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的人生不应只是一次全民感动
随着B站UP主“衣戈猜想”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爆火与“敬二舅”的刷屏,互联网舆论场也变得复杂多样,从一片赞美声到质疑声四起。
“二舅”的形象在舆论的漩涡中翻转,他本人却始终没有从幕后走向台前。创作者称让“二舅”安安静静陪姥姥在那个小山村里,是这个故事最美好的结尾。然而,线上的狂欢和褒贬不一的言论可能会让创作者的好意走向烂尾。
当“二舅”走向舞台中央,媒介的放大镜也会无限放大他生活里每一个细节和瑕疵。“二舅”热度居高不下,凡是涉及“二舅”的讨论,也自带了流量的加持和“注意力”资源的聚集。越是异样的声音,越能博得人们的眼球。将“二舅”的流量引入,形成一篇又一篇爆款,也成了舆论场的普遍做法。
同样地,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一些商业逻辑运行下的“大V”们,敏感地踩住了“二舅”生活和创作者的“尾巴”。他们往往在惊异的笔调下,以与创作者唱反调为形式,进行有个人价值判断倾向的图文建构,吸引公众的二次关注。当然,这些为“二舅”祛魅的文本,也形成了新的奇观。
其实,与其评论、围观“二舅”,不若关注“二舅”背后的社会问题。在视频中,我们能够看到城乡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农村医疗问题、残疾人生活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在“二舅”的时代,也拷问着社会。
城乡教育的鸿沟应当如何抹平?残疾证的办理应当依据怎样的事实标准?应当给予怎样的社会保障,才能让88岁的老人脱离生活的不易?
“二舅”没有办法治愈我们,是因为社会中的顽疾无法通过一次媒介事件来抹掉。“二舅”的人生不应当成为一次全民感动,而应当让人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认知更加清醒。
我们不能不回头看,因为这些历史问题,有一些仍是现实问题。不再制造别人的不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愈。
□陈曦(专栏作者)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xjbpl2009@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