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傲慢”的星巴克,不该用“涨价”回应一切

“傲慢”的星巴克,不该用“涨价”回应一切

文|刘煜荷

本周,可谓是“星巴克周”——驱赶民警、道歉被吐槽、涨价风波……

对于“驱赶”事件,尽管星巴克中国公开道歉,称是“言语不妥引发沟通误会”。但不少网友依然对此持保留意见:“你道歉的语气过于傲慢了!”

随后人民网下场发表评论,称无需过度突出星巴克的外企身份。驱赶民警这种做法,发生在国内企业身上也不容原谅。

原因很简单,谁伤害为公众服务的人,谁违背公序良俗,谁冒犯大众情感,谁就难逃大众谴责。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消费者对星巴克的容忍度降低了。

在《2021中国咖啡线上评论挖掘研究报告》中,星巴克在服务方面收获的差评占比高达56%,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傲慢”。

这几年,星巴克类似的公关危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从门店开始发酵的,这也暴露出星巴克对于门店管理培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个好的品牌,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往往需要很多年;但是负面新闻频出,企业又没有及时的补救和改进,每一次公关危机都是对品牌力量的一次削弱。

当前,国潮热尚未减退,星巴克作为消费头部外企,本身就容易受到民族主义情绪的波及。而企业方,在公关速度和内部改革上,都未拿出有力的回应,实在有些可惜。

我们很善意的提醒星巴克,警惕“傲慢”成为星巴克的代名词。

巧合的是,几天之后,星巴克因为“涨价”再次登上热搜。这两件事情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涨价”本身并不是利好的消息,在负面新闻尚未平息之时发出,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可以看到,星巴克的风吹草动在互联网时代,都会被无限放大。比如有消费反馈:“虽然涨幅不大,但是内心极度抗拒。”

之前几次遇到星巴克盈利问题,星巴克都是通过涨价一个方式来搞定的,这次的涨价理由是新冠疫情和通胀压力的影响。美国星巴克在去年10月和今年1月已经迎来了两波涨价,以应对成本对净利润的挤压。

回到经营问题本身,星巴克的服务和经营模式的短板,在当下的咖啡市场已经非常明显了。但是可悲的是,星巴克遇到问题后,采取的措施,还是“涨价”。

现阶段的国内咖啡市场,像瑞幸、Manner以及便利店的平价咖啡,其自提和外带场景占比高,通过压低运营成本和超高性价比占领市场。

另一方面,以Seesaw、M stand为代表的精品咖啡,在咖啡文化、空间设计、场景体验等上深耕,已经培养了一部分忠实用户。

在门店数量上,星巴克也失去了中国市场第一的宝座。截至今年1月2日,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总数达到了5557家,略少于本土品牌瑞幸。

在没有绝对领先的基础上,边“傲慢”边“涨价”的举动确实欠妥。

星巴克,该到反思的时候了。

相关阅读:
58同城回应柬埔寨血奴案:未查到对应企业招聘信息 将配合警方调查 腾讯内测团购工具“鹅享团”,首次涉足团购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