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破解小微信贷“不可能三角”

原标题:破解小微信贷“不可能三角”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相继大举布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发现小微企业客群的占比越来越高,且小微客户对业务贡献度越来越大,比如我们平台的小微客群占比约30%,但贡献了逾60%助贷业务交易量;二是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令众多银行加大了小微业务信贷投放额,若金融科技平台能通过获客、风控辅助等优势连接更多银行信贷资金,无疑将带动业务更迅猛发展。”一位金融科技平台运营总监赵诚(化名)向记者指出。

记者多方了解到,为了积极拓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部分金融科技平台先后开发了个人工商贷、票据贷、税贷、烟草证贷等专项信贷产品,积极布局小微细分市场。

但是,如何做大做强小微业务,俨然成为他们面临的新挑战。

赵诚向记者直言,目前他们对小微业务的布局,很大程度依赖自有的客群分层与场景服务,但这导致小微客群增长很容易触及“天花板”;与此同时,他们对小微企业的风控判断,很大程度依赖他们以往的还款记录,缺乏产业链上下游资金周转与更全面的缴税/财务数据,令他们不大敢涉足新的小微细分市场。

“更令我们烦恼的是,随着越来越多金融机构涉足小微业务,过去一年多时间小微企业的线上获客成本上升逾2-3倍,导致小微贷款业务刚性成本持续走高,若无法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获客成本与提升风控效率,业务发展将面临很大制约。”他感慨说。

为了持续提升小微业务竞争力,越来越多金融科技平台开启了业务合作模式。近日,360数科与金蝶金融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技术、资金、渠道、客群资源等领域的深度结合,进一步拓宽小微业务合作边界,帮助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成长。

金蝶金融总裁王宏表示,“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产业互联的成熟度,但由于产业价值链相当复杂且链条较长,目前面向这些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的数字化金融服务远未达到2C端的数字金融智能化、便捷化程度。因此金融科技平台要做大做强小微业务,得站在拓展产业互联网金融的视野,整合各方数据、场景、风控、资金对接等方面优势,着力解决专精特新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蝶金融希望携手360数科,共同成为小微服务领域的探路者。

在多位金融科技业内人士看来,要破解小微业务发展瓶颈,关键在于破解“不可能三角”难题。所谓“不可能三角”,即小微信贷业务很难在规模、质量与成本之间形成有效的平衡。以往,很多金融机构在小微业务强调降低成本与提高规模,却无法把控信贷质量导致坏账率增加;也有金融机构强调小微规模与信贷质量双双增加(坏账率走低),则面临运营成本无法降低等困局。

“API技术、互联网运营、大数据风控等金融科技的兴起,或许能令小微信贷在规模、质量与成本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最终破解不可能三角。”赵诚指出。

360数科小微金融部总经理卢瑶向记者指出,360数科与金蝶金融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尝试将前者的风控与银行信贷资金链接能力,与后者的数据与场景能力进行有效融合,进一步提升银行与小微企业的信贷交易匹配度,实现多方共赢,一方面令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能得到更快速高效的满足,另一方面助力银行在降低小微业务成本同时,实现信贷规模与信贷质量的双双提升。

在她看来,未来,中国小微信贷市场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即零售化、场景化、多元化和精细化。在这个发展过程里,融合各方资源打通数据、场景、风控能力与银行资金对接能力的信息不对称,显得尤其关键。

小微业务“突飞猛进”但痛点犹存

今年以来,国内金融科技市场的一大新发展趋势,就是小微业务“突飞猛进”。

今年上半年,360数科的小微助贷业务规模达到136亿元,平均额度突破25万;乐信面向中小企业主的小微信用借款业务达到40亿元,较一季度接近翻番;二季度陆金所控股的新增贷款里,约77.6%投向小微企业,高于2020年同期的72.6%。

究其原因,一是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好转,加之相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令小微企业呈现更良好的发展趋势,吸引众多金融科技平台加快小微业务布局步伐。二是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倒逼金融科技平台需寻找新的蓝海市场。

“我们对小微客群用户画像做了调研,发现不少有趣现象。”一家金融科技平台小微业务部门主管向记者透露,首先,小微客群资金实力普遍不高,注册资本低于500万的小微用户占比超过70%;其次,客群高度分散,主要以便利店个体户、夫妻店、小型批发商、小型物流运输企业为主,且平均借款额度不到30万元;第三,女性创业比例明显增加,目前女性借款人占小微客群的比重约在25%-30%;第四、约70%申请信贷的小微企业主此前在银行没有信贷记录。

“此外,我们还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发现,若将个人消费信贷的还款能力评估参数移植到小微企业的稳定性与经营成长性评估层面,就会发现对后者的信贷风险评估变得更加容易,因为不少个人的消费信贷需求,主要用于夫妻店/便利店的资金周转需要。”他透露。因此,他所在的金融科技平台一方面加大针对女性创业者、首贷小微客群的信贷支持,且将信贷规模基本控制在30万以内;另一方面则将很多个人消费信贷风控模型移植到小微客群风险评估环节,进一步提升风控精准度。

在多位金融科技业内人士看来,尽管众多金融科技平台争相布局小微业务,但要化解小微信贷的诸多痛点,绝非易事。

首先,小微业务的获客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甚至随着近年越来越多金融机构提供线上小微信贷服务,令小微业务的线上获客成本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骤增2-3倍;

其次,小微业务的风控难度仍然相当大。目前,银行主要将小微企业工商数据、税收数据、财务数据、上下游资金周转数据作为发放信用贷款的主要依据,但这未必能有效遏制某些道德风险与欺诈风险,比如金融科技平台通过小微企业主的人际关系图表发现,部分小微企业将借款投向民间借贷,导致信贷风险骤增。

第三,在小微服务体验方面,众多小微企业与个体户抱怨线上贷款申请环节普遍存在输入多、等待时间长、疑惑多等痛点,目前这些痛点仍迟迟没能有效解决。

“更重要的是,部分小微企业根本不知道如何将以往业务流水数据转化成自己的征信数据,作为拓展信贷融资渠道与提升信贷审批效率的重要辅助工具。”赵诚指出。

在他看来,这也是当前小微业务存在“不可能三角”的一大原因。由于银行无法全面掌握小微企业的各类运营数据(或将这类运营数据转化成标准化数据提升信贷风控效率),导致他们要么不得不增加运营成本以解决风控盲目,导致业务规模与信贷质量双双增加同时,运营成本难以下降;要么干脆将这些小微客群排除在信贷服务范畴之外,令运营成本与风控压力下降同时,无法形成规模增长。

“事实上,金融科技公司的优势在于两点:一是通过业务规模化令获客成本降低,二是通过算力模型令运营成本降低与风控效率增加。但要让这两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关键在于破解不可能三角难题。”卢瑶直言。

她表示,短期而言,小微业务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政策扶持,包括相关部门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小微业务信贷投放;但长期而言,小微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则高度依靠金融科技的进步,即金融科技务必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协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面精准识别小微企业的各类经营风险,引导他们“敢贷、愿贷、会贷、能贷”;二是持续提升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的信贷交易匹配度,大幅提升小微信贷的操作效率。

首先应盘活小微企业信用资产

在金蝶金融总裁王宏看来,要解决小微企业信贷的“不可能三角”难题,首先要充分盘活小微企业的信用资产。

此前,他遇到一家涉足服装设计的小微企业主,疫情导致回款周期被拉长,令企业运营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所幸金蝶客服提醒这家小微企业主,可以通过金蝶财务云服务里的信用模块,将企业此前的资金周转记录转化成信用报告,再寻求银行在线信用信贷。最终,这家小微企业凭借以往良好资金周转所带来的较高征信数据,在2小时内申请到了一笔150万元在线信用贷款,解决了资金周转燃眉之急。

“这个案例让我们深深意识到——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产业互联网金融服务所需的底层逻辑,就是场景与数据。事实上,当前小微企业不缺信用,缺的是发现信用的技术。”王宏强调说。目前,众多小微企业通过金蝶云服务开展财务管理与业务拓展,令金蝶金融与小微企业形成更紧密互动的场景与数据连接。通过小微企业的授权,这些场景与数据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变量,令企业画像变得精准,进而形成数据资产传递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助这些金融机构快速看清企业经营状况并识别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他们“敢贷、愿贷、会贷、能贷”。

在多位金融科技业内人士看来,如何让场景与数据更高效地纳入银行金融机构信贷风控模型,进一步提升小微信贷交易的匹配度与效率,则需要融合多方资源。比如金融科技机构若熟悉各家银行的信贷偏好与风控能力,就能更高效地将上述场景与数据转化成银行认可的风控模型数据信息,提升小微企业贷款申请与他们信贷产品的匹配度,大大提升小微信贷审批放款效率。

“这促使我们与360数科携手合作,先围绕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打造科技、创新和资本的聚集效应。”王宏指出。以往,银行对小微信贷的审批可能长达数周,但通过多方合作,令数据、场景、风控、资金链接实现更高效的融通,小微贷款的审批发放有望在24小时内完成。

记者多方了解到,随着产业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当前金融科技平台要单独实现数据、场景、风控闭环的难度日益增加。具体而言,每个金融科技机构在获客、场景、数据、风控方面有着各自的侧重,导致他们在小微客群经营数据获取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令小微业务风控模型存在某些“短板”与“盲点”,导致小微企业的信用资产不够全面精准。因此,越来越多金融科技平台正积极探索业务合作,将各自的场景、数据、风控、资金链接等优势全面互补,形成“1+1大于2”的效果。

比如众多涉足小微企业产业链财务管理服务的平台,在深挖场景增信方面会侧重关注小微企业的工商数据、财务数据、财税数据与产业链上下游资金周转数据,但缺乏对企业主个人关系网图谱的洞察,导致小微企业信用资产不够全面,令小微信贷业务道德风险相应增加。

“我们此前遇到一家销售茶叶的小微店主,他们的业务流水数据没有任何问题且经营稳定。仅就经营数据而言,他的茶叶采购贷款申请会很快获批。但我们最终还是拒绝了他的贷款申请,因为我们通过他的个人关系网图谱发现,他认识多位民间贷款中介,很可能会将贷款资金用于民间借贷获利,导致贷款风险大大增加。”一家企业ERP服务商向记者指出。这让他们意识到整合多方资源完善数据、场景、风控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对小微企业工商数据、财务数据、财税数据、产业链上下游资金周转数据的分析,他们曾梳理出10多万个字段(可能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产生影响),但到了实际操作环节,真正在场景增信发挥作用的,只有6000多个字段。

“事实上,6000多个字段尚未涵盖小微企业信贷风控判断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正与多家金融科技机构寻求合作,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经营数据宽度与深度,持续完善自身的小微业务风控模型。”他透露。

“这是一个持续迭代升级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里,如何健全小微企业数据网络与信用资产覆盖面显得尤其关键。比如在小微企业运营风险评估端,可以尽可能多地收集企业ERP、票据、银税互动、电商服务、收银物流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在小微企业主个人还款风险评估端,则需全面采集小微企业主的各种人际关系,形成完整的关系网图谱进行判定,从而杜绝欺诈等道德风险。”他指出。一旦多方在数据、场景的全面融合令小微信贷风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将有效实现成本下降与信贷质量提升,最终促进金融机构小微业务规模的增长,令“不可能三角”随之迎刃而解。

(作者:陈植编辑:曾芳)

相关阅读:
蓝思科技三季度净利下降35% 今年以来市值已经腰斩 瞄准虚假营销 市场监管总局整治“美丽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