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粤芯半导体李海明:打造芯片生态链体系需要时间积累
过去十多年来,国内芯片制造领域涌现出不少新兴企业。根据芯谋研究统计,近年来中国新增超过20家半导体制造主体。
其中,粤芯半导体是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家进入量产的12英寸晶圆代工厂,也是大湾区唯一专注模拟芯片的制造厂,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为国内的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所需要的模拟芯片提供在地生产服务。
10月12日,在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智造业年会暨半导体产业峰会”上,粤芯半导体副总裁李海明表示,缺芯对于制造端企业而言,有喜有忧。
“一方面带来机遇,虽然我们是一家年轻的芯片制造企业,但不太需要不断找客户,因为这段时间市场供不应求,我们有产能出来就是全出,”他谈道,“另一方面,困扰的事情是怎么走向芯片供需的平衡,这一定是一个周期,尽管现在供不应求的情况有可能持续的时间比之前更久。国内芯片制造本来就产能不足,新厂如何与产业链结合,3到5年打入市场,需要时间。”
产能不足的背景下,当前各国更加重视芯片产业,今年上半年,美国、日本、韩国就已经计划投入5000多亿美元发展半导体产业,全球出现了打造自给自足产业链的趋势。但是半导体产业链全球紧密相连,产业界人士均呼吁开放合作。
李海明说道:“半导体是全球性的,广度和深度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产业能够比得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限制性的区域里面,要完成半导体整个产业链的自给自足发展,其封装测试、应用、装备、零部件、软件等没有办法真的串在一起。所以我觉得很重要的事情是要开放,我们一方面要做到相关领域的自给自足,同时也要开放,跟不同的区域、国家之间相互合作连接,才有办法体现国内在芯片应用上巨大的市场优势。”
那么,中国半导体产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找到机会?
在李海明看来,现在芯片制造领域有两个发展维度,一个是高精尖方向,即往7纳米、5纳米、3纳米走,另一个是终端应用方面,从消费走向工业、汽车电子应用,“这些维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以前不缺芯片,从来不会想到有汽车公司愿意用国内的产品,现在很难得机会打开了,但是不代表我们可以全面地做汽车电子,如何在质量体系、生态链体系上进行完善,需要时间积累。我们具备很好的应用场景优势,一步一步在品质、产能、供应链安全上面,慢慢做到本地化生产。”
近两年缺芯的大环境下,粤芯半导体就抓住了增长机遇。一方面,这一波产能不足中最紧缺的是成熟制程的芯片,而非先进制程的最高端芯片,从技术层面看国内有机会后来居上,李海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内来讲,做模拟芯片以及分立器件市场的应用多,所以粤芯有办法能够非常贴近市场的需求,这是我们在这个细分领域上所看到的优势。”
另一方面,粤芯在选择了细分赛道后,将12英寸产线引入到模拟芯片等产品中,进行差异化竞争,务实的策略也助力了粤芯的成长。当然,粤芯半导体的进一步壮大,仍面临着竞争和挑战,包括人才吸引、技术突破等等。
今年7月初,粤芯半导体完成了二期项目融资,二期项目新增月产能2万片,技术节点将延伸至55nm工艺,预计2022年第一季度投产。粤芯一期项目已经于2019年9月建成投产、2020年12月实现满产运营,产品良率达到97%以上。
根据粤芯半导体的规划,项目计划分为三期进行。三期建设全部完成投产后,将实现月产近8万片12英寸晶圆的高端模拟芯片制造产能规模,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功率分立器件、电源管理芯片、混合信号芯片、图像传感器、射频芯片、微控制单元等芯片需求。
李海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本来就是制造业芯片使用集中的区域,半导体产业有广阔的机会,接下来随着政府的引导,资金投入,加上大湾区本身具备制造的基础,相关的产业链会越来越成熟。”
(作者:倪雨晴编辑:张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