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网抑云:全民调侃抑郁症的狂欢

文/赵妤初

丧文化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潮”的代名词;自杀和自残成为了人生履历丰富的一项标志;太宰治的语录深入了各式各样歌曲的评论区;低龄化的丧式评论区在一段时间得到了关注,曾经的网友也认为网易云是一个人性化的音乐软件,考研失败、生日的孤独、家庭产生的矛盾、学校经历的遭遇,似乎都可以通过音乐来传达给世界上另一个人倾听。

杭州地铁开通网易云“乐评专列”

地点:杭州市地铁1号线

然而,“为赋新词强说愁”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无底线无止境的复制粘贴,不合时宜的丧文化传播,虚假到发指的新编故事.......原本的倾诉地转身成为丧文化的乐园。

网易云评论区也终于迎来了铺天盖地的贬低和嘲讽,低龄的丧文化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诟病。

“网抑云时间到!”成为了一个梗。

“人要是矫情起来,听什么歌都像在听自己。”

网易云评论区的高频词汇:

失恋、考研、酒、抑郁症、孤独、温柔

简单的这些词汇为段子手们赋予了无数的遐想,任何两个词语的组合都可以成就一个伤感的故事,都可以让一个默默无闻听音乐的人成为热评席位,都能让一首普普通通的歌拥有了新的诠释。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嘲讽网易云的行列,但是却也忽略了自己在绝望低谷的时候向人发出的求救和无法抑制的沮丧。

互联网时代就是如此,把所有消息都揉在了一起呈现给你看,似真似假的故事在你眼前不停更新换代,我们失去了辨别真假的能力,也许上一条信息中装扮成抑郁症患者的段子手得到了你的怜悯,下一条评论里抑郁症患者的求助被你当成了段子;

别人的悲惨见得越来越多,我们并非失去了善良,只是逐渐麻木继而觉得可笑。

在这场全民的狂欢中,似乎所有人都得到了利益:

网易云的评论区开启了反套路、反抑郁、反无病呻吟的新模式,吐槽也只是助长平台名气的一种手段,网易音乐先是凭借优质评论区得到关注,现在更是因为丧文化评论区出圈,可以说是双赢;

自媒体大V们以各种新奇的角度剖析网易云评论区,打假和幽默生动的吐槽也成功圈了一波粉丝,获得了流量和推荐,甚至得到了更大的施展舞台;

作为路人的你我他,网抑云成为了梗,成为了各式各样的表情包,成为了无聊时候的一种谈资,成为了聊天的一个话题.......

在这场所有人的狂欢中,只有真正的抑郁症患者们,在最底层看着这一场暂时不会结束的狂欢盛宴。

如何区别真假抑郁症?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偶尔失眠、作噩梦甚至陷入情绪低谷,失恋、考试失利、失业、与人争执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情绪,但我们一旦解决了这些事情带来的压力,那么就可以从抑郁情绪中挣脱出来,这并不意味着你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是指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反复失眠无法得到缓解、身体莫名出现疼痛等一系列躯体化反应、甚至出现幻听和幻觉导致的自伤自残才可以被定义为抑郁症。

判断抑郁症的方法并不只是几张量表,更是要经过一系列生理方面的检查,例如眼动、脑部CT等,现在甚至有许多三甲医院都并没有按到正规的流程对患者进行判断就盲目给出“抑郁症”的标签和药物,这不仅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抑郁症群体的一种伤害。

抑郁症不是难过的保护伞

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会遇见让自己不开心的人或者是事物,我们有资格向爱我们的人表达我们的难过和苦楚,我也相信爱我们的人会耐心倾听我们的悲伤,并不是只有成为“抑郁症患者”我们才可以得到应有的关心和同情。

作为正常人,我们应该庆幸自己可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陷入“抑郁症”带来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直到选择了死亡。

痛苦不应该被分为三六九等,我的周围也有许多人经历了生活的重创,他们也曾经绝望到希望用死亡来解决问题,但这和抑郁症导致的死亡是有本质区别的:

正常人眼中的“死亡”是绝望之境作出的选择,而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自残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向他人乞怜的勋章;自杀也是因为病症所带来的情绪促使他们一步步走到梦中的向往之地,而非获得关注的手段和途径。

据调查表明,90%跳楼而死的人,都伤在手部、肘部或腿骨;这是由于人类的本能,在最后一刻,我们的本能希望可以保护我们,本能希望我们可以活下来,所以采取了撑地的姿势;

但也有10%的例外,他们追求死亡的决心大过了自己的求生本能,导致最后的姿势是仰躺,比如我们熟悉的张国荣。

同病相怜并不能使你更强

网易云评论区之所以会持续发展壮大,除了网易云本身的推动之外,更是利用了许多人的心理:“同病相怜和同仇敌忾,是获取好感的一个小技巧。”相信那些愿意付出时间安慰的人,生活中也往往经历了和对方类似的事情,那一刻,他们彼此更加能了解彼此的难过和沮丧。

但如果我们的生活始终被负面情绪包裹着,负面情绪只能通过与别人的倾诉诉说甚至是编造故事博求同情来发泄的话,那么生活所给予我们的苦难,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强,反而让我们更加懦弱。

曾经有一个短节目《读抑郁症患者的微博》;

“青春期,都是这样的。”

“这个句子还蛮尴尬的。”

“现在的孩子好早熟呀”

“年轻可真好”

“我也不想上班,上班好累”

“还是经历得太少”

当信号一直被忽略,他们就会放弃求救。

他们的每一句简单的吐槽,似乎都可以被人诟病,大家会认为他们生活经历得太少,太年轻不懂事,大家可以找出无数他们自身的问题,我们如今面对网易云评论区也是如此,那些稚嫩的文字和悲伤甚至会让你觉得可笑。

但你真的无法了解到,手机屏幕对面的人是否正在经历痛苦,你一句轻飘飘的话语,会不会成为压死她/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无法预料,所以我坚守善意

即便我们对这些评论产生了反感,也不要出口怼人,因为我们真的无法判断,写下那个评论的人,是如同我们讨厌的那样在故作矫情,还是真到了伤心处需要一个倾泻口。远离这一切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别看评论区,或者卸载App。

中国青年报《与其群嘲“网抑云”,不如缓解“共情疲劳”》

事实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网易云评论区无病呻吟的评论被爆出是假的,或者是编的,但并没有任何官方的调查数据告诉我们那些或难过或悲伤的评论的作者,是否真的生活遇见了不如意的事情、是否真的不幸患上了抑郁症、是否真的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找不到宣泄的出口......

一味地抨击网易云评论区,一味地嘲笑别人的悲伤和心酸,是否也误伤了那些现实生活中失意的可怜人?

网易云音乐CEO朱一闻曾经说,他希望互联网时代的网易云音乐可以“是一款能够借助音乐传递情感,分享个人喜乐的音乐产品”。

在这场群嘲网易云评论区的狂欢中,真正受到伤害的只有日日夜夜陷入抑郁症带来的痛苦中的患者,抑郁症再一次得到了大型污名化,更是有许多人将“抑郁症”和“矫情”“虚假”更加紧密地贴合在了一起,给予深渊中的人们更多无尽的黑暗。

在这场网抑云的狂欢中,一部分人走向了嘲讽抑郁症的高处俯视苦苦挣扎的人群,一部分继续搭上跟风抑郁症的末班车倾诉难过;

舆论的引导,让更多人对于“抑郁症”这个团体带上了戏谑的眼神,今后也许更多的患者在向他人求助的时候能得到的回应只有:

“还没到点呢,你怎么就开始抑郁了?”

“生而为人,你很抱歉?”

“哇,你自残的疤好炫酷!”

“谁没想过自杀?就你那么懦弱。”

“中午也可以抑郁?”

“一开口就知道是老抑郁了。”

这是他最后的告别:

你无法预料对面的是谁、是男是女、是否抑郁、经历了什么,但我们更应该怀揣着善意对待这些正在表达哀伤的人们。

互联网似乎没有记忆,但却可以翻找到往日的痕迹,不要让对面那个无助的人变成下一个Neu、下一个走饭、下一个旅行的孤独风。

我希望网抑云的这场狂欢可以结束,我希望大家不再反复利用、消费、榨干抑郁症这种疾病,我希望大家不要轻易嘲笑别人的痛苦,我希望所有人终有一天可以意识到,这么做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基本的善良。

相关阅读:
长租公寓频陷纠纷 多地推动租房市场健康发展 罗振宇2021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精华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