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以“建议对部分网站强制要求下载App的行为进行整治”为题向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党组书记肖亚庆留言,工信部近日回复网友建议时表示,“将深入研究,根据下一步工作安排予以关注”。
这位网友投诉的内容,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体验。有时候在手机浏览器浏览其他平台内容,但浏览到一半时,往往会弹出该平台件的下载链接,如果用户拒绝下载,那剩下的内容也无法正常查看。这些APP就是以如此一种强制捆绑的形式,来给用户制造选择难题。
强制下载APP的行为,当然未必都是平台故意设定。比如有的平台APP功能复杂,浏览器的网页模式只能搭载部分功能,无法完全兼容,要想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确实得下载APP,平台此时为用户提供一个便捷下载的通道,自然也可以理解。
但更多时候,这些APP无非是为了觊觎公域流量,想要强制“拉新”。像有时候我们浏览完一篇完整的文章,通过浏览器还不行,还非得专门下载APP,这不是吃相难看是什么?
互联网平台不肯放过每一个流量,希望都能转化成自己的活跃用户,这当然没有错,整个互联网的玩法都是如此。毕竟对平台而言,下载APP,然后注册登陆,填写相关的信息,用户画像才更精准,流量也更有粘性,平台的运营和营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问题在于,平台获取新用户,理应秉持互联网基本的开放精神,将选择权交给用户,而不是通过带有胁迫意味的强制下载手段,来让用户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事实上,去年互联网治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解除平台之间的相互屏蔽。这一轮以拆墙为目标的治理,正是为了让互联网回归到“互联互通”的开放本意。
在此前提下,平台之间内容和信息开放共享的壁垒,理应进一步减少,比如通过浏览器浏览其他平台的内容,正常访问应该成为常态。一些平台通过技术手段,人为设置障碍,绑架那些“过路”的流量,强制下载APP才能提供完整服务,无疑也违背了互联互通的精神。
此次工信部回应称,“将深入研究,根据下一步工作安排予以关注”。接下来,对于类似影响用户权益的行为,也应该纳入治理的范畴,依法治理相关违规,敦促互联网企业自查整改。
不管怎么说,让用户畅通的使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互联网平台其实也应该意识到,“强扭的瓜不甜”,那些被强制下载APP的用户,最终平台能留住几个?与其通过一些歪门邪道来胁迫用户下载APP,倒不如在产品和服务上做更多的努力,通过过硬的品牌和口碑来争取更多的活跃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