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面对市场变局 新能源车除了涨价还有更多选择

每经特约评论员张敬伟

近期,新能源车市场可谓“涨声”一片。据央视财经报道,2月份的新能源车涨价,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元。进入3月份以来,已经有近20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涉及车型近40款。这轮新能源车涨价潮,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单纯的产品涨价,二是提高产品配置并调高价格。江西某新能源材料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二龙表示:“(碳酸锂)此前的价格基本维持在5万元每吨左右,但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现在已经涨到了50万元每吨。”

新能源车产销势头很猛。数据显示,今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万辆和76.5万辆,同比分别増长1.6倍和1.5倍。市场占有率达到17.9%。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5.2万辆和60.4万辆,同比均增长1.4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8万辆和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倍和2.5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6辆和371辆,同比分别增长5.0倍和3.1倍。

从生活现实到市场数据,都折射出基本的市场逻辑。燃油车渐成“明日黄花”,新能源车则是今日明星,传统车企纷纷涉足新能源车领域,新势力更是早就行动。生态环保理念、新能源新技术、突发的市场变局(疫情、天灾、战争)等,都会引发产业重整。疫情所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叠加困扰还未缓解,俄乌冲突带来的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又带来强力冲击。

油车使用成本提升,新能源车也加入涨价行列。从央视财经报道看,新能源车涨价似乎都有道理,因为产品配置提升所以涨价,因为锂电池的原材料价格高企整车自然也要涨价。还有没有缓解的“芯片荒”,加上能源价格高企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新能源车在制造和消费环节也面临成本提升压力,这些都符合最基本的市场逻辑。

现在或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新能源车涨价似成趋势。新能源车企跟风行动强调涨价“有理”,不涨价或亏损甚至难以生存,消费端则无可奈何承受涨价压力。面对市场“涨声”,消费端没有“掌声”只有焦虑,而且可能转化为消极应对。笔者认为,这可能导致市场供需失衡,若形成“有价无市”的局面,供给和消费两端失去“流量交换”,“市场动能”也会渐趋消退。

市场是个大系统,各要素参与其中,利益博弈要平衡,不能顾此失彼,整个市场才会有序运转,循环有力。因此,经济学很复杂,需要兼顾各要素的运转平衡。同样,经济学也很凡庸,关注宏观大势的同时,更要关注民生需求,参透红尘愿景。

新能源车市场也不例外。作为新兴产业,正处于百舸争流的市场竞争期,面临各种市场变局带来的滋扰,市场主体基于收益与风险的考量,因应市场变化进行价格调整,确实有其合理逻辑。但是不管如何变化,市场逻辑的真谛是让企业存续下去,在新能源车市场的丛林中赢得一席之地。从传统车企的市场竞争看,经过不断的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也就十几个汽车品牌。新能源汽车涨价潮,也许只是产业竞争大潮中的一丝涟漪。

前路漫漫,未来难料。现在涨价的新能源车企,还是要有长远目光。若是为了短期利益而涨价,或者是赚一笔就跑,消费者也不会买账。况且有的涨价理由并不充分,增加配置就必须涨价?增配不涨价的车企和品牌多了,这也是汽车营销的基本策略。原材料涨价所致的新能源车价格上涨,也要涨得“理性”,不是基于“资本理性”而是顺应“消费理性”,让消费者承受得起,因为让消费者望而却步的“涨价”是愚蠢的。消费者不指望新能源车的“薄利多销”,但也不愿面对“漫天要价”。毕竟,新能源车还有很多硬伤,比如里程焦虑、充电桩不足,涨价会放大新能源车的硬伤短板,让消费者的目光转到传统能源汽车。毕竟,消费者的理性很多是靠消费惯性支撑的。

产业链失稳和供应链失衡的情势犹在,笔者认为,新能源车面对市场大变局,除了涨价还有更多选择和办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相关阅读:
共享单车儿童座椅真的安全吗 增加对氢能、智能网联等细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