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视频正在“吞噬”互联网 欢迎来到后文本的未来?

原标题:视频正在“吞噬”互联网

作者:胡泳

未来表达:往下碎和往下“演”

1月19日,2021微信公开课Pro版的微信之夜上,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表示,视频化表达会成为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题。

“虽然我们并不清楚,文字还是视频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从个人表达,以及消费程度来说,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方向发展。”张小龙说。

我仔细看了张小龙的“微信公开课”,在朋友圈里写下数点评论:

1、随着视频重要性的提高,文本——长期以来作网络交流的实际手段,其重要性不断走低。文字陨落而视频兴起,张小龙(或其他任何人,包括我)如果假装知道这个趋势的长期影响,那将是荒谬的。诚实的答案是,我们根本不知道。

2、大社交媒体平台将自己化身为视频平台,不自微信始,FB早就这样做了。通过算法,视频传播正在得到更大的促进。所以,我们可以问张小龙,如果视频化表达成为下一个十年的内容主题,是不是腾讯也与有荣焉。不过他一定会说,这种变化是用户驱动的,是一种有机的转变。因为FB正是这么回答的:平台的转变只是追随了用户而已。

3、历史上,文字曾经是少数人的特权。现在,在视频无所不在的包围下,我们有可能看到,文字再度沦为少数人的游戏。视频迎合底层,文字满足上层,但底层市场更大,一定会挤占上层市场的空间。大概从印刷机发明以来,我们还没有见到过社会的趣味和偏好被底层大规模决定的情形。

4、所以,当FB和微信在其平台上预测文字的终结之后,作为少数的文字爱好者,你该怎么办?第一,尽情地哭吧!第二,是时候寻找一个新的社交网络了。

一位在我此条朋友圈下留言的朋友说:你多虑了,文字还会继续传递下去的。我回答:一个东西是不是还存在,和它是不是主流,完全是两回事。

另一位朋友说:“哎,特别不理解,文字的力量,这么多人体会不到吗。”是的,没错。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文盲率仅为4.89%,但即使在这么大面积的中国人都识字的情况下,阅读文字仍然是一道巨大的门槛,更不必说用文字表达自己了。

张小龙说:“互联网历史上,个人在公开领域的表达方式一直在演变。最早的时候,需要你会写HTML来做网页。后来有了博客,博客之后是微博这样的短文字。现在是图片和短视频。演变的方向是往更能被普通人生产和消费的方向去走的。所以会体现为更短更碎片化。”

他甚至预测,内容形态的下一步是直播。如果他说的趋势是成立的,那么,仿效多年以来文化精英分子对流行文化的形容——现代社会的文化产品为了迁就没有素养而又缺乏耐心的消费者,永无休止地往“白痴化”和“弱智化”的低端方向发展,所以是一个往下笨(dumbingdown)的进程——

我们可以相信,未来的个人表达,将是一个往下短、往下碎、往下“演”的进程。因为短视频显然比文字更能够直观地展演自己,直播则连演都不用演了,只需把360°网络摄像头架好,随时随地地把生活中的各种片段搬到网上供一众看客围观就好了。

文字:在变暖的地球上徘徊的三角龙

并不只是张小龙一个人这么想。

早在人类刚开始为新的全球性交流论坛的扩大而奋斗时,数字领域的杰出思想家克莱·舍基(ClayShirky)就提出了有说服力的论据,断言互联网将使我们更具创造力——哪怕只是发挥大众所有的“认知盈余”的很小一部分(舍基的两本畅销书《人人时代》与《认知盈余》,都由我翻译成中文,马化腾还为第二本写了推荐序)。

充分利用认知盈余的结果,是大规模业余化(massamateurization),无计其数的业余发布者开始共享内容。

Facebook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使每个人都成为作者的同时,它也成为全世界亿万用户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生活经验的首选媒介。然而,再过数年,创造力的方向可能会大为不同。Facebook相信在其平台上,文字正走向末日。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早已押宝他的社交平台的未来,将取决于视频以及越来越沉浸的形式,例如虚拟现实。

Facebook欧洲、中东和非洲业务负责人妮古拉·门德尔松(NicolaMendelsohn)走得更远,指出统计数据表明,书面文字几乎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动态影像和语音。门德尔松对视频表达表示了强烈的好感,“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信息向我们涌来,而讲故事的最好方法实际上是视频。它可以在更快的时间内传达出更多的信息。因此,向视频转移的趋势实际上有助于我们消化更多的信息。”

其实,有一点她没有明说:视频比文字能够更多地增加用户时长,也比文字更容易被分享、评论和点赞。Face-book的商业模式依赖于人们点击、共享和参与内容,无论其有关什么(模因、意见、鸡汤、新闻和八卦),也无论其以什么形式出现(文字、图片、音频、短视频、长视频和直播)。

一言以蔽之,Facebook的业务就是要让人分享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只要人们参与并停留在平台上,对平台就好处多多。如果人们花更多时间观看视频并与之互动,那么创作者就会创作更多的视频内容,而平台也会在算法上更多地向视频倾斜,最终形成视频整个“吞噬”互联网的局面。

等到视频互联网席卷一切之时,究竟是用户驱动还是平台转移资源支持的结果,恐怕难以说清。反正,用户一向是互联网公司从事各种行为的上好招牌。

无疑,Facebook表示,是用户的偏好在推动从文本到视频的转移,或许这样说也没错。但请考虑一下,Facebook全力支持其实时视频服务FacebookLive。并且请注意,FacebookLive是通过Facebook(而不是YouTube)托管和使用的内容,更不用说所有来自Face-book视频广告的财源了。

请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再去仔细琢磨一下张小龙给出的微信数据和他的一个推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频化表达其实越来越成为普通人的习惯。最近5年,用户每天发送的视频消息数量上升33倍,朋友圈视频发表数上升10倍。”张小龙还说:“我们从来不会关注用户在微信里停留的时长,那不是我们的目标。”

外界恐怕不这么认为。对“碎片化”时间的争夺,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抖音和微信之战的核心(最新消息:抖音已正式起诉腾讯通过微信和QQ限制抖音分享违反了《反垄断法》)。放眼全球,很明显,TikTok、Snapchat和Instagram等社交应用程序正在模糊社交媒体与娱乐之间的界线,从而导致更多的消费者时间竞争。

那么,文字果然就会在这样的争夺战中成为绊脚石?根据一些研究,大脑处理视觉比文字要快60000倍,视觉辅助可以将学习效率提高多达400%,而视频被视为最有效的营销工具。

在门德尔松发表那番“文字的终结”的高论的时候,有那么一会儿,屋子里一片寂静——毕竟,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如此重要的缔造者,似乎不该这么轻易就给打发掉。门德尔松安慰大家说,不要紧,文字不会彻底消失的,“你不得不为视频编写文字”。“不得不。”我们的文字就像最后的三角龙,在越来越温暖的地球上徘徊。

互联网的“扁平化”:不是你希望的那种

也许大家尚未意识到,我们对数字视频的狂热需求(特别是点播流式传输),已悄然改变了互联网。根据思科公司的预测,到2022年,在线视频将占所有消费互联网流量的82%以上,是2017年的15倍。发生这种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种特殊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展,为的是让观看者可以不受干扰地享受视频。

它就是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de-liverynetwork,CDN),由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拥有的私有网络,一些公司专门从事其运营,与互联网的核心流量路由并肩运转。根据研究公司TeleGeogra-phy的数据,网络的改变已经非常明显,以至于如今流经互联网的所有流量中,几乎有一半实际上是穿越了这些并行路径。

从事全球网络测度的专家对所发生的情况有个描述:这叫互联网的扁平化。数十年来,数据在互联网上的路由方式第一次发生根本改变:互联网原本被认定为由网络提供商构成的分层体系,大约有十几个大型网络组成了互联网的“骨干”。

而今天,互联网的分层消失了;新的结构意味着,像Google和Netflix这样的内容所有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大的权力,来控制其内容到达最终消费者的方式。互联网的重构,导致网络上最大的公司与拥有管道的传统运营商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在大多数发达的互联网市场中,少数大型ISP占据主导地位,部分原因是它们可以与视频提供商所运营的CDN相互对等,从而保障其客户所需的快速视频访问。

而内容公司会发现,假如没有自己的特权CDN,将很难与互联网巨头竞争。最终,消费者只有将更多的选择,交给拥有互联网内容和传输手段的少数公司。

大约在十几年前还并非如此,因为视频缓冲让人烦恼,人们并不观看多少网络视频。这是缘于互联网迅猛发展,数据必须穿越越来越多的网络,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意味着某些类型的内容(例如视频)需要持续的数据包流动,无法在一定距离上可靠地进行流式传输。而非视频内容,例如文本和图片,传输效果更佳。CDN通过缩短数据包到达目的地所必经的距离来改变这一切。

使用CDN网络,数据很少需要上达骨干网,而是在网络的边缘绕过它。CDN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其内容,而不是依靠一台中央服务器来解决问题。你或许会问,“扁平化”在互联网上难道不是一个好词吗?至少CDN为我们提供了自由流动的视频流。

可代价是什么呢?一种思考的方法是:如果明天由分层结构连接的“共享”互联网消失,你仍然可以获取少数巨头的服务,这对于有能力支付订费的用户以及有能力支付CDN的公司来说非常有用,然而它对于互联网上的其他内容就是灾难了。换句话说,充满讽刺意味的是,“扁平化”的互联网也是少数技术公司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至少在美国,视频目前并不是在互联网上流动,而CDN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处理方式,会将很多人丢下不管。

中国当前CDN覆盖率不超 20%,与北美成熟市场50%的覆盖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可以预期,随着网络的日益视频化,中国的网络结构也会向北美看齐。根据沙利文数据预测,未来五年,中国CDN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保持30%。

互联网重新变为只读网

今天的互联网离它之前的民主平等神话,已经相距十万八千里。少数几家科技公司不仅仅主导着互联网的基础架构,也主导着最流行的应用程序。

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正在开展一项为期多年的运动,试图将网络“再次去中心化”(redecentralize),以使一个更加均衡的设计发挥他所认为的遏制垄断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导致一家公司主导了社交网络、搜索、电子商务等。

尽管伯纳斯-李的“去中心化”运动获得了通常的网络权利人士的支持,但它并未受到广大公众的关注。很难把人们用虚拟空间中的权利凝聚到一起,互联网赖以运行的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动态也往往不易被人觉察。

普通用户只会想着,我能实时看足球真棒。但从中长期来看,本地内容提供商肯定会面临被挤出的严重风险,正如本地新闻在媒体行业的巨变中日趋消失一样。垂直整合导致了互联网内容和应用提供方面的一系列全球垄断。

对视频而言,扁平互联网还会造成其他细微差别。随着视频流途经的经垂直整合的网络日益增多,那些遵循网络分散化原则的技术也就被抛在了后面。这只是一种供需的简单计算——将视频从Amazon或Netflix直接传送到消费者ISP那里,肯定是一种更好的体验。

以BitTorrent为例,它曾经是世界互联网流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作为一个计算机网络,它具有巧妙的对等系统,允许用户与他人共享他们拥有的内容(其中很多是视频)。这曾经一度是互联网视频的未来。2008年,BitTorrent占全网流量的三分之一。

在当今的扁平互联网上,情况大不相同。BitTorrent的使用量,已下降到仅占互联网流量的1%,远远落后于YouTube、Netflix、AmazonVideo和其他公司,它们都由拥有财力投资私有的CDN基础设施的巨型公司提供支持。

BitTorrent流量的暴跌,象征着互联网数据流的更大变化。曾经很多人认为数据会以对称方式在网上流动:用户上传的数据将会与内容生产者一样多,下载者和消费者本身也会成为上传者。

当年Web2.0兴起之时,倡导者声称,所有的例证都指向一件事情:最终用户向网络写入数据。丹尼斯·威伦(DennisWilen)喊出“蠢货,是上载”(“It’stheuploads,stupid”)的口号。

就连伯纳斯-李也充满兴奋地说:“在1989年,万维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用作信息共享的空间。似乎很明显,它应该成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发挥创造性、任何人都可以贡献的空间。第一个浏览器事实上集浏览/编辑于一体,允许人们编辑任何页面,并且在他们拥有进入权限的情况下把这一页面存储在网上。奇怪的是,网络更多作为一个出版媒介而起飞,人们在线下从事编辑……万维网很快充斥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但却没有设计公用的空间,让作者形成公用话语。现在,在2005年,我们拥有了博客和维基,它们的流行事实让我感到,我当年的大家需要一个创造性的空间的想法原来并不是发疯。”

事实上这是他写的第一篇博客,时为2005年12月12日。我那时也激动地写道:“互联网是一种读写网。我们可以从读到写,所有其他东西都由此而生。”可如今,伯纳斯-李的博客已在网络上了无踪迹。而我自己,在2018年6月5日发布了最后一篇博客。

人们早已搁置了读写网这一观念,视频和专用CDN的兴起,不过是为这个观念的埋葬新压上的最新和最大的一块石头。

思科的互联网预测报告说:“用户作为内容生产者的出现,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然而,报告笔锋一转:“但是订阅者仍然消费着比他们所生产的更多的视频。”

所以,对张小龙公开课里所讲到的,“视频号的初衷是让人人都能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而不是只有网红和大V的表演,我只能把它看做以往那个“古典互联网”的理想余响。在巨头统治我们网络生活的年代,“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听上去苍白且空洞。

欢迎来到后文本的未来?

人们渴望获得视频,而公司乐于为他们大量提供。诸如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之类的新技术以及越来越高的视频分辨率,意味着私有CDN的使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疫情隔离更推高了这一走势。这就是为什么市场研究公司BrandEssence预测,在2018年价值99亿美元的全球CDN市场,到2025年将达到571.5亿美元。

随着大技术公司吞噬更多的基础设施并占据更多的互联网流量,网络的开放性也就此走向终结。互联网正在从对等开放的标准网络,演变为由VPN(虚拟专用网络)组成的专有集合体。用户对此毫不知情:他们认为他们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而事实上那个网已经不在了。

目前,互联网用户、基础设施提供商以及日益将内容与分发予以垂直整合的技术公司,都乐见视频流的畅通。

如我前边的评论所言,随着视频重要性的提高,文本的重要性将持续下降。在线上最具影响力的传播者曾经在网页、博客和公号上工作。而他们现在正在制作播客、视频博客、短视频、直播节目、宣传模因、营销软内容等等。而所有这一切,都与摄像头、麦克风、你的耳朵和你的眼睛有关。如同《纽约时报》2018年2月推出的互联网专题的大标题所言:欢迎来到后文本的未来。

作者法哈德·曼卓(FarhadManjoo)如此描述互联网的现状:并不是说文本就会完全从眼前消失,因为网上没有什么东西会真的死去。但尽管如此,我们才刚刚开始瞥见一种在线文化的更深的和更具动感的可能性,在这种文化中,文本渐渐退入背景,声音和影像成为通用语言。

如果文字再度沦为少数人的游戏,会出现什么情形?一位朋友在我朋友圈的留言中写道:“我只能问自己,五十年以后,一百年以后,人们是通过读文字还是看视频,了解今天这个时代的精华部分……”

其实,我不说你也知道:我们的世界出于不同目的支持不同的内容形式。视频对于某些任务很有用,并且对某些人很有吸引力。写作适合另外一些事情,并且对另外一些类型的人很有吸引力。

精彩的视频给故事以生命,让人触碰到活生生的脉动。因为它需要较少的认知负担,因此,构成一种更流行的信息传递方法。视频是强大的(而且很动人)。出色的写作,调动你更长的注意力跨度和更深入的认知努力,帮助你明辨世界,迫使你养成思考的习惯。文字是有力的(而且很有趣)。

作为表达的手段,一个并非天生就优于另一个。两者都有长处。也各有缺陷。

那些总是讲“一图胜千言”的人,可曾体会文字表达的高效?比如,张小龙一场公开课观看数小时,但阅读演讲实录十分钟就搞定了,并且还可以轻松准确地找出其中有趣和无味的部分。视频有很多好处,但信息密度通常不是其中之一。实际上,这就是我讨厌视频的原因,因为它太浪费时间。

门德尔松关于视频的说法违背了常识:观看视频并不比扫描文本快,也不包含更多信息。我倒是可以断言:Face-book或者微信驱使所有人都开始发布视频的那一天,我们的信息流中所包含的有价值的内容要比现在更少。

当然,也可以认为,我的需求与大多数人的需求大不相同。我阅读/查看网上的东西,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或许大多数人对此都不太关心。他们只是想要短暂的娱乐,但在这一点上,其实视频数十年前就已经战胜文本了。这种情形倒也无所谓。

但是,是一就请说一。不要假装通过打造可以帮助所有人“消化更多信息”的媒介来为世界服务。不要再贩卖“人人都能表达”的虚假希望。那些显然都是噱头。当你只想展示你的可爱狗狗时,网络的视频化可能会很有用,但是如果我们想真正地讨论社会问题,该怎么办?

所以,写作必须继续,而不仅仅是“不得不”为视频写作。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相关阅读:
自嘲?乐视视频App更换图标:欠122亿 新生代“养基专业户”入市 开启资产配置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