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
除了精彩的赛事,东京奥运会参赛选手们喝水的保温杯也成了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乒乓球男单冠军马龙
乒乓球女单冠军陈梦
女子49公斤级举重冠军侯志慧
在马龙vs樊振东,以及陈梦vs孙颖莎的乒乓球比赛中,喝热水的人都得了冠军,“保温杯”成了实力与好运的代名词。
你可以永远相信保温(win)杯,因为水是从“赢”水机里接的。
——@就爱睡觉
以后每场考试只喝这个水杯,保“稳”。
——@猪包蘸酱
中国人为什么爱喝热水,连奥运冠军也不例外?怎么喝水能帮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并教你一份运动前中后的喝水法则。
受访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刘娟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教授苏浩
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主任、体医融合及运动处方专家韩铁光
中国人为啥爱喝热水?
中国的机场、火车站、高铁……随处可见开水供应处;不论是外出旅行,还是在日常工作中,保温杯更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生活装备之一。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喝热水?
古代
热水是贵族饮品
考古学者发现,万年前的陶器底部有烟熏火燎的痕迹,陶器内部可以看到残留的水垢,表明中国人自古就开始喝热水了。
不过,烧热水需要耗费一定燃料,因此只有上层社会的家庭中才能时常喝到热水,底层民众通常只能喝凉水。
民国时期
认识到热水可杀菌
到了民国时期,西方的细菌学说传入国内,使得喝热水具有了科学理论根据。水在加热沸腾的过程中,能够杀死其中的多数病菌,相较于直接喝生水,喝热水更加有益于人体健康。
在此基础上,当时的政府也倡导民众喝热水,以减少肠胃疾病发生。
20世纪30年代
政府号召
1932年,全国大范围爆发了严重的霍乱疫情,此次疫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包括上海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疫情较为严重,而饮用水是霍乱传播的主要途径。
当时我国的经济能力无法建造像西方那样的直饮水系统,因此政府大力提倡民众将水烧开后饮用,不失为一种经济且易于操作的防疫措施。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展了旨在从各方面革除陋习,提高国民素质的“新生活运动”,其中也特别指出,生水中含有大量细菌,是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号召民众“水不沸不喝”。
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
让“喝热水”深入人心
真正让喝热水扎根于普通民众意识中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展了以防治重要传染病为主要目标的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全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工作,如“除四害”、清理垃圾、污水等。
在个人卫生方面,号召广大群众要喝白开水、喝热水,不要喝生水、不吃冷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一些诸如疟疾、霍乱等疾病,也得到了较为明显地遏制。
50年代
喝热水从娃娃抓起
上世纪50年代,喝热水的倡议甚至深入到幼儿园,老师们要保证每天喂孩子三次热水,以帮助孩子们从小养成喝热水的习惯。久而久之,喝热水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习惯,这种习惯使得暖水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年轻人结婚时必备的物件。
在这种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塑造下,喝热水逐渐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3步喝水法提升运动状态
运动时及时、科学补水,能避免因脱水现象导致运动能力下降等问题,让身体保持较好的运动状态。
运动前
充分补水
运动前不要出现口渴状态,为了保证身体内的液体平衡。
运动开始前两个小时,需要提前补充500毫升左右的水(白开水或矿泉水)。
运动前15分钟左右再饮约300毫升的水。
注意补水不要一次饮完,分2~3次补充。运动前补水可以提高身体的热调节能力,降低运动中的心率等。
运动中
少量多次补水
一般来说,运动15~20分钟补充一次,一次补充50~100毫升的水,分5~6次喝完。如果持续超过一小时的运动,可把白开水换成运动饮料,这样能更好地给运动中的身体补给能量。
运动后
立刻喝水
运动完喝多少水和体重相关,原则上,体重每减轻0.5公斤,水的摄入量就要增加2~3杯,约500~700毫升。
若运动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则无需补充运动饮料;若持续运动超过一小时,需要补充运动饮料或者含糖含盐的水,来维持血糖浓度,延缓运动后的疲劳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饮料的含糖量应控制在4%~8%,过多的糖反而不利健康。
·最佳水温·
无论是运动前、运动中、还是运动结束后都不要喝过冷的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副主任方子龙介绍,水温可在37℃~39℃较好,以免对肠道进行过分的刺激。
不要一次性大量喝水,这样容易使血液稀释和血量突然增加,从而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血管疾病,所以不管运动前、运动中还是运动后的补水一定要记住四个字“少量多次”。
本期编辑: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