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沈南鹏:AI还“瘸着一条腿” 周鸿祎:要造出15万以内的智能汽车

沈南鹏:AI还“瘸着一条腿”;周鸿祎:要造出15万以内的智能汽车;宁高宁:谈组织首先从个人开始

编辑|郭立琦胡楠楠

头图插画|肖丽

企业家洞见

《企业家洞见》是《中国企业家》每周日固定推出的栏目,为您扫描国内外优秀企业家最前沿的商业洞见。

本期我们重点推荐企业家关于人工智能的观点。人工智能将逐步渗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点虽已成共识,但当下真正挑动市场神经的非智能汽车莫属。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刚说15万是做好智能电动汽车的基础价格,周鸿祎就说他要做15万元以内的国民电动车,周鸿祎认为,中国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就是在15万元左右。而在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李彦宏谈到人工智能时则重点讲了智慧交通和智慧养老,他认为,未来机器人的主流方向会更像一台智能汽车。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表示,没有充足的AI算力,就像没有足够的水和电一样,会极大制约数字化发展。沈南鹏也有类似观点,他将“算力”和“应用场景”比喻为AI在生活领域的两条腿,他认为目前“算力”这条腿很长很粗壮,呈指数级增长,但“应用场景”这条腿相对而言比较短较细弱,还处于线性增长中。

此外,本期内容还有宁高宁在中国中化的团队建设会上发表的对于组织建设的观点,他认为组织文化是可以塑造的,在谈组织之前首先要谈个人。

李彦宏:未来机器人更像一台智能汽车

摄影:邓攀

摄影:邓攀

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AI无疑将会影响未来40年人类发展的进程,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空间和自由度的不断拓展,其社会价值的一面将得到更大体现,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也终将演变成为人与社会的˙一种“下意识”。

以下为李彦宏演讲内容摘编:

过去几年,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对于未来经济发展和效率提升的帮助,二是如何防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也就是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问题。而对人工智能社会价值的讨论并不多,我认为人工智能的社会价值恰恰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跟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是值得社会各界认真对待的。

AI还在不断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自由度。机器翻译技术的突破,可以让人类通过不同的自然语言进行自由交流。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可以让汽车不像汽车,更像一个机器人,跑得比人快,听懂人的话,讲的跟专业主持人一样好,郊区农场的苹果熟了,你可以让自己的汽车机器人帮你取回来,不必自己舟车劳顿。

智能汽车方面我们和业界很多人的认知有不一样之处,很多人认为智能汽车是像一个大个的手机,也有人认为是一台电脑加四个轮子。我们觉得智能汽车未来更像智能机器人,或者反过来说也对,也就是未来机器人的主流方向更像一台智能汽车。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无疑将会是影响未来40年人类发展的变革力量。这个力量今天正在不断积蓄,在交通、金融、工业、能源、媒体等各行各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都给出了行业数字化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解法,甚至已经开始重塑整个行业的面貌,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智能交通系统是未来数字城市运营的一个缩影。大家对机场、高速铁路、电信网络的运营商模式非常熟悉,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数字城市的运营商。我认为,AI技术助力下的数字城市运营商模式,会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通过AI新基建,我们有信心进一步为工业和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贡献创新解决方案。

一直以来,我们把探索人工智能视为星辰大海一般的征途。而今天,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社会即将到来。AI技术与物理世界不同的人群、场景结合,让其不经意间融入到社会的脉络中。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也终将演变成为人与社会的˙一种“下意识”,在这方面,我一直抱有坚定的信心。正如艾伦·图灵所说,“这不过是将来之事的前奏,也是将来之事的影子。”

(来源:界面新闻)

周鸿祎:智能汽车最激动人心的是“科技平权”

沈南鹏:AI还“瘸着一条腿” 周鸿祎:要造出15万以内的智能汽车

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近日在媒体采访中表示,他要做15万元以内的国民电动车。他认为中国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就是在15万元左右,这个价格区间的车大概占中国所有车型总销量的70%。他表示:“如果这个市场不打开,那意味着智能电动车永远只是小众产品。”智能汽车最激动人心的就是“科技平权”,未来的智能电动车,智能化是标配,与价格无关。

以下是周鸿祎接受采访的分享内容摘编:

智能汽车最激动人心的就是“科技平权”。今天用互联网的思路来看汽车,把它彻底电脑化、软件化、联网化、数据化,科技的力量可以消除价格不同导致的体验差异。我认为未来的智能电动车,智能化是标配,与价格无关。智能电动车会成为中国很多普通消费者的第一辆车。

从大格局来看,中国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就是在15万元左右,这个价格区间的车大概占中国所有车型总销量的70%。你做不出来,不等于其他人做不出来,不要太小看中国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结合。

我都快50岁了,还来热情澎湃地参与造车,因为我觉得智能汽车肯定会迎来一个颠覆性的未来。要颠覆一个产业、一个行业,它一定是大众化的、通过科技实现的进步,让大多数人享受科技的回馈。

从某种角度来讲,激光雷达类似芯片。历史上做芯片能成功的案例,都是要迅速把量做大,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然后价格、单位成本迅速下降,进一步使其普及。相反,如果价格下不来,用户进入门槛很高,导致用户量少,成本不能分摊到每个用户身上,网络效应无法发挥作用,就变成少数人的高档玩具。凡是这样的行业,最终都会把自己葬送掉。

换句话说,有一些10万元以下的汽车,可能暂时不装激光雷达,通过纯视觉方案做到极致,也有可能实现辅助驾驶或者半自动驾驶。所以,不能因为某一款车装配了很贵的激光雷达,整车价格高于15万元,就认为其他15万元以下的车不算智能车。

智能汽车首先是软件定义汽车,然后是网络连接汽车,再然后是大数据驱动汽车。我们谈的智能座舱、电池、电源管理、车身控制,乃至自动驾驶,或者辅助驾驶,都是由软件、网络、数据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在传统汽车时代,李书福形容“汽车是四个轮子上的沙发”,一语道出汽车的本质。今天我觉得汽车的本质更像“四个轮子上的N台大手机或者N台超算电脑”。它首先是一台智能终端,甚至拥有若干台电脑,然后以此为核心,加上四个轮子,所以其本质已经不再单纯是汽车属性,而是IT和智能化属性。

传统制造业无论是造家电还是造汽车都容易犯一个错误,即认为智能是一个附加值。洗衣机上加一个单片机就叫电脑洗衣机,微波炉上加一个芯片就可以作为一个智能化卖点,传统车企造智能汽车,一定要摆脱这种思维模式。

智能电动车行业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基于汽车行业做数字化改进,而是汽车行业和数字化行业的碰撞,最后产生一个完全新的业态。新势力车企最大的潜力在于颠覆,要颠覆过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多用户愿意接纳你的产品。所有的APP既是产品经理设计出来的,也是用户打磨出来的。

(来源:未来汽车日报)

沈南鹏:AI还“瘸着一条腿”

摄影:史小兵

摄影:史小兵

近日,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如果把“算力水平”和“应用场景”形象地看作AI在生活领域的两条腿,那么“应用场景”这条腿还“瘸”着,AI应该将应用落地更多聚焦在生活消费场景中,生活细分场景的数据挖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他认为,“AI+居家”“AI+养老”“AI+医疗”这些跟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领域。

以下是沈南鹏演讲精华摘编:

相对于算力增长,生活场景下的数据挖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把“算力水平”和“应用场景”形象地看作AI在生活领域的两条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算力”这条腿很长很粗壮,呈指数级增长,2020年最大的深度学习模型的参数是千亿级别,到今年年初就已达到万亿级别;但“应用场景”这条腿相对而言仍较短较细弱,还处于线性增长中,还有大量吃穿住行线上线下的细分场景有待开拓,生活场景中的数据挖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我认为AI与居家生活结合得越紧密,应用的生活场景挖掘的越多,AI的产业价值就越大。

其次,理解消费者情绪的服务型人工智能,有望改善未来的交互体验。为了实现更友好的“人机交互”效果,需要挖掘AI在情感计算方面存在的大量潜在应用。

第三,AI为解决看病难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当前AI在医疗的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莫过于医疗影像辅助诊断,而其他领域类似于在线问诊、健康管理等,可以说还处于“积极探索期”。“AI+医疗”带来的诸多可能性,让“看病难”出现了更多想象空间,也激发了投身医疗人工智能的创业者、医疗人工智能行业的研究者们前赴后继,可以预见这将是未来AI领域在应用层面的一个重要方向。

“AI+居家”“AI+养老”“AI+医疗”这些跟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领域。

(来源:微信公众号“红杉汇”)

华为胡厚崑:AI算力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水和电

来源:华为官网

来源:华为官网

近日,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表了对于人工智能规模应用的建议。他表示,当前,AI正处于行业规模应用推广的关键时期,需要大力发展“根”技术、大胆应用技术手段以及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以下是胡厚崑的发言精华摘编:

当前,AI正处于行业规模应用推广的关键时期,从天上的云变成了地下的雨,改变每个行业。要加速这一进程,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汇聚各方力量,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让AI的算力像水和电一样,成为新型的城市公共资源,让智能触手可及。

数字经济时代,AI算力就如同水和电一样,将成为一种新型公共资源。没有充足的AI算力,就像没有足够的水和电一样,会大大制约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讲“要想富,先修路”,而在当下的中国,建设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这样的努力,让AI算力成为一种可广泛获得、可负担得起的公共社会资源。

首先,要合理规划。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规划应该在算力需求集中的地方进行统筹建设,而不应该漫天撒网,尤其要避免重复性建设;其次,规划工作要从大处着眼,对于架构的考虑应该以终为始,而部署和建设的工作应该从小处着手,由近及远,跟随需求变化小步快跑不断地迭代升级,这样能够让我们的投资始终发挥出最大的效率;最后,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技术提供方和广大应用开发方要通力合作,一边建设,一边引导应用的落地,这样才能推动本地的产业升级和发展。

第二,技术要扎到根,根深才能叶茂。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根”技术,如处理器、AI计算框架等,增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韧性。

第三,大胆运用技术手段,改变AI应用开发模式,突破AI普惠瓶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需求的持续涌现,当前应用开发效率成了最大的瓶颈,这严重阻碍了技术和需求的结合。现在业界AI开发高度依赖专家和数据,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和处理数据,还要消耗大量专家精力进行参数调优,很难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产品化要求,我们把这种叫做手工作坊模式。

华为认为要用技术手段去改变这样的开发方式,提高开发效率。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这项技术,有望解决这个难题。基于预训练大模型,开发者只需要少量行业数据就可以快速开发出精度更高、泛化能力更强的AI模型。这种工业化的AI开发新模式,将极大促进AI在产业的发展。只有基础打得牢、“根”技术扎得深、技术跑得快,才有人工智能的繁荣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家)

宁高宁:谈组织,首先要从个人开始

来源:中国中化官网

来源:中国中化官网

在2021中国中化集团总部团队建设研讨会上,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发表了关于组织建设的讲话。他认为,组织文化是可以被塑造的,且效力会长期持续。同时他也表达了个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宁高宁讲话精华摘编:

组织塑造的效力会长期持续。如果一个组织做了一个很成功的投资,这件事的影响很快就会过去;但如果塑造了一种文化、一个系统,这种根基影响则会持续很长时间。人员不断更替,公司不断发展,但一些深入人心的东西仍会留存下来,我希望今天的我们能够打造出这样的根基。公司有自我清理的能力,人心是向善向好的,组织是向高效、向增长的。

让组织产生信仰和合力要有一个逻辑框架。当我们谈一个组织的时候,首先要从个人开始,先不谈奉献、不谈崇高,只谈个人需求,就是你这辈子想怎么生活、想做什么,这不代表我们狭隘,而是因为目标是有层次的。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需求,就一定要进入一个社会组织。个人需求伴随组织目标的实现而逐步达成,自身也会变得越来越高尚,因为组织是有使命、信念和信仰的。

再往下走,组织有目标、有任务、有战略;要实现目标,就得有资源、有组织、有执行;执行就有过程,有评价、有结果,有反思;最后再回头看,有没有达到个人需求和目标。这是一套完整的逻辑,既达到了个人目标,也达到了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团队是一个生命体,是浑然天成一体的。我们强调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与相互作用,也强调企业使命、愿景和个人目标的相互作用,以及执行、反思、最终结果和最初出发点的相互作用。

在讨论事情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跳进具体问题里爬不出来。一些关联事项、前提条件、达成目标的方式方法等,往往在考虑具体问题时被忽略。我们要用以终为始的方法,从三个角度来看问题:一是要清楚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所在的这家公司迎来的重大战略机遇,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前提;第二,公司大的共同目标;第三,将问题与行业规律、规则和方法相联系,跳出具体问题。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中化”)

相关阅读:
紫光集团破产!郭台铭一语道破:赵伟国就是“一个炒股的投资者” 2021WAIC观察:“噱头”成为AI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