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或超18%,缺芯、缺电池问题下半年或缓解

作者:缴翼飞编辑:李博

2021年经历了全球疫情散发、消费预期降低、全球性供应链风险等一系列冲击,汽车市场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但中国全年汽车产销仍然呈现了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

1月12日,在2021年汽车工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2021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连续3年的下降趋势。其中,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进一步说明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

同时,受国际市场的恢复、中国品牌竞争力提升等因素推动,中国汽车出口表现出色,从4月份以来,多次刷新历史记录,年度出口首次超过200万辆。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预测,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2750万辆,同比增长5%左右。其中,乘用车为2300万辆,同比增长7%;商用车为450万辆,同比下降6%;新能源汽车将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2%,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18%。

车市加速向新能源化转型

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与汽车工业整体相比,增势更为明显。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走势差异化明显,新能源汽车正在实现对燃油汽车市场的部分替代效应,拉动车市加速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

此前国务院办公室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将占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而根据付炳锋介绍,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为13.4%,并将在2022年进一步提升,有望达到18%。

在2021年底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提出,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受此影响,特斯拉、小鹏汽车等品牌已有所提价。

崔东树分析,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不会影响到总体车型的销量,目前新能源汽车还有一部分去年订单等待交付,价格不受新一年涨价影响。等这些订单交付后,如果市场继续火爆,加之考虑原材料成本上涨、供应链紧张等原因,部分车企可能会涨价销售。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规模翻倍提升,降成本能力的改善,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仍将稳定在合理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售的新能源车型中,以特斯拉为代表的20万元以上的高端产品以及上汽五菱为代表的10万元以下的低端产品成为2021年主流,中端新能源汽车市场亟需突破。

崔东树表示,中端市场产品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在于,其保值率相对较低,既缺少高端产品的技术优势,也难以与低端市场产品比拼价格,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由“哑铃型”向“纺锤型”或者“橄榄型”转变。

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舒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中端市场产品还面临着充电桩布局不合理、普及度低、公共充电困难、充电速度慢、充电桩不兼容等问题。

相比之下,高端市场车企已在充电配套设施领域提前布局。比如,特斯拉早在2012年就开始在充电配套领域持续投入建设,目前已成为在中国充电桩工程建设早、自有充电桩数量多、充电效率快、布局覆盖东西南北主干道的车企。而低端市场产品充电配套门槛相对较低,续航相对便捷,既可以使用家用电源通过自带充电器充电,也可以使用路边付费充电桩充电,充电续航更为灵活。

王舒磊提醒,国产新能源车企应抓住巨头尚未涉足中国利基市场和国外仍被疫情困扰的“时间窗口”机遇期,充分挖掘中国新能源汽车利基市场的消费潜力。

供应链压力下半年或缓解

2020年底开始爆发的“缺芯”潮至今还未平息,2021年通用、福特、本田、丰田、长城等国内外一线厂商也受到缺芯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新能源汽车对于芯片的消耗大约是传统内燃机汽车的两倍,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其装车量也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而大幅攀升。

王卫明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全球主要芯片企业已经在逐渐加大汽车芯片生产供应,新建产能也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释放,预计2022年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情况将会逐渐缓解。

崔东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缺芯、缺电池的现象在2022年初仍会比较突出。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延期订单交付的完成,芯片供需将在一季度后回归紧平衡状态。在电池方面,目前已有大量投资进入磷酸铁锂电池产业,到2022年下半年,电池荒现象也将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动力电池退役量也在逐年增加,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锂、钴、镍等电池原料资源逐渐走俏,其中部分资源进口占比较大,在此情况下,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规范市场交易标准、促进电池金属原料的循环利用正愈发重要。

对此,王卫明表示,下一步将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行业标准,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验收,持续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树立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标杆企业。同时,研究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控联动机制,强化线上线下协同溯源监督管理,压实有关主体责任,提高监管效能。

新能源汽车出口爆发性增长

2021年,尽管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中国汽车出口却迎来了发展机遇,2021年首次突破200万辆大关,达到201.5万辆,同比增长1倍,今年包括上汽集团、长城汽车等品牌汽车企业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四家车企的出口量增幅均超过了100%。

其中,2021年上汽乘用车全年出口总量达到29万辆,同比增长68%;奇瑞全年汽车出口量26.9万辆,同比增长136.3%;长城汽车海外销售14.2万辆,同比增长103.7%;长安汽车海外销售11.4万辆,同比增长114.3%;吉利汽车2021年累计出口11.5万辆,同比增长约58%。

汽车为何在2021年迎来翻倍增长?崔东树认为,疫情及芯片短缺问题在2021年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海外汽车生产商的供应能力同样出现下滑。而中国由于疫情控制较好,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生产能力快速恢复,弥补了海外汽车市场产品供应的缺口。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爆发性增长,有力地推动了今年中国汽车的出口增长。付炳锋介绍,2021年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欧洲市场成为一大主要增量市场,主要集中在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挪威等发达国家,体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优势。

此外,RCEP协定于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中国对约65%的汽车零部件作出了零关税承诺。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主任高立红指出,RCEP落地实施使得成员国之间的汽车零部件流通成本将有所降低,区域汽车产业链将进一步优化,从而提升亚洲整车制造产业的竞争力。为此,应借此机会支持中国汽车企业深度“走进东盟”,努力将其培育成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出口拳头产品。

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注重节能减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凭借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化优势,积极抢占海外的新增市场空间。目前,长城汽车、吉利汽车、上汽等品牌车企业都通过投资建厂或者并购的方式进入东南亚市场,支撑了中国品牌在海外落地生根,并为未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阅读:
30年老将告别英特尔:永远是Intel最大粉丝 极氪联名五粮液 推出1799元瓶装白酒 网友:利好自动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