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施一公:新型研究型大学将成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力量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施一公:新型研究型大学将成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力量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王峰北京报道

创新被提升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将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其中的重要部署是,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

全国两会期间,西湖大学最快将于明年招收本科生的消息登上热搜。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西湖大学5个本科专业: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位列其中。

西湖大学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先行者。如何参与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何激励基础学科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西湖大学现设有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2017年起,西湖大学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联合开展博士生培养,已招收四届共608名博士研究生,拥有149位博士生导师。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其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一起,是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型’,是相对传统研究型大学而言的。目前,除了西湖大学之外,大家谈论比较多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还有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一批过去十年左右时间创办的高等学校。”施一公告诉记者。

“其中,西湖大学是唯一一所社会力量举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更完整地说,西湖大学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他说。

对于如何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从国际经验来讲,新兴科技产业往往源自于核心技术突破,而核心技术又来自于原始科学发现。不管是核心技术创新,还是原始科学发现,都出自聚集在一流大学及其附属科研院所的顶尖一流学者。

仅仅在生命科学领域,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和普利斯顿高等研究院等国际顶尖研究机构,都已印证了这个逻辑。

“去年9月,我作为代表之一参加了科学家座谈会,汇报了西湖大学的建设进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如何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时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步子还要再大一点。步子大一点也是胆子大一点,引入更开放、更灵活的机制。”施一公说。

“我想,对西湖大学来说,这既是莫大的鼓舞,同时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我们具有改革的强烈意愿和先天优势,具备改革试错的腾挪空间和纵深推进的良好条件,一定会成为国家科教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成为未来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有生力量甚至重要战略力量。”他说。

新型研究型大学两处创新

施一公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型”,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另一方面是学科设置和规模的创新。

“新型研究型大学应该以改革创新为己任,在科教领域为国家探索新的模式、新的机制、新的做法,立足中国大地,借鉴国际经验,倡导并探索实践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锐意改革进取。”施一公说。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支持科研事业单位试行更灵活的编制、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

“比如,西湖大学正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积极探索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治理制度、科技评价标准、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施一公说。

“新型研究型大学不应该追求学科设置的大而全,不应该面面俱到,也不应该追求规模、排名或社会影响,而是强调高起点,对标世界一流,在某些领域、某些学科追求学术卓越并迅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他说。

截至目前,西湖大学仅设立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三个学院,学院数量少,招生条件设限也很少。比如理学院招生不限定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和工学院招生也仅限定两个学科的相关专业。

同样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上海科技大学也提出,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目前设立了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七个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

“小而精常常是这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特点。为了保证灵活的运行机制,新型研究型大学也应该更加看重办学筹资渠道的多元化。”施一公说。

西湖大学的举办者和捐赠资金的筹资主体是西湖教育基金会,于2015年成立,为非公募基金会。截至2020年,基金会已收到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上万人(次)的捐赠,其中创始捐赠人累计已超过50位。

基础研究往往是核心技术突破的源泉

新型研究型大学学科设置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集中在理工类基础学科。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施一公曾表示,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命运。从国际范围来看,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始终是前沿和热门,特别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分子生物学革命以来,始终处于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始终受到国际社会的青睐和全力支持。

新冠肺炎疫情更让全社会意识到生命科学、医学研究的重要性。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发展疾病防治攻关等民生科技。仅在规划纲要草案中,就列举了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共21个科技前沿攻关领域。

今年全国两会上,施一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必须同时看重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基础研究强调的是‘零’到‘一’的突破,往往是最原创的成果,经常是核心技术突破的源泉。所以必须汲取一批基础研究的顶尖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布局,最后形成突破,为我们的核心技术突破打下坚实基础。”

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核心技术,靠的都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办与建设,不是喊口号、不是戴帽子,需要脚踏实地、坚持实干。

“改革与创新,是摸着石头过河,必会碰到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将始终牢记创办西湖大学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教育和科技未来担纲,为科教体制机制改革探路。”施一公说。

相关阅读:
特斯拉股价遭遇“雪崩式回调”:2月市值蒸发2770亿美元 小鹏汽车Q4及2020年财报:厚积智能会什么时候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