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特斯拉“自动驾驶”引发“间谍担忧”,出路可能有3条

作者代润泽

特斯拉再次传出安全隐患问题。

据路透社等多家外媒近日报道称,因担心特斯拉车辆上安装的摄像头存在安全隐患,中国军事机关禁止特斯拉汽车进入其园区。《华尔街日报》3月19日引述不具名知情人士的话进一步称,中国政府正在限制军方、敏感行业国企和重要机关的工作人员使用特斯拉的汽车,理由是担心该汽车可能导致国家安全信息泄露。

该人士表示,此前中国政府对特斯拉汽车进行了安全评估,发现汽车的传感器可能记录周边位置的视觉图像。此外,特斯拉通过汽车可能获得各种数据,比如用车时间、方式和地点、驾驶人员的个人信息,以及与汽车同步的手机联系人名单。中方担心这些数据可能会被发回美国。中国官方目前尚未对相关报道做出回应。

有关于隐私泄露的问题,特斯拉本月已经传出第二次,不过此次马斯克这次给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因此并未给特斯拉公司造成大的影响。

一、特斯拉“间谍”属性何以见得?

3月20日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马斯克视频连线时表示,特斯拉在美国或中国的公司不会收集敏感或私人数据,然后与美国政府分享,他保证中国客户的数据会得到充分保护。

马斯克还郑重表示:“如果特斯拉用车在中国或者其他地方从事间谍活动的话,那肯定就寸步难行了。”马斯克之所以如此郑重撇清间谍嫌疑,是因为此前中国政府对特斯拉汽车进行了安全评估,发现汽车的传感器可能记录周边位置的视觉图像。

此外,特斯拉通过汽车可能获得各种数据,比如用车时间、方式和地点、驾驶人员的个人信息,以及与汽车同步的手机联系人名单。而中国政府担心这些数据可能会被发回美国,从而造成国家信息的泄露。

专家们表示,面对技术发展,政府需要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立法,加强规范。同时行业需要确定各类标准,界定和保护用户隐私,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不被滥用和误用。

事情的起因还得追溯到3月19日,马斯克在推特发布消息称,将收回一些车主的FSD Beta版的试用权限。原因是这些车主在使用FSD Beta功能时,没有对道路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他还称,之所以是Beta版本,就意味着还处在测试阶段,虽然至今没有发生任何事故,但不能完全不管不顾。因而对于这些不够关注路况的车主,特斯拉将会收回FSD Beta版本的试用权限。

随后有用户向马斯克询问,特斯拉的车内摄像头是否可以监测车主,马斯克直接回复:“是的”。马斯克推特承认车内摄像头可以监测车主。

此回复一出,全完瞬间炸开锅,引起争议,全网几乎都是反对的声音。于是,“马斯克承认用车内摄像头监控车主”的消息立马被送上微博热搜!有网友表示:“有摄像头不可怕,可怕的是数据上云!”另有网友担忧,“万一有人在车里换衣服怎么办!”

特斯拉“自动驾驶”引发“间谍担忧”,出路可能有3条

当日,特斯拉中国便对特斯拉装有车内摄像头,可监控司机视线一事作出回应。在中国市场上的特斯拉用户车辆均未开启车内摄像头,也不涉及FSD Beta测试,特斯拉表示其在度重视用户隐私的保护,配备了安全等级全球领先的网络安全体系以确保用户隐私保护。

至于特斯拉汽车到底有没有“间谍”的嫌疑,还得从车所搭载设备的功能来看。在特斯拉官网中对Model S Plaid版的介绍是:

该车装备有前置、侧方和车尾摄像头,视野范围达360度,前置雷达可探测前方较远距离的障碍物;超声波传感器负责探测附近车辆以降低碰撞风险,辅助泊车。

特斯拉官方微信还详细介绍“哨兵模式”:“当锁车并挂上驻车挡时,摄像头和传感器将保持开启,随时拍摄可疑活动。”

事实上,特斯拉汽车搭载的这些高科技设备他们被称作为“汽车之眼”,这些设备通常是相辅相成辅助汽车行驶,他们的确会获取到包括:地理位置、道路情况、周边行人情况等个人隐私信息。

但问题在于,智能汽车的这些信息,到底谁有权知道,信息存储在何处,谁来进行管理?目前智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不只是特斯拉一家企业面对的事情。

二、特斯拉或许可以这么做

对于智能汽车信息存储在何处,谁来进行管理等问题,雷锋网咨询了多位驾驶行业人士,以及综合许多专业人员意见来看,一般有三种方式解决方案:

1、信息不上云,只能留在车内。在如今智能汽车和物联网开始盛行的年代,应该尽早晚上跨国科技企业在别国扩张业务时获取到的当地数据,如果在法律没有允许的情况下,不应该上云。

2、智能汽车一般配置了高精度定位传感器,理论上可以采集高精度地图。但大规模高精度地图采集现在只有有资质的企业才能制作,通过有资质图商获得特定区域高精度地图,则可以使用,这个特定区域一般也是该城市的自动驾驶示范区。

3、特斯拉应该学习苹果在贵州上云。根据中国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所所长秦安的说法,世界各国网络空间管辖的普遍做法,应该有更多的跨国公司采取像苹果公司选择在贵州上云类似的行动,以符合所在国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需求。

三、先进技术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

由于特斯拉“间谍担忧”事件与车内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涉嫌窥窃用户隐私事件,二者发生时间间隔短,又均涉及用户隐私问题,大众对其认知或存在一定的误区。

但其实“人脸识别”问题与“间谍担忧”事件是两个不同类型的问题。不过这到引起了不少网民再对人脸识别造车隐私侵犯的热议,譬如智能汽车车内是否真的有必要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

专家的意见是,随着自动驾驶的普及,有必要部署更多传感器对驾乘人员进行识别和检测,因为可以方便智能系统在得知驾驶者精神疲劳时给予及时的提醒,但如果通过车内部署摄像头来获得驾乘人员的状态信息,则需要慎重考虑。

还有另外一种解答方案,即如果非要了解车内驾驶员的精神状况,或者车内乘客的安全情况,非未必非要使用摄像头,而可以用光电传感器和技术代替,它可以通过获得驾乘人员姿态特征来确定车内情况。如果非要安装人脸识别,企业至少要明确证明车内信息只留在车内服务,而不被收集和上传到云端。

特斯拉“间谍担忧事件”虽再次引发人脸识别热议,舆论声音不断扩散,但客观来讲在某些领域,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仍是非常广泛。

比如在在金融、司法、军队、公安、边检、政府、航天、电力、工厂、医疗、教育等众多领域,围绕着人脸识别技术也还有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据权威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人脸识别相关企业总数超过17000家,其中拥有相关专利技术的7000余家,上市公司135家,高新企业5515家,小微企业7130家。

有此规模的庞大且多元丰富的市场主体分布,可见出人脸识别市场的呈现的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态势。有数据显示,到2022年,全球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75.95亿美元。

不过据人民网统计,舆论的不满并非针对人脸识别技术本身,而是十大人脸识别应用场景,其中包括商场门店、汽车4S店等,“3·15”后最受舆论关注的十大人脸识别应用场景中,与央视曝光现象直接相关的商场门店、汽车4S店等场景热度遥遥领先,其后为支付转账。医疗服务、App登录、实名登记、办公考勤、高校教学、小区门禁和售楼处等热度明显较大,且除售楼处负面问题较多外,其余则以中性信息为主。

人民网还表示,从整体态度来看,舆论在深刻反思人脸识别技术负面问题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其积极作用。

回顾特斯拉事件,事实上,以前互联网企业采集用户信息时也存在过安全隐患的问题,而如今在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始普及,带来的安全困境也日益凸显,必须有配套的法律、法规、监管,个人信息、主要是图像数据的保护要有多种技术手段。

相关阅读:
西门子宣布建立电动出行合作伙伴生态系统 电子烟参照卷烟管理?北京控烟协会:建议不纳入烟草专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