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源
近日,某网红记者的粉丝在一论坛中发帖,“人肉”出其各种私人信息,随即引发大规模网暴。虽然散布内容未知真假,但如此疯狂的泄露隐私、人身攻击行为,再次震惊舆论场。
这些年,网络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给了每个人更多发声渠道,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负面效应,隐私泄露与网暴泛滥尤为突出。不只明星艺人的健康宝照片、航班信息及身份证号等被明码标价售卖,一些新冠患者的流调轨迹也被“人肉”,连反虐猫志愿者的家人都能被锁定并遭到威胁……隐私泄露的范围早已超越公众人物范畴,任何普通人的私人信息都可能被恶意曝光、公之于众,随即恶言恶语飞短流长扑面而来。
毫无疑问,“人肉”曝光他人信息既缺德也涉嫌违法,而在太多狗血事件背后,同样不能忽略的角色还有网络平台。毕竟,“人肉”隐私也好、泼污骂战也罢,都是借助这样那样的“平台”对外发布的。在一次又一次隐私泄露事件中,平台事前对于信息发布缺乏审核,往往坐视舆情四起才删帖回应;被主管部门约谈,每回都表态反省整改,可改来改去效果依然不彰。如此这般,守土之责何在?
如今,公众隐私保护意识日渐增强、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肉”网暴、造谣毁谤之乱象也到了必须整改的时候。越是大平台,越是责无旁贷。加强治理力度、规范用户发言,一方面要将治理关口前移,利用技术手段强化内容审核,力争通过动态管控“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事后追责,建立“由号到人”的惩戒手段,形成震慑效果。当然,仅靠平台自查自纠恐怕不行,相关监管部门也应有所行动,倒逼平台守好用户信息“安全阀”。
互联网确实是有记忆的,但作为这一工具的使用人,我们有权也应该选择让个人隐私在公共平台“被遗忘”。这需要监管发力、平台尽责,也需要所有人尽一分力:既然谁都不愿意在互联网时代“裸奔”,那么不去围观议论他人隐私,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