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那些后悔考上研究生的年轻人”

“那些后悔考上研究生的年轻人”

来源:温血动物(ID:staywarmblood)

作者:寒冰

大学毕业以后,我的大部分朋友们都去读了研究生。

大家都知道,临近毕业季时,面对四面八方的关于毕业去向的问询,“读研”是一个正确,不会遭到质疑的决定。

所以几乎从来不会有人问你,“为什么要读研”“读研开心吗?”

于是,我和我的研究生朋友们聊了聊他们的生活状态,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后悔。

因为读研的生活,有许多他们当初未曾想到的部分。

关于要读研的理由,相信你已经听说过无数次。

“内卷”“最难就业季”“学历歧视”一直都是网络热词。

但今天,我想让那些正在读研的人给你讲一讲读研的苦——

倒不是为了劝你不读研,而是让你在选择之前,能够考虑得更加全面。

“那些后悔考上研究生的年轻人”

读研的第一个下马威,往往来自于科研。

很多人以为研究生只是本科的延续,但并没有意识到,本科阶段其实是通识教育为主,而研究生培养体系,是学术型人才为主,这并不是同一回事。

也就是说,很多人是读了研才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科研。

来自中科院研一的@Bella,本科时期就跟着老师做过一些科研项目,感觉并不困难。

“也许我有一点做科研的天赋”,抱着这样的想法,她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在外人眼里,俨然已经是未来的科学家了。

但她自己却觉得研究生生活让她对科研的幻想破灭了。

因为所在的专业保研生比较多,“大家本科成绩很好,科研氛围也比较强,我就发现自己跟不上了,压力特别大。”

才研一,文献综述、论文压力已经让她喘不上气了。

她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才是“科研的天赋”。

“对自己研究领域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同时能静下心来埋头钻研,这才是做科研的基本条件”。

而直到读研之后,她才想明白这一点。

我问她,想对当初决定考研的自己说点什么。

她说:“请一定要认清读研的难度,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对于学术压力做好心理准备。”

就算有科研的能力,也有做科研的志向,也不代表一定能做好科研。

因为研究生也是学生,在很多事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自主权。

我的朋友@渠梁是化工专业,目前研三,处于天天泡在实验室天天崩溃的状态中。

“研究生做科研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权,往往只能按导师指定的课题来进行。”

“实验本身又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数据结果”。

而他的导师对他处于几乎“放养”的状态,数据出不来他只能把原因归咎为自身。

“我太菜了,搞不了科研”。

但对他打击最大的并不是实验上的苦难,而是有一次@渠梁试着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想法,很快就被导师被打回来了,觉得没什么创新性。

但是不久之后他跟着导师出去参加学术会议,听到那个观点被别人写成了论文,还在会议上获了奖。

想到自己提的科研建议连被拿出来讨论的资格都没有,他觉得做科研没劲透了,几乎已经放弃了最初想在专业上作出点什么成果的想法。

“太煎熬了,我现在只想着凑合能把毕业论文搞出来就行了”

“那些后悔考上研究生的年轻人”

研究生常常把导师称作“老板”,但本科生却从来不会这样称呼。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对于研究生来说,导师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能否顺利毕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导师。

我的闺蜜@Carrie,化学考古专业,硕博连读,有一个严格的“老板”。

她读研期间就过上了996的生活,每天按时到实验室打卡,节假日也照旧。

“休息几天全看老板的脸色,去年国庆我们就休息了一天”。

因为第一印象不好,老板并不看重她,无论她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认可。

但另一方面又会因为毕业压力不停push她确定研究方向。

压力最大的时候,她会在学校的山上一圈一圈地跑步,直到累得完全跑不动才停下来。

“你敢相信吗,到现在导师都没让我加他微信,可能他就是要保持那种导师的威严。”

如果导师只是严格,其实倒还好。

还有许多时候,因为导师掌握的生杀大权,所以对于导师的要求,无论是否与学业相关,研究生其实都没有太多争辩的余地。

我前同事的大学室友@龟哥打算以后进入学校体制工作,而研究生学历是必不可少的门槛。

所以他一心想要读研,为了保研,还去云南扶贫支教了一年。

龟哥和导师的关系非常“密切”,导师会随时随地“呼叫”他,有时候是拿个快递,有时候是取点钱,有时甚至就是为了叫到家里给他讲讲国际形势。

作为24小时贴身“小助理”,龟哥从来都是随叫随到,笑脸相迎。

“因为我知道自己需要这个研究生文凭,所以导师只能好好伺候着,反正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去了云南扶贫支教的那一年,虽然那里偏远聘请,但他过得很开心,每天在朋友圈晒图。

他告诉我说:“支教比起伺候导师还是幸福多了。”

所以,如果想要读研,一定要想办法提前了解自己的导师,导师的影响甚至可能比专业、学校更大。

一个好导师无论对学术还是职业发展的帮助都是巨大,但同样,不负责任的的导师也可能对你的人生带来巨大的伤害。

“那些后悔考上研究生的年轻人”

不少人读研,都期待着在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学到更多东西。

但现实往往会有偏差,你很难决定“读什么”这件事情。

今年研三的@葱花,是一名预备程序员。

和大多数人一样,本科填报志愿时,对大学里五花八门的专业并不够了解,就填报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为和计算机相关。

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这个专业学的很杂,囊括了通信,电子,微电子,自动化,电气,计算机等工科专业的入门基础知识,多而不精。

快要毕业时,他觉得自己依然没有学到足以成为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知识,于是继续读了研究生。

但在研究生阶段才发现,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去互联网公司当程序员或许才是对他而言最好的就业选择。

而事实上,他整个研究生期间做的事情和计算机关系并不大,他所在的实验室都在做人工智能相关的东西。

为了找到程序员的工作,他只能拼命自学计算机相关的知识。

“其实当初读研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所以没有想太多,但实际上读研只是给了我一个缓冲期,最终找工作还是靠自己自学。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本科毕业就直接去工作了。”

整个读研期间他都不开心,因为觉得自己做的事完全没有意义,只是为了“混个毕业”。

“读研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想清楚你会发现可能根本没有必要读研。”

但专业的选择仍然十分重要,不能只因为“听起来不错”就选择一个专业,这样往往最终都事与愿违。

真心感兴趣和真的好找工作,至少要占其中一样,你才不会后悔。

“那些后悔考上研究生的年轻人”

几乎所有人对读研都有一个隐形的“要求”,那就是找到一份薪水更高、更加体面的“好”工作。

@小米是二战考上的研究生,他觉得自己学历不高,如果想找一份好工作,读研是必须的。

但文科专业的他,去年毕业后并没有如愿以偿。

因为研究生学历,或许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值钱”了。

她曾参加过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市场岗校招面试,一个小组七个人,四个都是硕士,另外三个硕士还是985。

但最后进了二面的,是那个本科学艺术专业的同学,凭借自己的插画优势脱颖而出。

好在她最后拿到了一个国企的offer,岗位稳定,但薪水不高。

据他所知,当年本科毕业的时候有人就拿到了这样的工资,“三年过去了,感觉我读研读了个寂寞”。

选择读研的同学往往比同龄人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毕竟为了读研,他们的起步比本科的同学晚了两三年,如果没有更高的起点,那么内心难免有吃亏的感觉。

但就业市场里,学历其实只是诸多变量中的一个。

在互联网大厂屡屡传出校招起薪40万甚至50万的的新闻时,传统文科工科可能仍然难以觅得一个起薪过万的工作。

真正在找工作时,许多研究生仿佛陷入了一个悖论:

那些注重学历的岗位,往往也注重第一学历,也就是本科学历。

而那些风口上的行业,往往比起学历,更看重能力。

如果只是为了找工作而读研,却没有提前了解就业市场和时代发展趋势,其实并不一定能够给自己更高的起点。

写在最后

和这些同学聊完,我发现很多人读研痛苦的根源在于,在选择读研之前,并没有想好自己要什么。

可能只是为了随大流,可能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

但人生选择这件事,即使推迟三年,还是逃避不了的问题,不如就一开始好好想清楚。

绝大多数人在高考填报学校和志愿时,并没有机会去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专业,做出不适合自己的选择,其实很正常。

而读研则是给了你一次“重新选择人生”的机会。

至少,大学四年,你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兴趣,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哪怕不是为了科研,只是单纯为了更好的就业而读研,也没有什么丢脸,因为大多数人其实都在这么想。

但更好的就业,也是建立在谨慎地选择专业和导师,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好好规划研究生的生涯的基础上。

而不是一纸毕业证,就能保证一份好工作。

想明白这一点,至少不会在辛辛苦苦考上研究生之后再去后悔。

毕竟,我们这代年轻人并不怕吃苦,怕的是不明不白吃苦,然后回头看时,发现这些苦并没有意义。

相关阅读:
美国爱荷华州宣布与微软合作后反悔,称整合疫苗接种调度系统太难 比特币暴涨 美团CEO王兴:理论上中本聪已经是世界首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