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经纬张颖:硬科技与产业投资时代,如何思考与布局

来源:36氪

11月29日-30日,36氪WISE2022新经济之王大会顺利举办。36氪将大会主题定义为“Long China Long Innovation守望中国保持创新”,大会将聚焦新能源、SmartEV、新消费、投资人、硬核科技、数字化、XR与元宇宙和机器人八大热门赛道,汇集数字化、企服、新能源、新消费、双碳、二级市场、商学院、创变者等10大分会场。重磅推出“WISE 2022新经济之王年度人物”、“WISE 2022新经济之王年度企业”“WISE 2022新经济之王年度焦点产品”三大年度名册。全方位展望新经济领域的趋势动向,探索新经济领域新的增长点。

大会上,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发表了题为《硬科技与产业投资时代,如何思考与布局》的主题演讲,认为,在先进制造、AI、机器人、智能汽车这些硬科技领域里面,评判公司价值的底层逻辑是它的产品力,是关键的核心指标。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

张颖(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大家好,我是经纬的张颖,因为出差的原因,这次无法在现场参加36氪WISE大会,所以我们就通过连线的方式。我也跟36氪的同事跟大刚说,既然参加了,我就会全力以赴,尽量好好地去回答问题,简单直接通透,有什么说什么。

主持人:欢迎张颖总又来到WISE,很好奇您今年在心态上有什么不同?

张颖:这是一个好问题。今年整体来说国际的大的趋势、中美关系、俄乌战争等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其实我自己觉得大家都能感觉到一些经济的挑战,各个行业里面的一些“顶头风”,但是我觉得整体来说我自己还是相对乐观,对于未来几年的发展、未来几年国内在各种硬科技的突破方面还是相对乐观的。

当市场回归的时候,抓住机会做自己擅长、该做的事,获得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延展,然后跟着自己的合作伙伴,跟着自己的创始人,跟着自己的团队一起达到高度,把这件事情想清楚,把这些因素想清楚。其实最简单的就是聚焦深度挖掘,相信中国市场、相信中国的产业链、相信中国的生态链,然后投入,给足一定的时间,然后我觉得才有一定的概率。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聚焦自己擅长领域,静下心来去把最重要的、最值得做的那几件事情给做好,有效的延展,给予一定时间的耐心,至少我跟我们的几个合伙人以身作则,现在是这么做的。

主持人:我们第二个问题,WISE10年来一直在关注中国新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作为投资人,您怎么看这些变化?

张颖:我觉得对创业者和投资机构来说,其实变化是永恒的,变化也是每年都在发生的,不管是从每年所谓热点行业的切换到市场的起伏,资本市场的起伏,其实变化是永恒的,我觉得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哪怕在所谓的新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在每年行业、热点行业的切换,投资人的“群羊效应”在追一些热点,在追一些风口,也是一直在发生。所以我觉得这点对我们来说都是比较从容的。

关键的问题就是你怎么在诸多的变化,诸多的起伏的过程中找到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机构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公司的机会,然后聚焦把一件事情给执行出来,我觉得还是需要不少认知的迭代,然后对未来前景一定的预判,最终其实最考验人的是你对未来的3年、5年、10年的判断,对大的趋势的判断是否正确?

我非常相信当年雷军总说的“顺势而为”这句话,我们过去20多年,至少我说我自己从一个风险投资人的角度来说,没有中国的经济腾飞,没有抓住这种新经济领域里面的爆发,没有抓住这种风险投资的节奏感,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我自己觉得从个人的能力,从我们合伙人的综合能力,如果没有大的市场,没有这种顺势而为,是不可能到今天的。

主持人:未来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在哪?经纬打算怎么做?

张颖:未来投资机会这个话题,好像是所有投资大会都必问的一个话题,真实的答案是什么?我们也只能对一些大趋势有所判断,对与政策同频的,国家跟政策允许的一些领域有所了解。

其实大家今天都比较清楚,不外乎在今天这个时间点,给予大家更多信心的,大家比较相信的那就是硬科技、机器人、智能制造、电动车领域、光伏、风电、中国数字化的推进,大医疗里面的发展等等。

其实我觉得中国作为那么大的一个多元跟厚实的市场,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其实大家更多的应该思考,在这么多领域的变化过程中,什么更适合我,我是否值得在一个领域里面坚持迭代、应变,然后变得更好,或者是保持之前比较高位的一些状态。

当然我们现在在硬科技,智能汽车,以及刚才聊的这一块,占了投资的比率超过90%以上,但是我经常鼓励我们相关的同事们,让他们不要放弃,让他们继续去迭代自己的认知,对行业的理解,对中国模式的理解,对在这个领域里面新的公司崛起,它的爆发的节奏有什么新的思考,同时紧盯着在这里面,在今天敢于在这些低谷领域里面继续创业的优秀创业者,因为他们的质量,他们的决心应该比之前要高很多,也许他们能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公司,能带来惊喜,给他们自己,给投资机构。

主持人:您相信Long China吗?为什么?

张颖:对,Long China对我来说,是我20多年做投资的主线,如果没有Long China这种决心,我也不会在新经济领域里面腾飞过程中坚持做一个早期投资人这样的角色,跟这样的机构,面对国际局面,面对我们刚才说的中美关系,面对我们的很多“卡脖子”的挑战跟压力,其实今天在测试很多人和很多机构是否真正地在Long China的底线,不管怎么样,经纬和我发自内心,我们在聚焦中国,我们只看好中国,我们只在中国耕耘,我们只在中国所有这些领域里面挖掘优秀的早期创业者,我并不知道未来的3年、5年、10年能给我们再次带来有多高的高度,但是我认为在所有的选择、所有的因素考虑之后,这是正确的一件事情。

我经常跟同事们说,我们之前说聚焦中国、“子弹”不断、投资不断,在这几句话的基础上,只有相信才会有后面的一切。不是有句话吗?相信相信的力量。所以我自己觉得看好中国这件事,其实在今天它有非常多的度,只有发自内心的、全心全意的聚焦,相信中国,才会在自己的领域里面达到未来想要的高度。

主持人:如果说Long Innovation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持续创新的驱动力到底在哪?作为投资人,您怎么预判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

张颖:其实我自己觉得一直是中国创业者群体的一个特色。在新经济领域的创业时代,创业者们其实也是在持续创新,更多的是模式的创新。今天有可能所谓的创新更多的是硬科技的创新,智能汽车的创新,机器人的创新,先进制造的创新,国产替代的创新,这个创新其实它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它对人的要求也是一样的,你只有不断的在迭代自己的认知,你不断的在学习,在今天这个时代,不断的在去与科技跟技术人才共荣,然后组建出来最好的团队,才能最终出来创新的产品。过去是创新的模式,今天是创新的产品,我觉得直接成正比的关系,就是创始人跟创始团队的综合质量。

今天做一个创新的技术公司,创新的产品公司,创新的智能汽车的生态链公司,创新的数字化公司等等,其实对产品、对技术的要求就会更高了。有些创始人说我没有产品背景,我没有技术背景,如何在今天所谓的Innovation时代去创新。那去找人,你去找产业、技术的合伙人,联合创始人,你跟他们去配合。

过去在这个新经济领域里面崛起的有丰富运营管理商业经验的人,今天不会归零,但是你如果要在新的领域、新的时代好好发展,达到更高的高度,你需要合适的、有技术背景的、有Innovation背景的联合创始人。

但是在这个基础上,你自己也要迭代认知,你自己也要对未来的趋势、未来的产品、未来这些很卡脖子的问题,如何去解决他们,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去配合这些科学家们、产品技术合伙人们,要达到高度。

主持人:今年国内重视底层技术创新,但外部环境又在抑制发展,经纬在硬科技赛道做了很多布局,那您对硬科技未来投资趋势怎么看?对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张颖:在新经济领域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能出那么多大市值的优质公司,其实10多年前我们很多投资机构,很多投资人也没有想到,在今天大背景下,在今天我们对硬科技的追求,国际关系、中美关系“卡脖子”。我认为在未来诸多年之后,中国出现一些硬科技公司领域里面的大公司,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至少对于我们早期投资机构来说,我们是这么理解的,做一个优秀的早期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我们的本色,我们的底色就是乐观主义,长期主义,我们相信能实现,我们也希望能实现。我其实觉得最大的建议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解商业的、有公司运营经验的联合创始人。

在今天这个时代,其实大量的科技跟产品创始人、科学家变成创业者,这样的群体其实越来越大,这些人他们最缺乏的就是一个能互相信任,能当做创业伙伴的,商业的联合创始人,商业的或运营的,或者是相对全能的联合创始人。很多技术人才,很多理科男,很多产品导向的创业者,其实他们都是在某一块、某一个细节上非常的专业,非常的优秀,要达到这个也需要钻牛角尖,是长期的积累。但是今天在创业的过程中,如果要求一个大比率的,他们很多都变得非常全面,综合能力很强,其实这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所以我认为每一个产品的基础创始人,第一件要想的事情就是我怎么去搭建我的合伙人团队,我的联创是谁,他要跟我在哪些地方不一样,他要在我不擅长的哪些地方充分地发挥经验、有商业运营经验、招聘经验、管理经验、组织经验,相对的要比我强很多。然后我们互相帮助一起成长。

就是要读懂自己,要知道自己的不足,要自己知道自己的欠缺,然后早一点高配补齐,然后在过程中去迭代,变成一个有效的、高效的团队,如果错了,要做出及时的改进,一定要找到这样子的联合创始人。

主持人:您预计未来判断公司价值的标准会发生改变吗?会有怎样的改变?

张颖:其实我觉得判断公司价值的因素其实已经改变了,以后会持续的去迭代,去更新,那种用钱砸更快的成长,用巨大的亏损去砸出收入的规模,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今天,第一、我们的行业不一样,是硬科技、是智能、制造、是AI、是机器人、是智能汽车。在这些领域里面,我觉得评判公司价值的底层逻辑还是它产品力,产品的开发趋势,它在过程中一些核心的KPI跟运营数据,这一家公司对未来它的合同收入跟预期收入预测的准确性,什么时候他能收支平衡,什么时候会有一定的利润?

如果利润非常遥远,你在这几年要达到利润的过程中,你的核心指标、核心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在每一轮之间,你是否能像过去讲的那样去做到,我觉得这些东西就变成了核心因素。

还有一点我们要假设在未来的资本市场,它的衡量标准以利润为基础的概率要远大于之前以增长为基础,所以对价值评判标准不一样的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优秀的机构,最优秀的长线的资金,都会把这些要求变得更加重要,更加直观,希望大家能重视。

谢谢36氪WISE大会这次的邀请,也谢谢跟主持人的对话环节。非常感谢这次机会。从我自己作为出发点,我可以做如下的总结:

我觉得今天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保持自己心智的健康,各种各样的原因,其实都在给大家很大的这种压力,短期也增加了很多人的焦虑。

我觉得作为一个创业者群体,或者更直观来说作为创始人群体,我们最重要的,需要做到的当下,就是保持自己心智的健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影响我们的核心创始人、核心高管,我们的员工、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生态链里面的朋友们。每个人的影响力其实都是有一定辐射的概率和程度。

如果你能辐射到更多的人,给他们带来帮助,带来正向的能量,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保持自己心智的健康,能度过低谷的周期,然后在自己值得聚焦、擅长聚焦的少数事情上发力,然后未来能达到更高的高度。

所以这段时间,我自己是这样子,我把保持心智健康当成第一目标,当成第一重要性,这里面其实有很多的延展,工作跟生活的配合,对工作上轻重缓急的要求。在我们经纬的投后持续的创新,能服务好新时代产品跟技术的创始人,怎么保持跟LP的沟通,让我们能子弹不断,我们最近也融了钱,怎么能揣摩、理解在短中期资本市场的变化,能加大退出,能更多的回笼现金给我们的LP,怎么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保持自己心智健康基础上身心的健康,自己的健康,这样能好好的再为未来的5年、10年、十几年做出努力。

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海外市场单月销量首次破万 比亚迪拟在巴西投建新工厂 富士康:11月营收较上月下滑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