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大厂取花名”去人格化了吗?

“大厂取花名”去人格化了吗?

来源:吴晓波频道

作者:巴九灵

如何称呼同事?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习惯。

一些企业以职务称呼,如某总、某处、某工、某主任;一些企业以长幼称呼,如某某哥、某某姐、老李、小王;还有一些企业以英文名称呼,如Michael、Jessica;除此之外,某老师、某师傅也很常见。

但最有趣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一种很古老很江湖的方式重现了——以花名为代称。

为什么会用花名?你喜不喜欢用花名?小巴们有话说。

蓝蓝:花名是面具

花名惹人反感,来自一些看似细枝末节但又不能忽视的细节。

比如,有人在社交媒体吐槽,“离开后有人继承了我的花名和工作账号,想到就很恶心”。

在“拼多多23岁员工猝死”事件的报道中,一位拼多多的离职人士告诉媒体:“我们内部沟通,一般都用公司内部软件,大家都很少互相发微信,即使发,也不会用公司Wi-Fi,怕说错被监控到。”“我工作了一年多后,至今不知道一些同事的真实姓名。”

如此说来,花名好似一个面具,隐藏掉“真实的我”,为“公司的目标”而奋斗,本质上似乎跟“小王”“小李”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每家公司的花名意义也是不同的,这既跟公司基因有关,也跟公司要去的方向有关。

和风月半:取号自由

古人讲“名以正体,字以立德”。

从时间线看,小孩一出生,家长就会取“名”,代表个体的独立存在,作用如咱们的身份证号。但“字”却是成年后才给予,女子十五岁成年、男子二十岁成年,所以女子在成年之前也会被称作“待字闺中”。

成年以后,家长会根据孩子的德行,来给孩子取“字”。

举个例子,和风月半这个名字,若月半是字,那很可能就是家长觉得这孩子长大后有点胖,暗示其贪吃的德行。

而“号”就是完完全全可以由本人来确定,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数量也没有限制。我们取的网名、笔名,甚至是工作时用的花名,都可以视作当代人的“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花名谈不上“去人格化”,因为它与家长(企业由于其权威性,现在也可以视作广义上的大家长)没有必然关系。

之所以给人“花名就是去人格化”的错觉,或是因为“取花名”在一类企业中自带强制性,而且一旦取定,不可随意更改,这便剥夺了人们的“取号自由”。

皮皮:治疗社恐

从个人角度出发,花名能有效缓解我的社恐症状。

作为一个内向的职场小白,跟不太熟的同事对接工作的时候经常会不知道怎么称呼对方:

直呼对方名字吗?那要不要加姓氏,加了姓氏很别扭,不加姓氏好像在套近乎;

称呼哥、姐总觉得不管对方是什么年龄第一次听到心里可能都不会太舒服;

称呼为“老师”也有风险。一种是对方虽然资历比自己深,但是不喜欢被称为老师,甚至会把你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另一种就是对方比你年龄还小,第三者视角就是两个“小屁孩”互相喊对方“老师”,于是某天你偶然听到别人在讨论你……(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

但是如果对方有花名,就可以直接使用,山人直呼“妙哉”。

小火箭:洋气之举

感觉取花名是大厂在管理Z世代的时候想出来的招数,95后、00后有个性、反权威,大厂就弄个取花名的制度来让自己显得洋气一点。

吴雷庵:唐华安点秋香

为什么要花名,因为符合4D原则。

Distance。平等交流,不用喊“某某总”,摈弃官场作风。

Domination。变相去人格化,组织赐予你冠名权,管你叫秋香还是华安。

Dignity。有人名字比较土,成年人还是要脸面的。

Defense。对企业和员工都是保护。人在江湖飘,员工万一出事了,跑路再换个名头。同时公司可以防止挖墙脚。

徐图:当花名变成花瓶

当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在大厂里的不自由、限制和官僚作风,一个带有自由意味的花名制度就显得突兀和讽刺,由此成为众矢之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六晶晶:放下自己,立地成打工人

互联网大厂里的花名制度到底有啥用?淡化等级,让每个人放下自己的身份,快速融入到工作环境中,有点像闯荡江湖,先给自己起个外号。

林克:江湖也没有平等

用花名的本意是尽量让职场平等一点,用意可嘉。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不但不能退出,也得不到平等。

陆仁炳:以小见大是很难的

花名制度只是企业文化的一小部分,几乎不能说明什么,以小见大是很难的。纣王用象牙筷子,箕子认为用了象牙筷子,后面就要配玉杯,就要更多的珠宝,继续奢侈下去国家就完了。单看这个例子,箕子有先见之明,见微知著。但后世奢侈的帝王多了去了,王朝通常能延续很久。

相关阅读:
亏损收窄但仍未盈利,长视频行业路在何方? 郭美美所售70元一粒减肥糖成本5毛:庭审时痛哭流泪 承认自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