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春节假期在不舍中结束,众人从遥远的故乡回归至城市的工作岗位,每年春节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这一来一回的迁徙都能催生许多故事和感慨,这是人们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和割裂感触最为浓烈的时候。
其中有肉眼可见的变化,比如乡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村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的提高、汽车的普及等;与此同时,另一些工具性的科技手段也在农村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比如手机支付,即使是在五六十岁的年长人群中,使用率也非常之高。
农村地区,有进步也有“停滞”。比如极少有人会使用信用卡,财富绝大部分仍是以存款形式储蓄在银行,极少进行理财投资,即使是在乡镇创业、做生意的人也极少接触使用银行贷款等金融产品,但网贷却相对流行。
草根调研:手机支付大为普及金融产品鲜少了解
科技的发展似乎并没有在农村和城市造成鸿沟。
春节期间,记者询问了数十位在农村生活的人士,包括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种植养殖的人员或做餐饮等各类生意的人员等,年龄上从三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不等。在这次简单的调研中记者得知,手机支付方式在农村已经极为普及,不管是相互之间的借款转账还是日常消费等资金往来,均是通过手机操作完成,“这个在咱们村里基本上大家都会用的,除了那些年纪特别大的,手机都不怎么会用的七老八十的老年人。”村民对记者说。
一位乡镇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现在在农村也很少有人会去银行柜台办理现金业务,基本都是手机操作,“如果有人来柜台办理业务,我们也是尽量让他们在自助机上完成,如果不会操作我们会进行指导的,另外就是来的客户都会尽量劝说他们办手机银行。”
在这次简单的调研中记者得知,手机支付方式在农村已经极为普及,不管是相互之间的借款转账还是日常消费等资金往来,均是通过手机操作完成。-新华社
虽然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有足够的下沉,但金融产品本身似乎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普及。在记者询问的这些人群中,极少有人了解和接触过金融理财、各类贷款等金融产品,也鲜少有人使用信用卡,部分人甚至连使用信用卡的逻辑都无法理解。
“用那个干啥呢,我们又不是跟城里工作的人那样每个月有固定工资的,万一还不上了怎么办?”一位村民表示。
这些村民同时透露,自家的钱大多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到期了如果不需要用就继续转存。上述乡镇银行人士对记者指出,在一般农村网点,百分之九十的业务都是存款,在经济发达一些的网点,一百个人当中可能有二三十个人购买理财,其接触的大量村民存款金额多在十万到数十万之间,亦有少数达到百万规模的,“很多农村人可能在支付宝等手机平台上操作理财,但很少来银行进行理财的。”
人们对贷款产品同样感到陌生,即使是那些创业、开店做生意的人,依然习惯用自己积累的财富作为成本投入,又将获得的收入存进银行。
一位在县城开蛋糕店的村民对记者说,开店多年,从一开始投入几万块,后来逐渐扩大规模,到现在每年几十万的成本,全部都是用自家此前积累存下的资金。另一位在农村养殖的人士也对记者说,现在每年也就几十万的流水,“不太敢去搞贷款扩大规模,一是不太懂,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另外一方面,我们胆子还是比较小的,觉得做事情还是要谨慎些,万一生意不顺利,贷款还不上呢?”
据记者从当地银行了解,除了政策性贷款,如劝耕贷之类的产品,其他基本很少面向个体户,只针对大规模运作的小企业主,他们能够提供抵押物或者担保物,贷款金额也够大,信贷成本能够覆盖,年流水至少在百万以上,百分之九十的个体户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一家区域银行人士对记者说,消费贷、经营贷做的都不是很多,这几年在农村贷款做得最多的就是汽车分期贷款。汽车与家电一样早已走入农村家家户户,记者所在的村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均已购置小汽车,其中涉及到贷款、保险等相关金融服务确实是一块巨大的市场。
不过,在贷款产品领域中,另一类贷款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年轻人当中较为流行,即网贷。这或许与网贷产品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宣传有关,此前网贷雷人广告一度被舆论热议,之所以“雷人”,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或许与其下沉式推广有关。
一位当地农商行业务人员对记者讲述了其遇到的案例,不久前一位母亲去银行借钱,原因是其儿子通过网络贷款借下了很多利息高昂的钱,用于赌博,最终欠下大额债务。
村民需求不强烈,机构供给意愿也不强烈,传统金融产品在农村似乎没有市场。这或许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数据上看,农村金融的总规模在收缩,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涉农贷款以及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增速持续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不断下行。截至2020年6月末,农村贷款和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8.9%和22.9%,分别较2014年下降4.3和5.2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不过,上述数据并未考虑城镇化因素。
乡镇银行痛点:成本高、业务少、风险大
即便农村金融规模已在收缩,多位乡镇银行业务人士依然对记者表示,乡镇银行数量严重过剩。
“正常来说,一个村镇一家银行完全可以满足当地业务需求,但事实上,现在一个村镇至少有一家农信社和邮储银行两家银行,有些地区还有农行和其他银行网点等三家或者四家。”一位邮储银行人士对记者说。
他表示,现在一是农村目前有较多的留守人口,很多村子基本就剩老年人在家,他们没什么金融需求,二是现在道路交通设施很完善,私家车也很普及,到附近银行网点很方便。一个中心城镇设置一个银行网点可以覆盖周边农村地区,“根据我们自己测算,落后地区的农村按照9公里作为半径设置一个网点就可以了。”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村民市民化,农村金融需求在锐减;但从供给端来看,金融服务机构的数量却维持在高位,结果就是大量农村金融机构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人员工作严重不饱和。
上述邮储银行人士对记者说,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网点,每年仅春节前后半个月时间相对较为繁忙,平日非常清闲,“业务员们就每天上午两个小时处理下工作,下午基本都在聊天等下班。”
这些人员成本则并不低,工资水平甚至比大城市普通白领还高。皖北地区某县城农商行业务员小静对记者透露,其刚毕业进入该行作为柜员,头几年年收入就已超20万。
“那时候日子过得很安逸舒适,小县城消费低工资高,钱都花不出去,工作又很闲,就是感觉小地方很落后封闭。”小静一直向往去大城市闯荡,见见世面,数年后,她辞掉了这份工作,来到上海一家企业,收入比当初在农商行反倒略低。
人员工资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一项巨大的成本,并且很难“砍掉”,导致大量农村网点效益不好。另一位农商行人士对记者说,该行在全县有50多个网点,仅有8个网点能盈利,剩下的大概一半盈亏持平,一半亏损。
“业务单一并且没有规模,主要是存款、贷款都很少了,这些年贷款还在持续不断减少,加上利差收窄,这些乡镇银行网点很难赚钱。”上述邮储银行人士说。
他还告诉记者,其实很多乡镇银行机构并不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以支持乡镇企业、产业为主要业务,这是个误解,他们主要的业务模式是在当地吸收存款,再利用这些资金进行同业投资,比如购买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同业理财、票据等,赚取利差,“我们同业业务的收入占比大概在三分之一,还在不断增长。”
另一个问题是乡镇银行不良高企。据记者从多位乡镇金融机构人士处了解,部分机构暗藏了大量风险,不良率高于对外数据。据知情人士透露,一家地级市农商行就由于风险太高,其人事安排、内部审计等事宜已被当地政府接管。
这些乡镇农村金融机构之所以暗藏大量风险,一方面与经济大周期密不可分,经济下行对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冲击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其风控和治理乱象也一直被诟病。
上述几位当地银行业人士均对记者指出,在乡镇金融机构,一个普通的业务员都可能拥有无限的权力,内外勾结做假账、骗贷的事情时有发生。考核的压力也滋生了腐败的土壤。
事实上,近年来监管层也在大力推动村镇银行网点的风险管控和撤并工作。日前,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村镇银行逐渐劣变为高风险机构,严重影响和制约其可持续发展和金融服务能力。为推动村镇银行改革重组,银保监会出台了《通知》,以加快村镇银行补充资本,处置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此,有金融监管人士撰文解读称,这份《通知》事实上拉开了村镇银行乃至农村金融机构出清的序幕。从金融组织体系看,农村地区银行的出清是一个好的开端,这预示着市场化的力量不断壮大,乃至推动了金融体系自我净化,未来农村金融机构仍应坚守“服务本地”的定位。
但过程不易,存量博弈阶段由于涉及人员安排等诸多复杂事项,合并重组推进起来有一定难度。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地区已经开启了村镇金融机构的合并新设,部分案例耗时之长令人瞠目,另一些形式上完成合并的案例也很难说成功,这或许在未来长时期内都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作者:方海平编辑:周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