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人民日报刊文:用数字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

运用于传播、保护、转化、创新

用数字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新知新觉)

曲木铁西俞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奋斗创造,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路径。在实践中,可以把数字技术运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保护、转化、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方式。近年来,许多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特别是利用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深化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比如,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数字化的展示方式,可以弥补观众无法亲临现场的遗憾,同时能使观众获得许多即使在现场也无法获得的观感体验。网络直播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社交方式,具有直观快速、交互性强等特点。文博单位可以探索利用网络直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网络直播的体验场景、生态场景和交互场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传承人打造成新型的文化传播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同受众分享文化遗产背后的理念、历史、技艺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沉淀和保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转化、存储等大量工作。在运用传统方式进行修复和保护的同时,可以通过数码显微技术、三维虚拟技术等数字化手段,解决手工修复无法完成的难题。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文献典籍的保护,可通过拍摄图片、录音、录像、文字识别、建设数字化档案等方式,进行数字化沉淀和保护,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构建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起来,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这不仅有利于文化保护与传承,也能促进文化更好传播。

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数字化、网络化。促进产业链改造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顺应技术手段、制作方式、传播载体的变革需求,推出一批以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直播、网络表演等形态呈现的高品质网络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比如,一款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创意产品,以数字微电影形式,全方位展现敦煌地区古村落特色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风貌。人们可以在手机客户端等平台观看,了解古村落文化背景、数字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数千名敦煌居民扎根大漠、修复与治理莫高窟的感人事迹,成为网络爆款产品。这类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容与网络形式的新技术要素结合在一起,用心用情打造数字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价值、技术要素、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让文化遗产丰满起来、生动起来,让其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更好走进人们心中。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关阅读:
自动驾驶获准全国首个高速测试 京台高速部分路段率先开放 Apple News宣布与NBC环球合作 分享独家奥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