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惊险10分钟:揭秘“双11”幕后的科技金融战

李晖

电商“双11”大幕落下,天猫、淘宝、京东平台交易量再创新高,在“买买买”背后,支撑每一笔交易流畅进行的基础设施正在受到关注。

11月12日一早,网联清算平台公布了 “双11”运行当日的数据:处理跨机构交易共计11.7亿笔,相应跨机构交易处理峰值超过9.2万笔/秒,保障了“双11”期间支付体系平稳运行,顺利通过“大考”。

“双11”是历年网络支付的高峰,高峰时点屡次创下全球并发峰值纪录,交易“洪峰”给参与方系统容量、线路带宽等带来极限挑战,也是对参与方科技能力的集中检验。

在“断直连”背景下迎来的第一个“双11”,对清算机构、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而言其挑战与此前多年又有所不同——银行如何在“断直连”模式下保证交易链路的畅通;支付宝如何在自身技术高位上持续“翻山”解决不断井喷的支付需求;特别是对于“网联”,这场对平台性能、峰值承载能力的考验是奠定其发展方向的关键节点。

而这一多方协同与自我迭代的过程,亦是中国支付清算水平整体进阶的过程。

峰值数据创国际纪录

11月10日晚,北京二环路边的一座写字楼顶层灯火通明。网联总部保障“双11”总指挥中心里气氛紧张——来自行业相关支付机构、多家银行的代表悉数到场坐镇,而6大数据中心和多个远程指挥中心亦同步进入倒计时阶段。

据现场人士透露,10日晚23时30分左右,总指挥开始进行各相关单位“点名”程序,以核实系统运行是否正常。23:55分,现场总指挥部宣布进入“静默期”。

0点一到,显示屏上的交易曲线开始快速爬坡很快TPS(处理交易笔数/秒)就已经达到1万,此后7万、8万,短时间内一度冲高到9万多TPS。“很稳健,平台系统成功率一直保持在100%。”一位在远程指挥中心参与“双11”保障的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事实上,由于“双11”的交易特征主要是抢单,交易峰值会在前十分钟瞬间冲高,然后快速回落。以支付宝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双11”当晚的交易峰值25.6万笔/秒出现在5分钟22秒,而2016年这一数字大约出现在9分半。因此,当晚0:00~0:10通常是交易发起最集中的时间段,也是清算、支付、银行各机构承压的关键区间。

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顶住前10分钟后面基本就没问题。“大家确实很紧张,而且0点是银行的日终处理环节。但除了更紧张更多是兴奋,毕竟前期准备比较充分。”

据记者了解,自今年9月以来,网联和相关银行、支付机构应对“双11”已经进行了24次压力测试。其中有三次处理峰值超过11万TPS,最高达到过12万TPS,持续时间都将近10分钟。

据网联方面透露,目前平台处理峰值承载能力实际上已经超过此前公布的18万笔/秒。 “峰值承载设计保证有足量冗余。”

相关数据显示,Visa目前清算处理能力处于2.4万TPS,实验室下的峰值处理能力约6.5万TPS。而目前欧洲快速支付系统的交易峰值是500TPS。网联的峰值数据,已创下了国际范围内清算组织实际处理并发峰值的纪录。

即使如此,应急和备用方案也是必须。据记者了解,网联处理应急情况的逻辑不是PlanA或PlanB,而是在每一个环节均准备了相应预案——通过联合运维机制、“一行一策”等机制,实现银行、支付机构和网联的三方参与联动。例如,如果某银行系统在交易过程中发生问题,网联可以通过流量控制等方式帮其疏解压力。

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资深业务总监许长智告诉记者,上述“一行一策”其实是根据银行体量、平台能力、业务特点进行设计的,按照交易维度、时间轴等参数设定不同的阈值进行分流。“这种一行一策其实贯穿在整个‘断直连’过程中,网联接入标准对银行整个系统水平也是一次升级。”

事实上,针对网络支付的交易特点,网联平台系统在建设初期即采用分布式云架构体系,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设立了6个数据中心。这种分布架构在应对交易峰值压力时优势明显,“即使其中一个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其他中心运转。”网联战略产品负责人巢湛表示。

上述技术能力反映在用户侧,就是交易的顺滑无卡顿。据记者了解,目前网联平台处理全链路交易耗时不到300毫秒,在用户体验上就是一秒钟得到支付成功消息。

据接近网联人士透露,目前网联每日处理的交易笔数已超过Visa、Master和银联的日均交易笔数的总和。而从11.7亿的处理交易笔数看,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清算体。

行业共建技术进阶

事实上,“双11”零点之后的10分钟的技术集中爆发并不是网联的“从无到有”,而是中国网络支付行业发展10年来创新实践和技术沉淀的共同成果。

如果把“双11”的每一次支付动作拆解,前端提供场景及支付入口服务的支付机构,中台是提供清算基础设施服务的网联,后方则是提供用户资金账户服务的商业银行。三方技术水平同样“在线”,才能保证每一次交易的平滑。

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仍记得多年前“双11”时银行大面积遭遇交易缓慢的经历。“此后,银行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技术短板,应对支付量增长不断扩容,进行了一系列从带宽到系统的软硬件升级。” 这种系统技术能力不断提升,也在链条后端为大规模峰值交易处理提供了支撑。

而在支付机构一端,支付宝、财付通们对自身的技术迭代更是堪称一年一翻山。

在被多次提及的2010年“数据库差4秒就崩溃”的教训后,支付宝开始意识到技术瓶颈,从“堆”服务器的IOE设备方式转向自主研发分布式数据库,并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全面迭代。此后,每年逐步的配置、调优,数据上云,再到刷脸、指纹支付等方式极大缩短支付时间。蚂蚁金服CTO程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未来的双11可能更加走向常态化,不再需要投入更多额外技术保障。

也因此,网联由于汇集了上述探索过程中行业积累的既有资源,事实上拥有了更多的后发优势。在巢湛看来,网联“共建、共有、共享”的建设初衷和原则奠定了其技术实力和发展速度。

据曾参与网联建设的机构人士透露,网联平台从系统架构到应用程序、关键组件,都是由市场各方共同参与设计。先后借调参加网联建设的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至少超过200人,参与共建机构涵盖了支付宝、财付通以及京东、百度等一线互联网公司旗下支付机构,并贡献了诸多核心技术资源。

接近网联人士向记者表示,网联63%以上的股份是由市场核心的民营支付机构持有,这种治理模式既可以集中行业力量办大事,体现行业基础服务设施的优势,又不会限制其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活力。

最终这种共建的过程反映在技术成果的共享。事实上,由于直接匹配全面的渠道对接资源,直接使用业界高水准的技术支撑,网联的建成改善了市场参与方的“软硬件生活条件”。

在某大型银行专家看来,至少在系统层面,网联的出现确实强化了支付行业链条各方的联动。通过网联作为居间枢纽,协同两端的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建立了联合运维的体系。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直连情况下,银行在支撑支付宝交易需求上就基本满负荷,很多银行的系统能力并不能足以保证所有支付机构的需求。许长智就透露,“断直连”过程中,银行方面系统梳理了内部业务流程及系统参数,基础平台能力得到了强化。

通联支付相关负责人认为,网联平台使合法合规的中小支付机构获得平等竞争机会,降低了渠道壁垒,避免了“劣币驱逐良币”,中小支付机构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上,真正回归支付业务本源。

“通过对切换至网联协议支付的前后20天进行数据对比,该机构H5端快捷支付成功耗时减少了6.2秒,PC端快捷支付成功率提升了12.01个百分点。” 某中小支付机构人士表示。

事实上,从猜测、关注、争论到认可,“断直连”正在进入全面“收官”的最后阶段。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赵鹞看来,网联此次通过“双11”大考,是非银支付机构“断直连”工作的核心步骤。数据显示,11月以来,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合作开展的网络支付业务中,已有超过90%的跨机构业务通过网联处理,全面“断直连”任务基本完成。据了解,目前已有超过400家银行,115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网联,并完成了主要支付业务的迁移。其中,支付宝切量工作已基本完成,财付通业务已基本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谁为银隆买单:资方董明珠大战创始股东魏银仓 汇丰银行遭到攻击数据泄露 金融信息安全亟须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