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隐私,业界呼吁立法加以监管约束

澎湃新闻记者陈卓

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隐私?技术创新的边界在哪里?5月11日,苏州相城区举办的2019年长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发展峰会上,多位业界人士专门探讨了这一话题。

中国云体系联盟秘书长沈寓实认为,隐私保护应当意识先行。“不管是每个个体还是互联网公司、区块链公司、政府监管者等等,整个社会要有对数字资产隐私高度重视的意识。”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面对APP提出的各种权限要求时,有必要思考下要求背后的合理性,一个手电筒应用凭什么要“通讯录权限”?一个旅行APP发年度账单,要我拍一张年度照片干什么?线上快速身份验证联盟(FIDO)中国区主席柴海新说。

对于开发者而言,技术创新应当有节制。以时下火热的人脸识别为例,“人脸是一个不可撤销的生物特征信息,那些互联网巨头服务商自己不做坏事,可是万一但有工程师把人脸调出来怎么办?”去年印度国民数据库曾被曝出现严重漏洞,这意味着收集了11.3亿印度居民和公民的生物识别数据(照片、十指指纹和虹膜扫描)可能发生泄露。

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孙香娟认为,隐私保护不仅要依靠道德感召,更需要立法加以监管和约束。

与会专家直言,不觉得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欧盟数据保护法GDPR(即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是很好的实践,但国内目前关于个人隐私权的法律还是偏松,且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条文之中。

相关阅读:
微软与北大等联手培养AI人才 开放四方面共享资源 重庆拟申报“国家大数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