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侠客岛
文/点苍居士
打着自愿的幌子让学生买平板,不买不给进智慧班;校企联合卖软件,家长掏出大几千……近期,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决定,对山西、浙江、河南、广东、云南等地以“教育信息化”为名的乱收费事项实行专项督办,“查处相关利益输送和权力寻租,对有关单位、学校和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教育信息化,咋成了一些人捞钱的幌子?
山西太原某中学在新生家长会上介绍“智慧班”情况。图源:新华社
一
前段时间,媒体曝光了不少教育领域的幺蛾子——
在山西太原,多所学校按“是否购买平板电脑”划分“智慧班”和“普通班”。想进“智慧班”,得一次性缴纳“平板电脑资源服务费”8800元。不缴?进普通班。
广州某校从2020年起开展“信息智慧课堂教学实验”,2020年该校新生497人,未购买指定平板电脑者16人;2021年新生528人,未购买者50人。眼看“智慧率”下降,学校立马把这50人单独编进一个班,家长怕孩子觉得受歧视,还是掏了腰包。
此前,浙江某市有2.2万名初中生参加“平板教学”。购买平板电脑花费以人均3000元计算,再加上捆绑销售的软件,学生和家长累计花费1.1亿元。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说,这是“大家自愿”。但家长反映,有的学校把“智慧课堂缴费”作为新生注册的第一步,报到当天就有第三方机构现场收费,这也算“自愿”?明显是学校和第三方机构“合谋”嘛。如果家里有俩娃,还得买双份平板。至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买不起平板,就只能眼看着孩子和同龄人的差距被拉大。
有的学校还堂而皇之地向“分数稍低学生”搞“定向招生”,只要花钱买平板,就可以跳过分数线,直接入校,分到“智慧班”,在师资分配上给予特殊优待。
表面看,借“教育信息化”牟利是部分学校、企业违规创收;本质上,这股歪风邪气直接侵害教育公平。
(图源:网络)
二
教育部等多部门有明文规定:“作为教学、管理工具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教育信息化的成本,一靠财政教育经费,二靠地方政府投入,以任何形式将成本转嫁给学生,都是彻头彻尾的违规行为。
但为什么类似违规情况依然存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岛妹,一些地方想把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政绩”,却又没钱投入,就默许学校向学生收费。
捞钱的花样就更多了。有的学校和企业搞“定向合作”,变相强制学生和家长购买该企业产品;有的企业干脆直接搞定地方教育系统,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当地学校购买自家设备;有的地方教育部门搞权力寻租,强行把“信息设备使用率”列入学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再给学校明里暗里“指点出路”。
长期从事基层教育研究的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雷望红直言,在不少人眼里,教育是块“大肥肉”。国家通过“双减”严禁教育资本化,减轻校外培训给学生家庭造成的经济重负,可一些人使劲钻空子,违规的教育信息化又添新负担。
显然,以“购买力”分班、以“钞能力”看人下菜碟,将加剧学生、学校、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某中学教室内的智能设备充电柜(图源:新华社)
三
有家长质疑,所谓“教育信息化”就等于买没买平板、装没装App?对教育质量提升到底有多大帮助?有没有科学测算和论证?
在熊丙奇看来,教育当然不是平板越多就越好。国家此前出台规定,明确提出要保护青少年视力,减少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也会让一些老师习惯“照PPT宣科”,导致教学能力弱化。
“传统的教育方法为什么能延续这么多年?就是因为它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深入互动。”雷望红说,作为教育载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比如因为上网课,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可能染上网瘾,还有孩子拿着智能设备玩游戏、刷短视频、抄答案。
以信息化为名、行乱收费之实的荒唐事之所以在多地出现,商家的“科技忽悠”是一部分原因,问题可能更多出在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有必要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腐败链条。
“教育信息化”的初衷是好的,为我们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提供了方案。但教育领域的任何创新都别丢了育人的根本,不能让智慧教育沦为“智慧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