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川
近期,有关老年人去交医保却被告知“不收现金只能手机支付”、个别商铺挂出“不收现金”标识,引发了社会对于“数字鸿沟”问题的关注。
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0第18号公告,进一步普及现金收付规范要求,其中强调,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现金是我国境内最基础的支付手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不得排斥和歧视现金支付。
实际上,央行2018年发布的第10号公告就明确了维护人民币的法定地位。经过几年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问题总体得到缓解,但仍有一些商户、机构等主体存在不愿意收取现金等现象。特别是今年疫情又对现金收付环境产生了新的影响,拒收现金问题有所反弹。
央行在答记者问中指出,部分医疗、出行、水电煤气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普通生活消费等领域由原本的“面对面”线下场景逐步变为线上办理,有的甚至取消了现场服务;另外,“非接触式”等新消费模式很多没有考虑现金收付需求,造成部分群体特别是老年人消费及支付障碍;一些商户服务人员热衷于引导顾客安装APP、关注小程序,容易产生歧视、排斥现金的情况。
“一些机构明确标识‘不收现金’,是一定要处罚的。对一些没有现金会寸步难行的场景也会重点关注。”在当日的媒体吹风会上,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今年9月以来,央行各地分支行开展集中整治,目前正抓紧时间梳理,以判别是否需要开具罚单。
为何现金投放逐年增加,“拒收现金”却越来越常见?
一个矛盾的现象是,近年来,电子支付业务量持续增长,不过,现金投放也同时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在此情况下,“拒收现金”却越来越常见。
2020年第三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000.57亿笔,金额1043.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7%和12.66%。
与此同时,移动支付业务量保持增长态势,三季度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649.77亿笔,金额696.44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242.44亿笔,金额551.6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6%和11.29%;移动支付业务344.95亿笔,金额116.7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8%和35.57%;电话支付业务0.73亿笔,金额4.1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35%和62.70%。
随着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约有1.76亿人,从年龄结构、生理状况、习惯偏好等方面看,部分老年人仍然较难适应电子支付;而从智能手机用户来看,一部分没有智能手机的群体也需要使用现金。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称,根据人民银行现金使用抽样调查结果,中国大约有13%的居民主要是通过现金进行支付,而非电子支付方式。
此外,近年来,流通中M0(流通中的货币)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2015年到2019年,M0年均增幅为5.1%,截至2020年11月末,流通中的现金达到8.16万亿元。今年,央行开展人民币现金收付与流通环境调研,对近8.5万名公众的现金携带习惯、支付习惯、使用场景进行初步调研。结果显示,83%的受访者表示随身携带现金少于500元;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习惯非现金支付;65岁以上的受访者使用现金支付较多。
为何现金投放逐年增加,但拒收现金却越来越常见?对此,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现金流通规律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判断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流通中的现金总量还在上升,但流通中现金占GDP比重稳步下降。二是,国家现金使用上也有结构、区域特点,原来传统使用现金较多的区域是广东、浙江等,基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一些中部地区用现量也增长较快。三是,随着非现金支付发展,现金流通速度、周转速度在减慢。
“基于不同行业场景,深入观察使用者、提供服务者之间,现金如何顺畅使用,未来一段时间需要特别研究,解决现金支付体验的问题,也同时解决现金流通的综合效率问题。”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
拒收现金?罚!
央行有关负责人在吹风会上表示,今年9月以来,央行各地分支行开展了集中整治,目前正抓紧时间梳理,以判别是否需要开具罚单。
人民银行表示,将坚持持续整治,强化日常监管,通过暗访巡查等多种方式,开展摸底排查。此外,坚持治疏并举,畅通投诉、举报各类渠道,及时回应公众反馈;对涉及公共服务、民生以及公众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大的拒收现金主体,要严肃整治。
“一些机构明确标识‘不收现金’,是一定要处罚的。对一些没有现金会寸步难行的场景也会重点关注。”央行有关负责人在吹风会上表示,目前来看,整治拒收现金、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罚的确存在难度,涉及到公众如何举证,监管取证确认等一系列问题。公众要依法维护好自身的权益,如果现实生活中遇到此类情况,希望公众有视频等相关证据,对场景还原。
公众应如何配合做好整治拒收现金工作?央行在答记者问中称,一是依法维权,公众或消费者发现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应妥善保留相应的证据或线索,通过城市政务热线、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各种渠道进行投诉、举报,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处理;二是正确维权。拒收现金问题与消费模式紧密相关。公众在维权时,既要关注拒收现金问题,更要注意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三是自觉维护人民币形象。公众应培养良好的现金使用习惯,自觉爱护人民币、维护人民币形象。
“整治”不是一刀切
“开展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工作并非‘一刀切’,而是围绕公众各类日常生活需要,坚持分类管理与普遍适用,针对不同情形提出不同的要求。”央行有关负责人称。
央行第18号公告聚焦公众日常生活消费的高频场景,明确了行政事业性收费、基本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大中型商业机构、小微经济主体以及线下无人销售、线上网络经营等不同现金收付主体、不同场景、不同支付方式下的现金收付要求,进一步厘清了拒收现金行为边界。
公告称,因对外提供商品、服务或依法履职、管理需要,存在收付行为的各类主体应遵守人民币管理相关法律规定,自觉规范现金收付行为。
例如,铁路、道路客运、城市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港口客运站、轮渡码头等经营主体应设置现金收付通道或提供转换手段。出租汽车经营者或驾驶者,可支持多种支付方式,但应接受现金支付。
其中,现金收付通道是指由人工或自助现金机具提供收取现金、找零服务的物理场所;提供转换手段是指相关经营主体在不具备直接接受现金条件的情况下,为接受客户现金而采取的变通措施。
实际上,自2018年起,央行就开始了拒收现金的集中整治行动。近期,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不得拒收现金、强化支付市场监管。
“拒收现金是数字鸿沟的最终表现形式之一。”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称,将持续关注研究,界定现金、电子支付、数字人民币怎样共存,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