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潇
来源:极客公园
创业老兵,开启最后一战。
没什么意外,小米发布公告宣布进军汽车,迈出了造车的第一步。
3月30日晚,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
公告显示,公司董事会已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将为此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短短一句话,已经蕴含了不少信息量。
公告里最令人感兴趣的有两点,一个是资金方面,小米计划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另一个点在于,雷军将兼任该业务首席执行官。
小米做好了长期投入的准备|小米公司
这也就意味着,自从亲力亲为手机业务以来,雷军的“再次出发”选择了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直接统帅小米旗下的汽车公司。
“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少见地,雷军喊出了关于创业的口号。
小米迈出第一步
在公告发布后没多久,小米的春季发布会正式开始,造车消息压轴出场,也最为吸睛。
雷军特意为公告做了解读,对外界传闻和公告背后的消息一一给出回应。
关于小米造车的前期解读信息量很大,核心总结下来有几点:
1.10年投资100亿美金,说明小米做好了长期投入的打算,首期投入的100亿元人民币算是公司的注册资本。仿佛是害怕被人错误理解,雷军特意说明,100亿美金不可能一次性投入进去,造车不是这么玩的。
联想到前几年新造车行业流传的言论“200亿元对于造车是个门槛”,小米的100亿元有点像是个“投名状”,拿来标榜自己决心的资金。
2。成立智能电动汽车全资子公司,全资是关键词。雷军表示,有投资人得到小米造车的消息之后迅速跑来接洽,其中不乏投资大佬,但考虑到与手机、生态链产品全部打通才能给到用户最好的体验,小米决定自己做,就像当年的手机业务一样。
尽管不引入外部投资,但小米或许不会从零开始涉足研发、设计、制造、生产等环节,而是开放性地选择合作伙伴。此前有传闻称小米正在和长城汽车谈判使用其工厂生产电动汽车,双方即将宣布合作伙伴关系,长城汽车后续回应称,相关新闻报道并不属实。
小米官宣造车|小米集团
但这不能不代表小米也在向外释放出信号,寻找产业上的优秀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生产制造的部分,与手机、生态链互通则是小米必须牢牢把控在手中的机会。
3。雷军亲自带队,担任CEO。也有人称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为造车项目的实际执行者,但雷军确实在行业内展示出了自己的决心。
1万多名研发人员、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有人有钱的小米打算在新的领域突破自己,来一场硬仗,并且迈出了第一步。
雷军不信天命
上一次看到雷军高调宣布亲自抓业务,还是2016年小米销量下滑时,软件与互联网出身的雷军跳到了手机硬件供应链的大坑,帮助小米重返世界第三的位置。
产品从手机换到汽车,但无论从供应链体系、一辆车能够给到用户的功能,以及对于产品的定义,都比手机复杂许多倍。这也是雷军在台上向所有人讲述自己心路历程的原因:从2021年开始,他就不停地在纠结汽车做与不做的问题。
前期雷军内心十分抗拒,认为小米手机的仗还没打完,跑去做汽车会分心。后来开始调研之后,雷军接受到一个说法:智能汽车就是给一部手机装上四个轮子,这是他第一次把手机和汽车联系在了一起。
从大的市场环境中来看,手机的增长放缓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手机市场的红利都开始消退。根据统计机构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18-2020年的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连续下滑,中国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
可以看出,在雷军的想法中,手机仍然是小米最核心的业务,在接下来的存量市场还有很强的竞争可能。但汽车属于时代的产物,不管是小米或苹果、华为,手机企业在汽车行业开疆拓土都是必然的事情。如果把这个观点向雷军曾经传播最广的“风口论”去比较,就能发现二者几乎符合。“小米,或者其他科技企业已经发现了这样巨大的市场,不进入的可能性极小。”一位汽车行业人士曾向极客公园表示。
换句话说,雷军极力让小米品牌向高端化发展,或许也能对之后的智能汽车打下很好的品牌基础。
有人可能会疑惑,新造车少说也已经流行5、6年时间,小米现在入局,时间上会有点晚。但需要注意的是,比如特斯拉、蔚来、小鹏等电动汽车企业入局的时间点很早,属于市场上的第一波红利,但与之匹配的是“地狱级”的造车难度,由于供应链端没有为智能电动汽车开辟车企需要的零部件,所以在生产制造上,新造车交了不少学费,也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了行业。
在供应链端逐渐成熟的当下,小米,甚至苹果、百度等科技公司的入局则更为合理,极客公园曾在《科技公司入场造车,是一种必然》中总结为“新造车2.0”。
而在雷军看来,在小米刚创业时,竞争对手全部是巨头,小米却依然可以站在今天的位置。在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他看重的是小米有没有十年之前的决心和勇气。不惑之年创办小米,知天命之时投入汽车,雷军这一次或许还想与“天命”再来一搏。
同样是雷军带队、同样是软件硬件互联网集于一身的产品、同样是开始沸腾的市场,打过无数场仗的小米和“劳模”雷军,不信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