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美因基因谋上市 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分化

美因基因谋上市 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分化

来源:北京商报

随着美因基因向港交所递表,消费级基因检测再次走进消费者视线。美因基因的招股书援引数据称,美因基因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消费级检测平台。从具体产品内容来看,消费级基因检测是指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基因检测,于2015年左右引入中国市场,23魔方、水母基因等均成立于这一年。晚一年成立的美因基因却成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在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实现盈利的企业。

不过处在同一赛道的玩家境遇却各不相同。2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行业里的另一家公司水母基因公众号的内容更新停滞在了2020年,其内部人士称,个人业务不再是公司的业务重心。去年9月,业内还曾传出微基因、23魔方和基因宝三家公司正在洽谈合并事宜的消息。业内人士认为,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已行至分水岭。

美因基因冲击上市

国内最大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正在谋求港股上市。根据美因基因披露的招股书,公司拟将所募资金投向消费级基因检测及癌症筛查服务及产品的销售、营销及商业化,研发管线产品等。

美因基因是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孵化的项目,成立于2016年并已实现盈利。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2020年,美因基因分别实现总收入1.95亿元、1.23亿元、2.03亿元,同期分别实现盈利2200万元、2970万元、7910万元。

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和癌症筛查服务构成了美因基因的两大业务板块。其中,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是美因基因的营收支柱,营收占到总收入的九成以上。美因基因的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服务包括了癌症风险评估服务、慢性疾病风险评估服务、新冠病毒相关检测服务和其他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

北京商报记者在美因基因官方商城看到,其一款癌症风险评估服务的基因检测产品售价为699元,用户取出产品中的口腔拭子,每只棉条上下擦动口腔左右内壁约20次左右,将样本寄回检测中心,15-20个工作日便可以等到检测报告。

美因基因在招股书中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称,按累计进行的检测数量来看,美因基因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平台,全球三大消费级基因检测平台之一,且是国内唯一一家在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实现盈利的企业。

早在2021年8月,美因基因曾向港交所递交过上市申请材料,随后过期失效,这是其更新材料后再次冲击港股上市。针对赴港上市的原因以及市场发展情况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美因基因方面,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沉寂的市场

相较于2017-2019年价格战、融资等活跃现象,这两年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降温明显。美因基因的再次寻求上市打破了沉寂已久的市场。

国内消费基因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美国消费基因检测公司Ancestry、23andMe等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全球第一、第二大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Ancestry和23andMe分别成立于1996年、2006年。据业内人士介绍称,2015年左右行业快速发展,国内大量企业涌现,效仿美国推出了大量祖源检测等娱乐性质项目。

国内早期入局的微基因、23魔方以及水母基因均成立于2015年,成立之初也是主打祖源分析,包括遗传风险、药物反应等。为打开市场,获得更多用户,行业经历过价格战。2017年8月,23魔方将原先千元左右的标准套餐价格进行降价,套餐价格从此前的999元降至499元。随后,微基因跟进,下调了产品价格。

热度逐渐升温,成立较早的三家企业在2018年相继获得融资,行业也迎来了新玩家。2018年1月,微基因宣布完成B轮融资,水母基因完成A轮融资,同年3月,23魔方宣布完成1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这一年,安我健康、基因宝也先后成立。2019年10月,基因宝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不过,自2020年以来,行业再没有传出新的融资消息。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发展较晚,国内市场对于个人基因的认知并不充分,获客难、盈利难一直是存在的痛点。而受疫情影响,各公司的业务开展也受到影响。在23魔方官微,某消费者曾针对唾液样本运输如何防控风险;实验室检测时,是否有相关的防护措施等问题提出质疑。

市场分化

冲击资本市场,抱团取暖……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开始分化。

依托美年大健康,美因基因迅速发展。招股书显示,2020年,美因基因进行了270万人次基因检测,占65.8%的市场份额(按检测人次计)。

而在去年9月,业内传出微基因、23魔方和基因宝三家公司正在洽谈合并事宜,微基因创始人郑强向《中国企业家》证实了这一消息,但未透露具体进展。针对洽谈进展等情况,北京商报记者分别联系了基因宝、微基因、23魔方方面,微基因CTO陈钢称“不知道这件事情”。截至发稿,基因宝、23魔方尚未回复。

水母基因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水母基因的官方微博停更于2019年6月28日。在最后一条微博下,有消费者针对基因检测报告迟迟不出结果,App无法下载进行了提问,而水母基因未对上述评论进行回复。水母基因的微信公众号则停更于2020年2月,并于2021年6月更名为“水母生命教练”,至今未有新内容更新。

针对业务发展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水母基因联合创始人兼CSO赵南,截至发稿,对方暂未回复。北京商报记者从水母基因一内部员工了解到,水母基因的业务仍在开展,但业务重心不在个人业务了。此前,水母基因的一位高管曾对媒体表示,公司还在提供基因检测服务,但“烧钱”的业务已停止了。

北京商报记者姚倩

相关阅读:
沈阳:“元宇宙” 国际关系“新试验场”? 2021年全球汽车芯片出货量524亿个 同比增长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