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叶子
[商汤科技就是这个计划的受益者,尚海龙告诉记者,科创事业还需要很多中层的工程师,香港本地人才不够充裕,那么这一部分内地和海外的很多本科生能力已经很强了,如果他们有意向到香港的话,就能有一批中坚的建设力量]
午后,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区白石角的香港科学园,刚结束完上午工作的园区员工正在园区的十余个餐厅前排队用餐。这个毗邻香港中文大学的园区,被视为香港的硅谷,目前已有商汤科技、HITACHI、西门子、飞利浦等多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生物科技企业研发团队入驻。
这个拥有一万多名员工的香港科学园在香港并非特例。在离香港大学不远处的数码港,也云集了1200家金融科技、区块链等数码科技企业。
而科学园和数码港,只是香港发力科创领域的例证之一。建立创新及科技局,发布人才入境快速通道,和深圳共同发展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种种迹象表明,如今,以传统的金融、贸易物流、专业服务和旅游等产业闻名的香港,正在全方位投入建设科创事业以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
搭平台给资金扶持科创企业
在香港数码港内行走,你可以时不时看到不同国籍的创业者在园区内交谈。数码港创业家主管苏雅丽告诉记者,“在数码港的孵化器,有一百家企业能免费办公两年,只要是和数字科技有关的就能申请。而且这个范畴是在全球招募。后续也会对他们进行持续的引导和培育。”
初创企业UMIX联合创始人黎子健表示,作为计算机系的学生,虽然他们精通科技知识,却对做生意一窍不通,数码港就会帮助他们将产品及服务发展得更完善,并提供相关领域的导师指导。
苏雅丽还介绍,数码港与本地和海外大学通过导师、交流、实习等方式,为园内企业提供科技人才。如开展数码港实习研究员计划,培育公司和从事科创的租户可申请资助,以聘请实习研究员协助进行研发项目。
不过,在企业成功起步并进入到规模扩张阶段后,也需要更多高附加值的服务来和外部市场对接。
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香港公司总经理尚海龙说,科学园作为香港硅谷,给商汤带来合作机遇,很多国外的企业和机构会来科学园寻求合作。同时,科学园也是和内地合作的窗口,很多官方的资源也会通过科学园引导过来,提供和内地商机的对接。“此外,如果公司有诉求,经过这个平台反映给香港特区政府,也能够得到快速的解决。”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不只是搭建平台和多维度服务,香港对于科创企业的引导和服务更多的是真金白银的支持。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今年2月新一年财政预算案中提出,在去年财政预算预留100亿港元的基础上,再额外预留500亿港元,支持本地创科发展。
运作香港科学园的香港科技园公司首席市务总监张明华对记者表示,香港特区政府今年拨款100亿港元给园区帮助科创企业发展。“这100亿资金其中有70%属于高增值服务,帮他们处理研发之外的运营,加强培育和支援,还有30%的资金用来兴建科研基建和设施。”她说,七八年来园区内通过他们成功孵化了600多家公司,如今400多家还在营运,有4家已经上市。
而在数码港,从种子基金、推出产品,到优化项目及寻找投资者,也都会依据不同时期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支持。“我们有10万港元的创意微型基金、50万港元的培育计划,甚至是每个项目高达2000万港元的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苏雅丽说,他们还会为符合资格的企业提供一年100万港元或50%的租金补贴。
香港创新与科技局提供的资料显示,香港特区政府1999年起设立“创新及科技基金”。截至2018年8月底,已批出8209个项目,其中3563个是研发项目。
平衡上中游全产业链发展
在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中,上、中、下游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在上游学研环境上,香港的几所大学科研实力强劲,香港地区共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四所大学进入QS《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榜》,为科创的发展打下了学研究基础。
尚海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香港的几所世界级院校决定了基础科学研究扎实,一旦积累到一定时间,量变到质变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创业契机。“商汤就是根植于香港科技大学媒体实验室,我们前20年也一直在做科研,不过也正是由于前期积累的这些量变(基础研究),在遇到拐点时才能把握住这一轮AI的契机。”
相比于领先的上游学研环境,推动研发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化的中下游则是香港目前想突破的关键。
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副局长钟伟强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表示,目前我们拥有一些世界级的大学,这些都在科创业的上游,但中、下游则面临一些问题,所以需要把中游转化、下游产业做畅通,更好地进行成果转化。
“例如政府已经拨款100亿元在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创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世界顶尖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做合作研发。”
与此同时,在国家支持下,香港近年来在对接内地各省份,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格局和国家创新科技产业格局下努力寻找自身的新定位。
如今,香港将和深圳一起打造升级版的科学园,预留200亿港元用于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第一期的建设。也希望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贯通科创产业的上中下游,打造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未来希望能把这个落马洲河套区做前沿科技,也会有科学园人才公寓,租金补贴也是前所未有的。整个定位是为大湾区服务。”钟伟强说道。
张明华也认为,有四倍科学园大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可以说是2.0版本的科学园。“我们湾区9个城市加香港和澳门,每个城市都有所长,未来这个加强版的科技园能把我们这11个城市黏合起来,媲美硅谷。”
同时,在加强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上,今年也取得了多项新成果。5月,科技部和财政部已发布有关规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对香港相关科研机构直接给予支持,并将获批的项目经费跨境拨付到港;9月,科技部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11月,香港特区政府和中科院签署《关于中国科学院在香港设立院属机构的备忘录》,中科院将在香港设立院属机构开展研发工作。
港科院院长徐立之认为,随着国家科研基金能直接在香港使用,香港科学家不仅能得到所需的研究支持,还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科研项目。
引进科技人才
除了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从打造科创生态角度来看,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为了吸引更多科创人才赴港,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也出台了不少新措施,今年颁布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就是加速人才要素流动的最新举动。
据介绍,申请成功的科技公司/机构,可获配给输入人才的配额。计划以先导形式推行,为期三年。首个运作年度输入最多1000名科技人才。而通过“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引进人才申请的时间可缩短至两星期,相比其他计划处理时间将缩短一半。
“计划适用于香港科技园公司和数码港从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械人技术、数据分析、金融科技及材料科学的落户公司。”钟伟强告诉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
商汤科技就是这个计划的受益者,尚海龙告诉记者,科创事业还需要很多中层的工程师,香港本地人才不够充裕,那么这一部分内地和海外的很多本科生能力已经很强了,如果他们有意向到香港的话,就能有一批中坚的建设力量。“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实施后,只要符合遴选标准,加上企业肯聘用,两个星期就能进入香港。”
除了上述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博士专才库”计划则鼓励院校人才吸引到科研领域。“对于符合科学领域的博士后到企业我们会有补贴,每名博士后专才的聘用期最长为24个月,每月最高津贴额为32000港元。”钟伟强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告诉记者,以美国硅谷为例,他们的成功有一部分是院校的教授前来创业,而香港也有几所世界级的学校,这具备一定先天优势,而科创产业链的延展则应该吸引更多这样的高端人才来投身科创事业建设。他还认为,香港科创业高端要素汇集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凝聚,而且会产生化学反应。“资本也比较青睐香港这种既有本地人才,又有内地和国际人才的团队,这样能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