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央视网评:为什么接二连三发生流调信息泄露事件?

作者:小原

入冬以来,我国呈现多地局部暴发和零星散发状态。相比去年,在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策略指导下,我们应对疫情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能够渐次打赢局部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确保人民安康、社会稳定发展。

疫情带来的“天灾”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有些“人祸”问题却没能得到制止。从去年11月以来,石家庄、成都、沈阳、杭州等地至少出现10起流调信息泄露事件,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患者的网络暴力,让患者身心遭受双重打击。

@央视网微博截图

@央视网微博

截图

例如,部分网民曾对成都确诊女患者群起而攻之,毫无证据就将其出入酒吧与“私生活混乱”划等号;去年11月,天津一名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隐私信息一夜之间被曝光,骚扰谩骂不断,当事人一度想要跳楼轻生……类似情况时有发生,恶意极深,伤害极大。

患者也是疫情的受害者。这是理应遵循的共识。可部分网民心存“法不责众”的心理,将对疫情的焦虑情绪转化为对患者的人身攻击,对患者搞“审判”和道德指责,甚至对患者家人恣意攻击,不断秀“下限”,无异于放大疫情带来的伤害,于抗疫大局无利。

向上溯源,这些网络暴力是流调信息泄露的“次生灾害”。流调信息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需要追溯的问题时间长、领域广、范围大,需要多方参与、协同完成。因涉及大量个人隐私,需要全程保密,而部分非专业人员参与其中,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出现传播流调信息情况,让个人隐私外泄风险提高。

央视网评:为什么接二连三发生流调信息泄露事件?

但繁重不是疏漏的借口,不专业不能成为侵权的理由。流调信息泄露不仅是工作人员职业操守的问题,更涉及触犯法律的红线。根据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最高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科学防控有着严谨的闭环。流调信息就是这一闭环上面的重要环节。流调信息频繁泄露,暴露了信息保护中的诸多漏洞,直接引发群众对流调信息安全性、可靠性的质疑,间接影响流调信息的准确性。

而从现实中来看,各地对流调信息泄露等违法行为处罚不严,地方执法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多地人员流调信息泄露后,公安机关称已介入调查,却都陷入了不了了之的怪圈,至今没有公开处罚结果。

这样的执法力度不仅没有彰显法律的效力,没有为受害者伸张正义,助长了那些子虚乌有、造谣生事、添油加醋者的嚣张气焰,也让那些随手泄露他人信息和隐私的人逍遥法外。

当前,与疫情的斗争仍未结束,既需要在“正面战场”科学防控,也不能忽视防疫中出现的种种“人为障碍”。对侵犯个人隐私的违法行为,个人维权、寻求民事赔偿的胜率不大,法律约束力有限。

这就需要执法部门主动作为,对侵权者绝不手软,严惩流调信息泄露行为,不让患者因此遭到“二次伤害”,以法治正义的力量为消灭疫情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阅读:
阿里巴巴美股盘前大涨7.5% 百度涨3.8% 百度回港上市正式启动:李彦宏持股16.4% 投资爱奇艺、携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