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App检测评估专家何延哲:广告精准不一定是因为App偷听

记者:孙文轩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孙文轩)个人信息保护关系着每一个人的权益,3月3日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消息显示,《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3月7日晚间,新京报举办“2021两会新京报经济策之个人信息保护”论坛,邀请相关代表委员、与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在谈到用户画像和App“偷听”问题时,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App检测评估方面的专家何延哲表示,根据研究,现阶段我们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偷听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只要有麦克风、通信链路等,偷听、嗅探等行为就是可能存在的,只是我们去分析的时候,第一它是否真实存在?可能性和真实存在是不一样的。第二是它的价值和风险方面的分析。

他表示,考虑到现在的检测技术手段,手机操作系统不断更新换代,以及民众意识不断提升等,偷听这件事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旦被发现,法律成本非常高。而且偷听行为既然在手机上发生,就不可能不留下任何证据,有很多的检测机构都可以去做这样的检测。

“那为什么现在的广告都这么精准呢?其实主要带来的是另外一个思考,就是现在的大数据是不是已经失控了?当然这主要是从个人角度说的,也就是个人能否对自己、身边的人,附近的人,以及其他相关联的人所产生的数据有足够的知情权和控制权。推送广告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生态,依赖的是关联分析的大数据,一天中有无数个广告,总有几个能够猜中你的所思所想,而且能通过神经网络算法、你的点击、观看时间等,不断优化用户的兴趣爱好,然后让广告越来越精准,这样下去,要做到比用户自己更了解他是完全有可能的。”何延哲说。

他表示,即便以后我们可以完全规避掉这种偷听行为的发生,但是恐怕广告的精准度并不会因此下降,那我们就要思考在大数据环境下,用户如何对自己的数据有一定的掌控力。而这和企业的商业利益是矛盾的。企业应该开发什么样的系统?需要企业把商业利益、社会效益以及用户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否则类似偷听、大数据杀熟的疑问会不断地跳出来,去质疑你的商业模式,这种质疑有时会带有一些焦虑,有时候会带有一些不真实,但是没办法,原因还是企业的商业模式没有足够的透明化和合理化带来的后果,这种后果需要全社会去买单,然后影响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广大网友的获得感、安全感。

相关阅读:
汽车之家:回港二次上市临门一脚,汽车服务市场还有大故事 香港恒生科技指数重挫6.4% 京东健康收跌近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