监会新增禁止减持情形,上市公司减持力度立即大降,当月减持规模和减持家数下降至37.42亿元和108家,分别同比减少62.39%和57.65%。

此后,上市公司每月减持力度虽有浮动,但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今年5月1日至5月29日,实际减持的上市公司只有42家,不足去年7月的两成;合计减持规模更是只有3.86亿元,仅为去年7月的3.88%。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证监会加大减持监管力度之前的连续数月,A股减持规模远大于增持规模。随着严监管之下减持规模的逐步收缩,净增减持金额为正的月份时有出现。春节以来的4个月之间,2月和5月至今净增减持金额均为正,分别为7.34亿元和3.27亿元。

除减持家数和规模的下降外,当前上市公司减持还呈现诸多新特点。综合田轩、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总结,特点包括:上市公司减持信息披露进一步规范,尤其是大股东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减持前的预披露进一步加强;部分上市公司在《减持管理办法》发布后,主动终止或提前终止减持计划;违法违规减持现象明显下降等。

减持信披仍存优化空间

毫无疑问,伴随系列减持规定的发布,A股上市公司减持情况正在向着利好广大投资者的方向转变。

“自减持新规发布以来,上市公司的减持力度显著下降,而减持规范度则得到了加强。这表明新规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二级市场的压力有所减轻。”田利辉表示。田轩亦提到:“政策约束下违法违规减持现象进一步走低,大大减轻了减持对二级市场带来的压力。”

然而,在受访人士看来,当前减持执行情况还存在优化空间。

根据田轩分析,首先,减持整体规范度仍有待提升,表现为大股东减持原因、资金安排等信息披露仍不够细化,具体交易流程仍需进一步优化。

对此,建议细化披露要求,对不同行业、发展阶段的上市公司设置差异化标准,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

其次,当前处罚力度仍然较轻,对市场产生的震慑力有限。

有鉴于此,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进一步细化相关责任条款,提高对违法违规减持行为的威慑力。比如,进行市场禁入,提高经济处罚额度,加强立案调查,提高经济处罚额度,对严重侵害中小投资者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等。

再者,完善上市公司减持长效监管机制,及时掌握大股东违规减持情况,并采取应对举措。

与此同时,注意研判上市公司减持动机、信息披露真实性、规范性,并要留意可能出现的新型违规减持手段。

此外,注意由于新旧条款变化,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带给市场的波动性影响,做好市场引导和风险防范措施。

在规范上市公司减持方面,田利辉同样建议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要求,使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上市公司的减持计划和动机;同时,加强对违规减持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从而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稳定。

(作者:崔文静编辑:张铭心)

相关阅读:
郑州配租型保障房频现“秒光” “存量收储”如何为房地产破局? ST阳光17个银行账户被冻结 股价连遭18个跌停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