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袁隆平:一生求索为粮食

作者/刘茜,陈红霞

编辑/李清宇

湖南省人民政府官方微博“这里是湖南”5月22日13点41分对外发布,“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多个信源处获悉,此前,袁隆平院士因病在海南疗养,因病情需要,于两4三周前转回湖南长沙湘雅医院接受治疗,后转入ICU病房。

另据袁隆平院士保健医生透露,袁隆平3月10日在三亚杂交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在海南当地医院治疗过一段时间;4月7日转至长沙治疗。

此前的5月9日,“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第五期超级杂交稻)的崖州湾和三亚两个示范点对外公布最新试验结果,该品种亩产在两基地分别已达到926.5公斤和1004.83公斤的产量,此举,被视为全球粮食种植的又一大历史性突破。在对外公布这一消息的时候,“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怀安慰。毕生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他,在90高龄最关心的技术就是中国的耐盐碱水稻示范工程、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工程技术等3个工程。

然而,他还没有等到最后的攻关结果。但从最初中国人的吃不饱,到当下人均粮食占有量高达470公斤左右,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而在国际市场上,杂交水稻还走出了国门。在全球粮食供给问题上,袁隆平代表中国,抒写了中国粮食生产技术科技攻关的中国样本。

求索中国缺粮问题的解决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市德安县。

曾在武汉一家园艺场郊游的经历,让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就有了学农的想法。

“一个很漂亮的庄园,地上有很多花,桃子红红的吊在树上,葡萄是一串串的。”袁隆平曾和媒体分享说,小学一年级的这段郊游经历,田园牧歌式的美好向往,让他有了学农的印象。

1953年8月在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三年困难时期,他亲眼见过马路边、桥底下“路有饿殍”的场景。而此时的中国,粮食耕地面积不足,人口众多,人均粮食面积远远达不到基本的粮食安全线的要求。“我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至此,袁隆平决定研究杂交水稻,他的一生与“粮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水稻育种技术的攻关上,孜孜不倦。

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展我国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是我国最先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而且指出水稻具有杂交优势的特点,使水稻杂交从理想变为现实。

1972年,他培育出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南优1号。

1974年,袁隆平科研小组培育的第一个强优势高产杂交稻破土而出。多年来,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据统计,从1976年到2018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增产稻谷8.5亿吨。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约8000万人口。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曾告诉记者。

从我国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来看,自2015年以来,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1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更是达到470公斤左右,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

在人类粮食供给上,水稻约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5%,但其产量贡献高达32%,其中贡献占据半壁江山的,则是杂交水稻。通过水稻育种技术的不断推广。中国使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3%的人口。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水稻的单产,是全球科学界都在攻关的难题。而从亩产250公斤到1500公斤的跨越,袁隆平所主导的水稻生产技术经过了单季改双季、高秆改矮秆、常规改杂交稻、超级稻计划这种技术路线,每一轮水稻育种技术的迭代,中国粮食亩产每次增幅约在20%-30%。

而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粮食安全问题将被更加视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问题,全球对新的水稻育种技术的渴望,也将再度升级。

中国农业名片的缔造

中国的粮食问题早已获得解决。但袁隆平的视野放得更高远。

2019年6月28日,在长沙举办的中国首届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用英文发表了一段讲话,“我的英文讲的不好,”袁隆平说,但他希望,除了解决中国的问题之外,也可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研究发展杂交水稻,去克服粮食短缺问题。他曾笑称,自己愿做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

在这之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上早已走出国门。1985年,袁隆平撰写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目前已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18年底,杂交水稻已在海外40多个国家成功试验示范,在10多个国家大面积推广。2018年,海外杂交水稻推广面积超过700万公顷。

在袁隆平目前最关心的三大工程中,海水稻技术也已同步走出国门,作为中国农业名片,全球推广。

袁隆平领衔成立的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开发的耐盐碱水稻(海水稻)品种,已在国内6个基地进行区域测试。其中,在新疆岳普湖县的测产项目,经专家组评定,最终理论亩产结果为548.53公斤/亩。我国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2.8亿亩盐碱地经过简单处理可用于开发种植海水稻,海水稻中心的目标是为中国新增1亿亩良田,解决8000万人的粮食问题。

2018年,袁隆平将海水稻的生产基地中,从中国拓展到迪拜沙漠种植成功,让海水稻这一全新水稻品种,被世界赞誉,并逐步推广。

资料显示,当下,青岛海水稻研究团队已在非洲开启“水稻技术推广及农业产业园建设”非洲推广项目,并签订水稻种植项目合作意向书;而刚果(布)也紧随其后,与青岛共同制定10亿美元海水稻种植计划;科威特则邀请青岛海水稻研究团队在该国进行产业化推广。后续,该团队还与沙特、卡塔尔、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开展合作,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推广耐盐碱水稻技术。

90高龄仍不忘初心

去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启程到北京前,袁隆平还去田里观看了稻田长势。参加完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当天就返回湖南。

90岁的袁隆平一直是这种风尘仆仆的样子。投身育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打卡”,观察杂交水稻的长势。他说自己目前的一大任务,就是继续搞杂交稻,要高产、更高产、超高产。

去年11月2日,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3000斤攻关测产在湖南衡南县启动。测产结果显示,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2020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湖南衡南基地冲击双季稻亩产纪录成功。

这位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的老人,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近60个年头。袁隆平作为一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饿,让天下的人,都吃饱饭。”电影《袁隆平》的这句台词,成为了袁隆平一生的的写照,至此,他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被历史镌刻铭记。

相关阅读:
  •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让中国人既吃饱又吃好

    “粮食对我们那一代人非常金贵”这让万建民下定决心从事水稻育种工作90年代末万建民留学归来牵头建立水稻试验基地及南繁基地“我是抱着理想回来的是为了我自己的国家” 2024-10-06
  • “袁梦”之花在“一带一路”绽放

    跟杂交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袁隆平曾表示,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如今,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 ... 2023-12-30
  • “杂交水稻之父”的梦想正在非洲实现

    “杂交水稻之父”的梦想正在非洲实现

    新华社三亚11月15日电14日上午,参加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的非洲国家代表来到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参观。在袁隆平铜像前,外宾们纷纷... 2023-11-15
  • 杂交水稻技术助力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

    杂交水稻技术助力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

    11月14日,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2019年12月,袁隆平在三亚举办的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表示,他有一个心愿,希... 2023-11-14
  • 亩产1251.5公斤!袁隆平“超级稻”创世界新纪录

    亩产1251.5公斤!袁隆平“超级稻”创世界新纪录

    据央视新闻消息,今天(14日),2023年超级杂交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超高产攻关测产验收会在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举行,最终测定3块田平... 2023-10-14
  • 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味道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题: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味道新华社记者今年6月,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唐人万寿园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墓前,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 2023-10-06
长沙市民夹道送别袁隆平院士灵车,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全球监管风暴来袭,加密货币市场跌势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