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银行”“数字银行”“无人银行”……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冲击下,银行业正加快对数字化转型的探索。
不过,银行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的同时,仍存诸多掣肘。业内人士表示,部分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人才、资金、投入产出不匹配等问题,急需探索建立金融科技发展联盟,推进系统、技术共研共享。
●本报记者石诗语
虚拟数字技术推动服务升级
浦发银行的数字员工“小浦”、南京银行的数字客户经理“楠楠”和“晶晶”等,通过人物形象模拟、人物声音克隆、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众多人工智能技术,让用户能够在银行网点体验与虚拟人的交流互动。
“随着基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客户行为正在发生变化。”某股份制银行数字金融部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由于个人客户的互联网参与度较高,尤其是对移动网络终端的使用更充分、更灵活,我们通过海量数据的反馈,可以进一步测试和优化业务逻辑,使数字化应用在个人业务中更成熟,形成良性循环”。
多数银行在这场转型“竞赛”中选择以个人金融服务为突破口。不过,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不仅体现在零售业务上,数字金融服务的触角还应延伸至产业金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认为,提升产业数字金融能力还需要金融科技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应用,这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布局金融科技子公司
发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希望通过市场化的道路,从机构设置、人才招募等方面着手,推动数字化全方位转型。
例如,兴业银行(22.270,-0.11,-0.49%)于2015年11月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自此拉开了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序幕。截至目前,共有17家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包括5家国有大行、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
据业内人士介绍,银行科技子公司主要以服务本行业务为主,包括承接母行的数字化转型任务,承担母行数字化研发的任务,比如开展云计算、大数据、5G等关键数字化转型技术的研发和实施。但随着科技服务能力提升,不少金融科技子公司也会输出科技服务给其他金融机构,扩展营收来源。
该业内人士称,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建立能够进一步改善银行的成本结构,提高运营效率,促使银行能够从内部加快转型升级,提升银行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人才引进方面,银行及其金融科技子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金融科技人才的聘用、培养与合作。例如,农银金科自成立以来多次发布招募信息,岗位涉及技术管理、软件研发等技术相关岗位。
中小型银行待破局
某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表示,谋求数字化转型的全方位和多元化发展,将是各家银行体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然而,在数字化转型中,地域间、群体间、机构间的数字鸿沟客观存在,就目前来看,在数字化领域发展领先的多为头部银行,且与中小型银行的差距逐渐增大。
对于多数中小型银行而言,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存在缺乏配套制度流程、跨部门跨条线协同机制欠缺、创新技术人才不足、数据质量和数据治理欠佳等问题。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认为,目前中小型银行真正的痛点包括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产出不匹配等问题。他指出,中小型银行若要真正实现成本可承担、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有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提出,中小型银行可以探索建立金融科技发展联盟,推进系统、技术共研共享。在破除金融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方面,中小型银行应发挥决策链条较短、贴近市场和客户等特点,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全组织敏捷转型。同时,加快核心系统改造和升级,夯实发展基础,以手机银行为主要载体,加快线上与线下融合,提升获客、活客、留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