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只有惊吓没有惊喜!盲盒清库存被点名

只有惊吓没有惊喜!盲盒清库存被点名

开福袋、拆盲盒,原本想在岁末给自己一个“惊喜”,不料开箱之后却发现是商家满满的“套路”。

除玩具外,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等诸多消费领域也都掀起了“盲盒风”。近日,中消协针对盲盒市场发布了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认清风险,理性消费,勿盲目跟风。

福袋、闷包开箱频遇“翻车”

不确定性助长非理性消费

在2020年年末,各路视频博主就兴起了一股“福袋”开箱风。某咖啡连锁品牌的福袋外包装是一个软糯的小熊手袋,售价358元,据称能开出价值500元的东西。不过,有不少博主“翻车”了:一款略显滑稽的背心就频繁出现,看大小“疑似”为宠物衣服;还有博主拆出了看起来旧旧的、已有磨损的杯子玩具底座,以及“只能装一口水”的84毫升的马克杯,连呼“就这?”“踩雷”。

类似的还有某知名卡通IP的周边玩具闷包,几百元的价格据称能开出超过1000元的玩具。不少博主开箱后表示,看玩具的标签价格还是合适的,但款式经常出现冷门动画中的配角,有些热门角色玩具在配色方面却不尽如人意,拆到最后略感失望:“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

一些有“中奖”性质的盲盒看起来就更“坑”了。某手机平台为了宣传推广推出的9.9元、19.9元的盲盒,号称最高能开出iPhone12手机,有网友直接买100个开箱,开出的绝大多数是耳机、U盘、手包等与盲盒售价基本相符的“小玩意”。因为重复率太高,并且没有什么用途,最后还得挂上二手交易平台出售再“回血”。

据了解,盲盒经营者营销手段众多,有的是通过与明星、综艺节目、网红主播等合作,不停地“刷存在感”;有的是通过玩家分享、讨论、交换等方式,唤起消费者的收藏心理和炫耀心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还有的打造“系列”概念,并设置一个最难获得的“隐藏款”等进行饥饿营销,抽中概率大都为“百里挑一”。

诸如此类的营销手段,促使很多消费者醉心于享受拆盲盒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惊喜感,引发消费者冲动购买,助长了非理性消费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由于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十分容易对盲盒“上瘾”,有的甚至为了抽中“隐藏款”而直接“端箱”。

警示商家不得夸大宣传

提醒消费者防范“套路”

盲盒与普通商品相比,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依靠商家的广告宣传来选购,这就很容易被商家的夸大商品价值、虚构中奖概率、颜色款式不符等虚假宣传所误导。

中消协认为,当前有的经营者产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只想着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有的经营者将盲盒当作是“清库存”的工具,赢得了眼前的利益却丢掉了长远的口碑。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市场上存在的乱象,中消协指出,盲盒经营者要切实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也应确保商品质量信息真实,保障消费者知情选择。

尽管盲盒销售中关于产品的款式等存在一定的保密性,但关系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信息,如产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使用存储条件、安全警示、价格、“三包”等均应当充分告知,保证真实全面,不得作出虚假、夸大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让盲盒内在物品的商品价值、出现概率、分布方式等关键信息真实透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确保消费者知情选择。

此外,盲盒营销应适度,不可过度营销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误导消费者冲动消费。中消协也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有风险防范意识,保持理性的消费理念,适度消费,勿盲目跟风。消费者要认识到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认清并防范商家过度营销的套路,并保留购物票据等相关凭证,权益受损应依法维权。

文/本报记者陈斯

本版部分图片源自品牌官方

相关阅读:
长租公寓预收租金原则不超3个月 面板价格持续上行多家企业业绩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