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挥别2020 “疫”飞冲天的互联网医疗如何进入“下半场”?

原标题:挥别“流量井喷”的2020“疫”飞冲天的互联网医疗如何进入“下半场”?

作者/唐唯珂

编辑/徐旭

在疫情和政策双重加持下,互联网医疗需要趁机突破瓶颈打开发展道道。

2020年,互联网医疗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新冠肺炎疫情犹如助推剂,让原本徘徊不前的互联网医疗发展一跃千里,迸发出无限生机。

疫情暴发后,为了更好地落实疫情防控需要,全民居家隔离一度成为人们的生活日常。不能出门,但人们看病的正常需求确切存在,更重要的是,居家隔离的疑似患者和非新冠肺炎患者都需要诊疗服务。因此,为了减少线下就诊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交叉感染风险,以在线问诊为主的远程医疗服务成为刚需,服务量激增,互联网医疗平台随之出现“流量井喷”。

阿里健康、京东、腾讯微信、微医、丁香园、新浪微博、1药网、好大夫等均上线了在线问诊平台。除此之外,各地定点医院也主动开设了线上问诊服务。部分医院的公众号开设了线上问诊平台,还有部分医疗平台也特设了“线上问诊”分区。对比以往,2020互联网医疗再次掀起热潮,而其中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公立医院主体开始杀入战场。

互联网医疗的优势也在疫情中逐渐凸显,打破了以往传统医疗资源分布的地域限制,切实缓解了患者的就医问题。线上问诊的方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医疗问诊等服务,有效纾解了定点医院的诊疗压力,提高患者就医的效率以及便利性,其中以慢性病患者受益明显。

回顾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也算是经历过起起落落,曾经狂热过,而后遇冷过,终于在今年又迎来了爆发期。但一直以来,行业都面临着用户留存困难、医保接入不畅等发展瓶颈,进入后疫情时代后,互联网医疗又将何去何从?

疫情助推行业升温

2020年之前,以互联网医院为首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数据成绩并不算亮眼。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互联网医院约300家,市场规模仅300亿,行业渗透率不足2%。

这与互联网医院具有准入门槛有一定关系。2018年7月,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规范性文件,对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管理的准入和监管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实体机构。

同时,医师只能通过互联网医院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复诊服务,互联网医院可以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与互联网医院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实时监管。

2020年,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与挑战,但也不乏机遇存在,一些行业在疫情作用下获得了重生或复苏的机会。互联网医疗便是在疫情催化下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行业之一。

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医联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经历了一轮广泛的用户教育和市场普及,互联网慢病管理便捷、高效的优势得以充分释放。从疫情暴发到常态化防控,国家也多次发文鼓励线上慢病管理服务。中国在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再加上市场渗透率不断增加,互联网医疗行业将迎来更高速的发展。

根据社科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疫情最为严峻的2月份,参加在线义诊的医生数量高达12775人,累计提供约60万例咨询。在疫情关键的时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的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一些第三方的平台,互联网诊疗咨询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加了10倍多。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张。根据Analysys易观统计,2019年医院的参与度增加,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达1336.88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将近2000亿元,市场增长达46.7%,达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头部企业锁定大部分流量。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全链条新应用。《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把互联网医疗生态划分为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医药流通、医疗保险、科技升级五大版块。具体而言,医疗服务细分为在线挂号、在线问诊、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四个方向;医药流通细分为B2B、B2C、O2O、处方流转四个方向等;健康管理细分为慢病管理、健康体检、基因检测三个方向等。

就互联网医院而言,其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互联网医院政策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整个互联网医院服务市场需求将达到2550亿元,未来3年市场需求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3.9%。

以平安好医生、微医为首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是互联网医院的积极探索者与布局者。疫情期间,这些企业都迎来了“井喷式”的业务增长。

具体而言,平安好医生的业务板块可划分为在线医疗、消费型医疗、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及互动。2019年,平安好医生与全国近50家医院合作共建互联网医院。平安好医生2019年度财报显示,全年实现收入50.65亿元,同比增长51.8%,盈利状况持续得到改善。其中,核心的在线医疗业务增长强劲,收入翻倍增长,达到8.58亿元,同比增长108.9%。

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

微医也是中国互联网医院平台的龙头之一,核心业务覆盖医疗、医药、医检、健保等领域,截至2020年10月,微医平台连接了全国7600多家医院、25万余名医生,实名注册用户数超过2.14亿。旗下拥有30家互联网医院,其中已有18家打通所在地的医保系统,为居民提供在线复诊、慢病管理、送药到家、医保在线支付等服务。

12月17日,微医完成了3.5亿美元融资,并计划推进其业务拆分后的数字医疗服务业务板块申请在港上市,分拆上市部分在最新一轮融资前估值超过60亿美元。随后的12月22日壹药网旗下耀方科技宣布完成5.15亿元Pre-IPO融资;12月28日,丁香园宣布完成5亿美元融资。

行业头部企业接连获得大额融资,这反应了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医疗赛道的看好,也侧面表明了疫情对互联网医疗行业起到了助推作用。

医保支付逐渐破冰

疫情蔓延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不少有关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文件,国家不仅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医疗的抗疫优势及作用,而且也加大了对互联网医疗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破除阻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壁垒。

自2020年2月4日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连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疫情防控中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等多个通知,推动信息化在辅助疫情研判、诊疗、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功能,加强全链条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等。

3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获得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将按照自愿原则,与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签订补充协议后,为参保人员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复诊服务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定点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复诊服务,参照定点公立医疗机构的价格和支付政策进行结算。

10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优先保障门诊慢特病等复诊续方需求,逐步扩大医保对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医疗服务支付的范围,显著提升长期用药患者就医购药便利性。

对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行公平的医保支付政策,保持待遇水平均衡,鼓励线上线下医疗机构公平竞争。探索定点医疗机构外购处方信息与定点零售药店互联互通,有条件的统筹地区可以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外购处方流转相关功能模块应用,便于“互联网+”医疗服务复诊处方流转。

事实上,此前医保接入不畅是限制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一大瓶颈。医保能否顺利落地一定程度上对于培养民众的互联网医疗消费习惯具有促进作用。此前,医保支付在传统公立医院的基础医疗服务支付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互联网医院只能以个人支付为主,医保支付常常缺席。倘若互联网医疗能与医保顺利接入,将帮助人们培养新的医疗消费习惯,平衡优质医疗资源,缓解三级医院的诊疗压力。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后,互联网医院有望接入医保支付体系,医保支付落地曙光渐显。2020年,政策环境空前利好,互联网医疗加速跑,行业竞争也趋于白热化。

除了互联网医院以外,互联网医疗另一细分赛道医药电商也迎来行业蓬勃发展期。

以阿里健康为例,阿里健康的核心业务是医药电商,受益于两票制和医药分开等利好政策,加上疫情起到的催化作用,阿里健康有望率先形成成熟的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阿里健康发布的2021财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今年是6年来首次实现盈利的一年。在2020年4月1日至9月30日的半年间,阿里健康实现总营收为71.62亿元,同比增长74%;净利润调整前为2.79亿元,而去年同期则亏损为760万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4.36亿元,同比暴增286.4%。

大热过后,路在何方?

尽管疫情及利好政策对互联网医疗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使互联网医疗获得不少资本青睐。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风口期过后,互联网医疗需要沉淀,还有诸多待解的命题。

远程医疗是互联网医疗中的重要赛道,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一些亟需突破的瓶颈。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技术与精准度仍是横亘在远程医疗发展路上的最大难题。远程医疗如果推广之后,对于全科医生和慢性病医生工作起到代替作用。但由于缺乏远程医疗误诊率的统计,鉴别诊断准确性还是远程医疗的痛点,也成为限制其推广的一个因素。具体到各个科室层面,病理科、儿科医生的缺口最大,也成为远程医疗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

如何解决技术问题、提高远程问诊的准确度,目前业内的主流观点是加大力度研发和铺设辅助医疗设备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化技术不仅能够直面患者,更精准监控和收集患者医疗情况,也能够直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远程手术。

其次,远程医疗平台也需要加强自身问诊设置的便捷性,确保最大程度获取诊断所需的辅助信息。平台自身的设置不够科学,也加大了医生线上诊断的难度。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还存在着优质医生资源稀缺的瓶颈。一般而言,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较为优质,三级医疗机构也是目前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建设互联网医院的基本条件,包括建设资本、相关人员配置、技术能力、运营能力等。

此外,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普遍有着盈利模式不成熟的通病,而这一通病靠简单的烧钱往往是不能解决的。腾讯医疗副总裁张猛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医疗不是真正拿钱能砸出来的一个行业,也不是靠流量能够催生出来的行业,要讲究服务,要讲究科学正常规律。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医院的营收大多还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健康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正常运营的47家互联网医院中,不论是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还是企业主导建设的互联网医院,截至2019年11月,超过50%的互联网医院当时均处于亏损状态。对于已经实现盈利的互联网医院,其盈利能力也相对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主导的互联网医院营收情况往往优于医疗机构主导的互联网医院。

据了解,现在远程医疗市场中的“大户”要么背靠大树好乘凉,比如平安好医生依靠平安集团支撑,熬过漫长的盈利周期,走向了保险+健康管理的模式;要么依靠其他业务“带飞”远程医疗,如丁香园的主要业务围绕医生展开、包括提供科研和招聘服务等,同时还开辟了为医疗企业服务的业务,并通过E-marketing(网络营销)进行变现。

目前,随着5G技术的发展,5G医疗健康正在崛起,医疗服务趋于数字化、智能化。具有“高通量、低时延、大链接”优势的5G网络技术将赋予互联网医疗更多的可能性,互联网医疗未来将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华润医疗执行董事、总裁成立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互联网、远程医疗,以及AI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将会催生大量的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今年11月,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组织开展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指出,围绕急诊救治、远程诊断、远程治疗、远程重症监护(ICU)、中医诊疗、医院管理、智能疾控、健康管理等8个重点方向,鼓励各地、各单位创新5G应用场景,通过建设试点项目,推动运用5G技术改造提升卫生健康网络基础设施,开展智慧医疗健康设备和应用创新,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5G智慧医疗健康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机遇与挑战一直并存,还有很多细分赛道需要继续积极探索,从而开拓新的或更大的市场。总而言之,互联网医疗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相关阅读:
“散户大本营”Robinhood近期招募4名律师 以应对监管审查 腾讯关联公司公布车联网、车辆通信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