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不是用来喝的?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在一段倒奶视频里,工人们背对着一人高的牛奶墙,在沟渠附近围坐,把成箱的牛奶拆开、倒掉,只有盖子留下。
牛奶成了累赘,盖子才是硬通货。
这是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粉丝投票环节的场外一幕。
粉丝大量购买某款牛奶,用盖子里印着的二维码兑换助力值,给自己的偶像投票。为了得到助力值,每一瓶牛奶都需要被拧开。
这件事成了买椟还珠的现实版,但在粉丝眼里,盖子才是真正的“珠”,有越多的奶盖,偶像出道的可能性就越高。
4月末,某娱乐博主给出的数据显示,《青春有你3》助力值第一的选手获得了13559007个助力值。
简单计算一下,这大概是多少牛奶?
一箱10瓶牛奶,售价69.9元,可以提供20个助力值,如果把这些助力值都看作是奶盖的功劳,那么把偶像捧到第一,需要买68万箱牛奶。如果每个孩子一天喝一瓶的话,这些奶可以供18500个孩子,喝上一年。
牛奶是无辜的,但它总是难逃被倒掉的命运。
美国倒奶
倒奶的这一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倒奶。
大多数人听说过的版本,是资本家为了维持价格,不顾饿殍千里,直接把牛奶倒进下水道。
历史其实比这更残酷,这是一场奶农的内斗。
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美国纽约州,因为农产品产量过剩,牛奶的平均收购价在3年之内腰斩。奶价覆盖不了运输和存储费用,更维持不了奶农的基本生活。
并不是所有牛奶都面临灭顶之灾,纽约州的一些奶农合作社保护了一部分只生产优等奶的奶农。而次等奶的奶农没有长期合作的经销商,更没有价格保护机制,为了卖出过剩的次等奶,他们只能不断压低价格,与小经销商周旋,直到价格低到他们没法维持生活。
部分奶农为了倒逼政府出手干预奶价,开始倒奶。
倒奶事件相继发生在美国比较大的产奶州:威斯康星州、纽约州、爱荷华州等。这期间只有发生在1933年8月的倒奶行为是自愿的,其余事件,可以看作是少数奶农强迫其他奶农不许低价卖奶的暴力行为。
他们打着大家一起抵制奶贱伤农的旗号,在公路口把守。暴动者拿起枪杆,同室操戈,打人,杀人,倒奶,往奶桶里加汽油,扔炸弹。
那些曾经是他们生计来源的牛奶,流向公路和田间。
中国倒奶
中国的牛奶,同样也有被倒的经历。
事情可以从2008年底说起,一架波音747载着480头奶牛从澳大利亚飞到中国成都。
这种事最早出现在1985年,广州一家外商独资公司——广美香满楼畜牧公司,从美国买了180头奶牛,通过波音747送到广州,吹响了中国乳业发展的号角。
之所以动用如此隆重的方式运来洋奶牛,背后原因是一样的:国产奶牛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具体来说,1985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为促进生产力需要进口优质奶牛;而在2008年9月9日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国内乳业声誉一落千丈,进口国外种牛成为趋势。
由此,也掀开了国内乳业大规模倒奶的序幕。
当时主要为三鹿供奶的河北石家庄市行唐县三天内倒奶500吨,占到当时整个石家庄市4成的产量。
据农业部统计,仅2008年9月21日至10月22日的一个月内,国内13个牛奶优势产区倒奶11.4万吨。
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个例,实际上是中国乳业在利益博弈中无序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4年底—2015年初,河北、青海、山东、内蒙古、广东等多个省份再次出现大面积倒奶事件。比如,广东省多地从2015年1月1日起每天倒奶超过20吨。
如果说三聚氰胺导致的倒奶事件是中国乳业的一场集体危机,2015年初的倒奶事件更像是奶农散户的一曲悲歌。
在相关部门对三聚氰胺的后续处理中,有两件事情对中国乳业影响至今:一件是奶农散户大清退,另一件是外国奶大举入华。
2008年—2018年这十年间,我国牧场数从250万户左右下滑至66万户;与此同时,存栏量100头以上规模的牧场,其存栏奶牛占比从2008年的20%上升到2019年的64%。
另一方面,据华创证券研报,中国奶源对外依存度从2008年的5%左右,到如今超过30%。
中国奶源产业在土地资源、人工成本、饲料成本、技术水平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而洋奶源品质高且成本低,相较之下,国内奶源竞争力不强。2014年,原奶价格跌幅达到30%—40%,国际奶价出现严重下行行情,促使国内奶企更多进口洋奶源,那些抗风险能力本身较弱的奶农散户成为了最大受害者,于是就出现规模性倒牛奶事件。
清退奶农散户本质是为了提高中国乳业的整体竞争力,但全国奶牛存栏数实际上连年持续下滑。从2014年至今,下跌超100万头。
更严重的问题可能是:10多年过去了,由于牛奶标准制定过程牵扯面太广,过程复杂,所以中国的生乳新国标还没修订出来。
这件事要追溯到2010年3月26日,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由卫生部批准的2010年新版生乳国标公布。
奇怪的是,在半年前,卫生部牵头成立的乳制品标准协调小组达成的共识是:生乳菌落指标不超过50万个/克、生乳蛋白质每百克不低于2.95克。
乳制品标准的毫厘之差都会牵扯到国内奶农大户、乳企的重要利益,在各方的博弈下,乳制品标准公布后的结果则是:菌落指标为200万个/克、蛋白质为每百克不低于2.8克。比1986年版国标还要低。因此,“中国乳业倒退25年”的说法流传甚广。
当奶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而国内奶源竞争力难以提升,倒牛奶事件就变得难以避免。
文娱倒奶
2018年,全平台上新了543部综艺,这是选秀爆发的元年,有28部选秀类综艺把年轻的偶像捧到台前。让人想不到的是,牛奶的品牌方也能分一杯羹。
有数据显示,某TOP2级别牛奶品牌7年内赞助了22次综艺节目,而《青春有你3》的赞助商,已经连续3年冠名类似的选秀栏目,根据深燃的采访,冠名《青春有你3》栏目,大约需要2亿元。
牛奶的品质和口味,在同质化产品泛滥的市场中,很难再打出什么新花样。冠名选秀节目后,广告词似乎能在主持人老和尚念经一样的口播中,像咒语一样灌进大众的脑子里,这是品牌对普罗大众的攻陷。
但这种常规传播带来的效果,值得砸上2亿元吗?
这2亿元的作用,不过是抛砖引玉,目的是让粉丝掏更多的钱买奶。
别小看粉丝的消费能力,根据艺恩数据平台的估算,2020年,中国偶像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其中过半是由粉丝情感带来的消费转化。
把“喜欢一个偶像”到“为Ta买奶铺路的行为”之间打通的,是节目组、赞助商、经纪公司的不断诱导。
首先,投票是选秀节目筛选素人成团的重要条件之一,受到粉丝追捧,在评比中的权重甚至超过了唱歌跳舞等专业能力。粉丝可以用情感和金钱,享受这类从素人到偶像的养成游戏。
节目组不断传递给粉丝的,是焦虑和迫切。
比如,投票是有期限的,每次投票短则几天,长则两周。用视频软件的账号投票,每天只能投1—2票。
而买奶打投的方式不仅没有上限,还极具煽动性。经纪公司会带头买奶,粉圈的口号也撩拨得人心里痒痒:“你少喝一杯奶茶,Ta就离出道更近一步”。经销商会再加一把火,用小程序给兑换助力值的粉丝,提供更容易激发购买的跳转路径。
经纪公司和“粉头”还会为粉丝捏造假想敌,制造攀比的场景,这是粉圈的内部“团建”——找到假想敌,同仇敌忾。这样粉丝才能增强对自己偶像的认同,更愿意下血本。
养成系游戏的乐趣、有紧迫感的投票期限、攀比场景带来的焦虑、更便捷的购买途径,种种原因,最终催生了这条产业链:粉丝买奶—黄牛倒票—拆奶工倒奶。
节目组、赞助商、经纪公司站在一旁,瓜分着粉丝用钱堆出来的现金池。
有人被裹挟其中,但也隐隐发觉这么做有悖常理。在去年《青春有你2》播出时,已经有网友爆出粉丝和黄牛雇佣工人大规模倒奶。有些拆奶工舍不得直接倒掉,自备桶收集好,拿回家喂猪喝。
在欧洲,每年人均乳类消费量(以牛奶为主)高达300kg;在中东小国,牛奶是黎巴嫩等国家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牛奶为阿富汗的妇女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她们因为养牛卖奶获得了收入,因为能喝到牛奶,改善了全家的健康状况。
牛奶如此重要,而让人有割裂感的是,在同一个世界里,牛奶被倒在田间地头、下水道、猪食槽里。
它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却被虚化成市场失调的炮灰、产业发展中的废料、资本指向的标的物,它很少能代表它自己。
它本该是可以供人饮用的牛奶而已。
作者|吴润潜|林波|当值编辑|杨帅
责任编辑|何梦飞|主编|郑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