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一财社论:监管引导平台企业探索社会共赢之道

作者/一财评论员

近期,在监管政策接踵而至的背景下,互联网平台企业股价不断下挫的同时,引发的关注与讨论也明显增多。

2月18日,发改委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称,将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随即,以外卖为主业的美团在港股大跌14.86%,21日续跌3.99%,两日放量成交310亿港币。另一家此前饱受抽成高争议的网约车平台企业滴滴,已从上市当日的高点18美元一路下挫,跌至最近的4美元左右,较去年年中的发行价14美元蒸发了逾七成市值。

互联网平台企业是近年兴起的新行业,也是数字经济的代表,在前几年一轮轮角逐中,美团、滴滴等企业分别在各自领域崛起并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过去两年受疫情影响,线上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平台企业也趁势扩张。

不论是企业本身还是背后的资本,本质都是逐利的,目的也是为了盈利而非从事公益。所以在完成用户规模积累、场景搭建与流量模式闭环后,抽成就成为了众多互联网平台的盈利模式。随后出现的问题是,不少餐饮商户和网约车司机开始抱怨平台抽成偏高。从部分商家、司机给出的信息看,外卖平台最高抽佣为25%左右,网约车则达到30%以上。

不过从发布的公开报告看,似乎平台企业利润也相当“微薄”。如滴滴的公开信称网约车业务净利润只有3.1%,美团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外卖业务的利润率从3.7%下降至3.3%。这一数字和部分司机、商家的观感出入很大。

究其原因,是平台企业仍延续着发展初期流量为王的扩张思维,通过对部分订单的高抽成,来补贴新的订单或用户。如滴滴去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网约车综合抽成为20.9%,其中10.9%为乘客补贴,6.9%为企业经营成本及纳税和支付手续费,抽成高于30%的订单占2.7%。外卖企业同样如此,为吸纳新用户发放补贴较多,补贴的成本自然落在了原有商户身上。

为应对长期以来积累的民意诉求,并考虑到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监管开始出台政策约束互联网平台企业,从开始的一系列反垄断措施,到此次引导平台企业适当降低抽成比例。且上述发改委政策文件并非单独针对美团的,而是涉及服务业、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运输业、民航业等众多行业的保障措施,因为疫情之下,相关行业的困局不得不救。

可见,政策引导的本质是为抽佣设定上限标准,不能罔顾商户和司机的生存。此时,平台企业有必要适时调整抽成比例,至于如何定价更合适,衡量的标准是多方共赢,即商户与司机付出的代价可以承受,企业也能获得合理的利润,用户则享受了数字经济的便利。

至于目前存在的部分订单抽成偏高但企业盈利微薄的问题,平台企业应该对发展初期流量为王跑马圈地的思维有所改变,如果行业发展多年仍需要通过补贴获客,那么可持续性或真实需求也是存疑的,更不应该把获取流量的成本转移到原有的商户或司机身上。

现代经济社会中,平台企业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活跃了经济、畅通了要素流动、增加了社会就业。正因为如此,更需要监管的引导,抑制资本对规模增长和效率的过度追逐,在社会共赢基础上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平台企业也可以相信,监管的目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限制甚至扼杀行业发展,尤其在倚重数字经济的当下。

相关阅读:
中国科兴董事长尹卫东:未来5年投100亿元支持科研 俞敏洪为何难复制罗永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