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团队发布了一份关于我国平台型媒体自我监管治理现状与用户期待之间差距的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平台型媒体在内容生态构建、信息真实性保障以及用户服务提供等方面与用户的期待之间还有非常大的差距。研究团队认为,这也正是近两年来国家监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与违规惩处的原因所在。
此次调研分别从平台用户隐私保护、平台信息真实性、平台霸王条款以及数字鸿沟等方面作出总结。
在平台用户隐私保护方面,52%的受访者认为“平台对用户隐私保护很不到位”,还有33.8%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平台型媒体对用户隐私保护水平一般,仅有14.2%的受访者对隐私保护现状表示认可。由此可见,当前平台型媒体的隐私保护现状距离用户期待还有很大的距离。
报告指出,工信部12月9日下架了以豆瓣等知名平台为代表的106款APP,其核心原因也正是这些平台超范围、高频次、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涉嫌侵犯用户隐私的问题。而本次调查也从用户感知层面再次印证了当前我国平台型媒体在用户隐私保护层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在平台信息真实性方面,根据问卷调查数据,48.2%的受访者认同“平台型媒体对谣言的治理很不到位”,35.9%的受访用户对谣言治理现状感觉一般,受访者中仅15.9%的人认可当前的谣言治理状况。综上可知,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平台型媒体对谣言的治理是很不到位的,表明数字媒体平台的信息真实性仍迫切需要加强保障。
此外,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有50.6%的受访者对“我感觉平台数据造假问题很严重”持认同态度,仅13.2%的受访者不认同。此外,针对虚假广告宣传的问题,49.2%的受访者认为平台型媒体广告可信度有很大问题,不同意这一观点的受众仅占总受访人数的15.6%。上述两组数据均表明,平台型媒体的信息真实性状况堪忧。
谣言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中,则表现为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和影响巨大等特点。尤其是在不稳定的社会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如果官方信息通道阻滞,公众就会倾向于通过非官方渠道(往往是网络自媒体平台)获取“小道消息”,此时就会给谣言制造者以可乘之机。
报告认为,无论是平台数据造假问题还是虚假广告宣传都是平台信息真实性危机的具体体现。数字媒体平台不是法外之地,种种虚假信息滋生的乱象正在损害着数字媒体平台的用户基础与信任根基。平台型媒体需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规范平台上的用户行为以及信息内容,监管机构也需要加大打击力度,并制定更为明确的惩戒措施以保障广大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
而在平台霸王条款方面,此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47%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平台型媒体存在严重的霸王条款问题”,仅有14.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平台型媒体不存在严重的霸王条款问题。可见,平台型媒体的用户对于平台存在的霸王条款问题仍然很反感。
报告称,大型媒体平台因一方面拥有海量的媒体内容,另一方面拥有大量的用户而在市场中占据突出的强势地位,而处于分散的、个体化的平台用户往往处于极端弱势地位,很难对霸王条款说“不”。面对平台的霸王条款既需要用户自身提升法律维权意识,更需要各级监管部门加大对霸王条款的惩处力度,推动数字媒体平台修正不平等条款,以切实维护用户合法权益。
数字鸿沟是“知识鸿沟”理论在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延伸。中老年群体由于视力不佳、记忆力衰退、学习反应能力降低等生理机能退化而导致的各种客观因素,成为数字技术环境中的“数字移民”与“数字难民”的集合体,经常被数字媒体平台边缘化。
此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1.9%的受访者认同“平台型媒体对老年群体很不友好”的说法,仅13.7%的受访者反对这一表述。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在数字化媒介时代,老年群体的媒介接触和数字化生存困境亟需社会合理关照。
根据CNNIC第48次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其中中老年群体网民规模增速最快,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为28%,约2.83亿人,60岁以上网民占比达 12.2%,约1.23亿人。
报告表示,面对如此庞大的中老年用户群体,数字媒体平台无论是出于商业动机还是社会责任的考量都应进行适老化引导,将中老年群体的受众特性与使用需求纳入产品设计的考虑范畴,以促进“银发群体”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更加便利的老年生活。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团队指出,此次调研结果反映出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平台型媒体的监管治理力度不能放松,而且在监管治理体制、机制及策略手段等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探索如何从技术、法律、行业自律及公众监督等多元维度充分加强平台型媒体的监管治理,有效促进平台型媒体合理合法经营,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满意的媒介使用效果,仍是今后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