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发射元年 国内民营航天商业化还有多远?

图片来源:蓝箭公司官网

图片来源:蓝箭公司官网

来源 北京商报

记者 陶凤 肖涌刚

从4月份,“双曲线一号S”首飞成功,到10月末首枚民营运载火箭升空,2018年可谓是国内民营火箭发射元年。尽管“朱雀一号”未能顺利入轨,但在国内民营航天企业纷纷发力之际,外界对于民营航天的发展前景依然持乐观态度。同时,随着微小卫星研发等全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民营航天商业化的未来仍可期待。

蓝箭遇挫

“朱雀一号”发射,备受关注。

这枚由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三级固体发动机火箭是国内首枚民营运载火箭。与此前发射的亚轨道火箭“双曲线一号”“重庆两江之星”不同,它将把卫星直接送入太阳同步轨道,而此前,国内还没有一家民营航空企业能够做到这点。

10月27日16时,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指挥部“点火”口令,“朱雀一号”底部亮起橘黄色火球,伴随着轰鸣声腾空而起,奔向太空。

一、二级火箭分离正常,三级火箭点火成功。在现场观摩人员肉眼可见范围内,火箭发射十分顺利。16时05分,现场人员甚至玩起了“抛人”以表庆祝。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指挥中心迟迟没有传出发射顺利的消息,阴云开始笼罩。一般而言,火箭升空10分钟后就能确定发射情况。直到18时40分,蓝箭航天最终明确:三级火箭出现异常,自旋时失稳,火箭接近但未能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其载荷“未来号”商业卫星未能按照预定计划进入太阳同步轨道。

失利的结果一度令人难以接受。倒是蓝箭CEO张昌武率先出来表示,未能入轨是一个遗憾,但这次发射达到了要验证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目标。“首发过程中能达到这样一个结果,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进展了,火箭的一二级分离以及二三级分离等关键节点都圆满实现了。”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朱雀一号”完成总装并正式进入发射准备阶段,意味着蓝箭航天走通了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流程中的全部研制验证环节、供应链配套环节、各项体系环节和大部分行政审批环节,这在中国民营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蓝箭公司在当天的官方声明中也表示,“直接做运载火箭”是正确的决定。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收获的更多。时至今日,蓝箭航天是国内第一个拿到中国民营运载火箭发射许可证的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将三级运载火箭竖立起来的民营公司,是国内最早取得行业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火箭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完成运载火箭发射的公司。能力链条、供应链条、体系链条、发射链条,四个链条已全部打通……实际上,“朱雀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射之前,他的使命已经全部完成。

竞争激烈

今年4月,星际荣耀旗下的“双曲线一号S”首飞拉开了国内民营火箭发射的序幕。这枚被称为中国首枚上天的民营固体验证火箭从提出、设计、制造到发射,在60天内完成,堪称“火箭速度”。一个多月后,零壹空间发射了“重庆两江之星”探空火箭,这枚火箭被称为中国首枚民营自主研究的火箭。

进入9月份,星际荣耀的商业亚轨道探空火箭“双曲线一号”搭载3颗立方体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进行亚轨道验证飞行。两天后,零壹空间官微称,“重庆两江之星”商用亚轨道火箭成功发射。

两家民企你追我赶的态势正是当下民营航天领域激烈竞争的缩影。2014年,国务院60号文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其中,政策对商业航天的限制逐步放宽。由此,民营资本大举进军商业航天领域迎来契机。

在随后两年间,包括蓝箭、星际荣耀等一批民营航天企业纷纷成立。据不完全统计,仅设立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民营航天企业就有7家,累计获得融资超过20亿元。

从目前已经发射火箭的三家公司看,星际荣耀走的是“曲线救国”路线,尽管亚轨道火箭技术低、市场需求有限,但公司试图通过亚轨道试验积累发射、箭星分离等经验。

而蓝箭则选择“弯道超车”,直接上马轨道试验。作为国内液氧甲烷发动机领域进展最快的民营航天公司,它使用的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已经进入了实际测试阶段。不过,要实现百吨级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量产,按计划将排至2019年,至于进行中型液体运载火箭的试验发射则要到2020年。为此,此次发射的“朱雀一号”使用的是固体发动机,其中自然也有全系统合练的意味。

而专注为商用微小卫星等小型航天器提供发射服务零壹空间也选择稳扎稳打。近日,零壹空间进行了OS-M系列运载火箭四级固体发动机和三四级分离联合试车试验,并取得成功。作为一种四级固体火箭,OS-M具备将卫星送入轨道的能力。此前,该公司曾表示,年内将计划进行OS-M型固体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

商业化之路

经历过国内民营火箭发射元年后,位于第一梯队的企业无疑将积累更多的经验,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将会迎来国内民营火箭发展的高峰期。而在今年年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在北京的一场演讲中称,全球的商业航天已经风生水起,中国商业航天在未来将迎来超万亿元规模的市场。

当前,国内商业航天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商业火箭尤其是小型商业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服务;二是微小卫星的研制、设计、组网和应用推广。

从产业链角度看,火箭公司的核心商业逻辑是售卖运载服务,即将固定的载荷运送到太空固定的位置。从长远看,随着中国经济和航天商业化的发展,国内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商业卫星发射需求,带动对商业运载火箭的需求。

在张昌武看来,现在是“商业航天最好时代”。一方面,国内对卫星的需求非常大,但SpaceX等外国企业现在还不被允许发射国内卫星,而另一方面,“国家队”的火箭发射以满足军方和政府需求为主,无暇顾及“更多”。同时,随着立方星的技术的成熟,目前,单颗立方星卫星的造价为百万人民币,远低于GEO轨道的卫星(单价高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

4月19日,中国航天日前夕,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一司司长李国平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国家建设航天强国今后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商业航天发展。针对商业航天,国家层面可以简单用四个字描述,一是“鼓励”,一是“有序”,将积极制定政策、通过有序管理引导商业航天有序发展。

未来,随着民营火箭公司具备轨道发射能力,如何依靠商业运营维持生存将成为关键课题。在星际荣耀行政副总裁解放看来,构建市场化的平台有助于解决好成本管理、完善竞争机制,这也是未来产业是否能良性发展的前提。

“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将促使供应链企业研发质优价廉的零部件,火箭公司的成本也必然会进一步降低,卫星企业使用火箭运输的成本也会跟着降低一些,因为它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健康的产业链条,加快卫星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解放说。

相关阅读:
如果不是陷入质量危机 永辉超市或是个好标的 科技部首度公布人类遗传资源行政处罚 六家机构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