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很重要”。
文|张信宇
来源|36氪Pro
2月20日晚上,映客创始人奉佑生用自己的人脉攒了一个线上音频局,拉了创投圈几位大佬包凡、朱啸虎、周亚辉做了一场对谈,对谈的主题也非常“创投”,一看就是投资人和创业者们在2021年开年至整个春节期间最关注的议题:
在中国能做成一个Clubhouse吗?
自从Clubhouse无法在中国大陆访问之后(这也是可预知的),很多卷入或仅仅耳闻这阵风潮的人们都在等待一个乃至一批“中国版Clubhouse”,有人为了寻找新机会,有人是纯粹的好奇,也有人仅仅是想嘲讽像素级模仿的抄袭者们。必须承认的是,在过去的中国互联网历史中,大多数成功的产品和公司,确实能在硅谷找到原型和出处。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在“从0到1的创新”越来越可遇不可求的时代,创业者和投资人更愿意去追求“从1到1.1的创新”。据硅谷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Clubhouse受到追捧之后,数十家语音类初创公司从不同的风投机构筹集了资金,他们雄心勃勃,把自己比作Zoom、Discord、Snap和TikTok。
因此,“在中国能做成一个Clubhouse吗”这样的议题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更有现实意义。
中美两国的大公司和极客们在音频领域的社交探索很早就已经开始,几乎所有的IM产品也都有语音聊天功能,但Clubhouse仍然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这并不是因为它吸引了Elon Musk为它站台——那只是一个结果,而是它的简单交互、有限度的增长策略、独特的社交分发模式、信息不沉淀留痕等特质。
Clubhouse是一个从硅谷诞生、受到硅谷投资人追捧、深深根植于加州文化的产品,用户能在使用Clubhouse的体验中感受到深深的硅谷烙印。而这一套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环境。
毫无疑问,奉佑生之所以攒这个局,目的也正是为了带上老朋友们一起推广自己家的本土Clubhouse like产品——“对话吧”。
对话吧App
从现在的产品形态上来看,对话吧处处是Clubhouse的影子。但它的用户对此极为宽容。在目前对话吧聊Clubhouse的各个房间里,大家并没有把专注点放在这个产品多大程度上模仿了Clubhouse,而是非常广泛地展开了对社交产品发展的探讨。
为此,36氪专访了映客旗下对话吧的项目负责人江宇航,他跟我们聊了聊对话吧诞生的全过程,以及他们团队对Clubhouse like产品的理解。与Clubhouse的策略有显著不同的是,对话吧开发完成后第一时间就同步上线了苹果和安卓商店,主动BD各路大V小V来使用对话吧,还在奉佑生攒的朋友局里开放大量邀请码给感兴趣的用户,但江宇航并不认为自己要把对话吧做成一个媒体化的音频产品。
“速度很重要。”江宇航对此解释道,对话吧目前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引进各行各业的头部大V,高举高打。
以下是对话吧江宇航的分享,内容经36氪编辑整理:
36氪:聊聊你们做对话吧的经过吧。
江宇航:2月3日上午,我去找我们的CEO奉佑生说要做(中国版Clubhouse)这个事,但上午讨论后还没确定下来,到晚上的时候,我们的COO跟我说,现在就开始做。
于是我们项目组就从3日的晚上,叫停了手头产品的迭代工作。我们从3日晚上就开始做新产品的设计,从4日算正式开始做新产品,到2月7日,我们就已经开发完了,一共4天的时间开发。
2月8日测试了一天,2月9日提交了第一个版本,当天苹果就通过了了TestFlight版本,然后我们就在自己的群里开始内测了。
2月10日,我们在所有的安卓、苹果商店全部上线,顺利赶在了2月11日除夕之前。
我们之前的产品就尝试过做音频社交,但是可能因为面向大众,人群定位错了,大众用户其实没有什么内容输出能力,听的人也觉得没什么意思,这样做了4个月,效果不太好就叫停了,不做音视频方向了。
自从马斯克把Clubhouse推火之后,国内也火了,我们又回来再想音频社交这个事,确实当时我们做错了,思路不对,陌生人社交还是需要慢慢养的。
目前(2月20日),我们的用户平均使用时长接近三个小时,四千多注册用户,活跃大概一千多,今天做活动,在线峰值有三千多。因为我们现在控制还是很严,其实如果稍微放开一点,能量非常大。
36氪:怎么考虑现在的竞争环境问题,想做中国版Clubhouse的团队肯定不会少。
江宇航:首先一定是速度很重要,谁先打出来可能就先发制人,所以当时定的目标就是春节前必须要上线。
而大厂会更多考虑政策监管风险,我们最近接触的几个社交领域大厂,要么是暂时不入场,要么是没有更高的战略级指示要做这个事。
我们团队虽然目前只有十几个人,但确实很拼。虽然产品上线前后赶上春节,但连续几个晚上都是加班到晚上四五点,年夜饭吃的也是外卖。我们有个同事除夕那天初一凌晨三四点钟下班,打了半个小时打到一辆车,上车后司机跟他说,整个朝阳区现在就我一辆车在接单,被你叫到了。
我自己也是,初一回了一趟四川老家,回家也没歇着,初三就回公司上班了。因为产品上线初期,确实还不太稳定,有很多bug需要修复。
我们现在该有的功能都有了,其他人现在再做一个新产品,可能是我们一周前的样子,我们就会跑得比较快。
但也有可能我们是先做我们就死掉了,但我觉得会开启用户在把线下的交流搬到线上这个事情。那些日常的正常的交流,而不是娱乐化的交流。
除了先发优势,我们的第二个策略就是高举高打,也是现在的重点工作。我们要先在各个行业里找最头部的大V。比如在创投圈,我们老板自己经常上来聊,我们也通过老板的关系,去把包凡、朱啸虎、周亚辉这些大佬引进来聊,这也是目前创投话题会比较多的原因。
之后会慢慢延展到别的圈层,比如洪晃,就是我们的用户自发邀请进来的。当然,在大V越来越多之后,我们就会去找有破圈影响力的超级大V,希望能把他们引入进来。
相比起一些大平台比较娱乐化的音频社交功能,我们的用户调性会更偏知识分享,用户来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不是说来消耗时间。并且用户想要平权的沟通机会,感觉很自然,而不是一个很牛逼的人在那演说。
36氪:对话吧以后的发展方向或形态是怎样的,会更加媒体化,还是一个平权的社区?普通人对音频社交有足够的接受度吗?
江宇航:我觉得我们一定不是媒体,可能是介于社区和社交之间的。
我们在做第一个版本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大众用户一上来不太愿意敢开语音,我们就只能请人,然后带动普通用户聊天。
Clubhouse没有文字输入,我们也是不提供文字输入,用户有表达欲,就必须上语音,他们只要开过一次口之后,第二次开口的压力就会少很多了。所以我觉得之前用户习惯于用文字去表达,然后当他这个习惯尝试过一次语音之后,他的习惯会被改变。这个过程就像可能抖音早期一样,大家都不愿意拍视频,然后越来越多的人拍,就会带动大家拍。
36氪:Clubhouse是无痕的,你会去做信息的沉淀吗?
江宇航:目前没有什么计划去做沉淀。
我们理解它就是一场对话,就像我们聊天聊完之后,把这个录音再去听,可能也没啥意义。其实我们一个聊天当时获得的信息,我觉得就够了。非常头部的一些聊天,有些人可能觉得可以录下来再听听,但绝大多数用户的聊天录下来是没多大意义的。
36氪:在Clubhouse定下的这种形态基础上,你们还会有什么样的拓展?
江宇航:产品上首先会达到Clubhouse的水平,另外一个就是本地化。
现在在国内我们觉得这个事情最终能跑通的话,在于它的商业逻辑是什么,这个是最很关键的。在国内的环境,大V们被微博抖音这些平台教育后,必须要讲商业变现,如果说没有利益的话可能很快就流失了。
所以我们在研究两个事情,一是怎么给这些头部用户带来流量,另外一个是怎么能让他们变到现。这是我们觉得接下来我们能把整个产品生态运作起来的两个关键点。
我们现在做这个阶段,类似于在做早期的微信,就是通讯工具,大家在聊天,然后下一步的话可能是公众号。就好像把微信模式再做一套,但是建立在语音的基础之上。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有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一个正在等待被创建被改造的市场。
我觉得对用户来说,用对话来表达的门槛是比写文章更低的,不需要去构思,不需要去精雕细琢每个文案,你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就好了。
36氪:但我们之前看到,播客的商业化是非常难的,在音频里插广告这个事情不像短视频,而用户付费习惯也没教育好。
江宇航:我觉得还是播客的人群没有精准。比如一群喜欢潮鞋的牛逼的人,有了一个讨论潮鞋的频道,形成一个组织,经常来分享关于潮鞋的事,然后很多人关注了这个组织,那么他们就能给某些潮鞋器械品牌带货,非常精准,用户接受度也高。而且线上的实时讨论会比录制广告好太多,观众会觉得是在和朋友之间聊。
我觉得大家可能还比较静态地在想这个事情,我觉得一定要动态,关键看是什么在驱动用户表达,毕竟上来说话比拍一个抖音的难度低多了。
36氪:上一波社交产品面临的一个无解问题是,最终用户都会到“加一个微信吧”的阶段,你们做这个产品会担心用户回流到微信吗?
江宇航:这对真正的熟人社交是不可避免的,他会到他的通讯工具去。但是当这边有在微信不可替代的体验时,他还会活跃在这边,他要找新的人,他要接受新鲜的事,那微信的效率就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