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对于上网,我们这届家长终究要与孩子和解

对于上网我们这届家长终究要与孩子和解

来源: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作者:博士宝宝宝宝

摘要:孙云晓提到北师大一个全国18万中小学生的大型家庭教育调查,特别让人动容。调研发现中小学生内心最需要的有温暖的家,有温暖的家,孩子就特别不容易网络沉迷。网络沉迷问题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困境。正如一个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离地面,解决青少年网络素养缺失的问题,也不能脱离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来解决。

对于上网,我们这届家长终究要与孩子和解

吐槽青年出品

观念水位的提升很多时候体现在微妙的话语变化中,比如社会对待青少年上网的态度,以前是“严防死守如临大敌”,而如今则在“如何提升网络素养”这个框架中探讨这个话题。比如近日,由中国日报指导,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新教育研究院和腾讯公司共同主办的论坛,就冠以“青少年网络素养与教育创新”,共同发出倡议,助力青少年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合力缩小数字鸿沟。在“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问题上多次提案的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说,将孩子与互联网割裂开来,排斥在数字世界之外,这种与时代发展趋势相悖的做法既不可取也很难实现。“网络素养教育”成为专家、平台和舆论共识,表明公众已打破过去的排斥态度,接纳了青少年与数字世界对话这个现实。

这是一种和解,成人与孩子在网络使用和数字鸿沟上的和解。有着强烈控制欲的成人,接受了新一代、下一代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上不可逆转的现实。读《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对于成人与孩子在网络新媒体使用上的冲突,南希•拜厄姆提出一个很有洞见的判断,父母通常将新媒体视为控制和监视孩子的手段,孩子却将其视为实现独立和隐私的方式。对儿童使用新技术的恐惧,可以理解为成年人害怕丧失控制权。讨论青少年网络素养,意味着成人正放弃那种“害怕丧失控制权”的陈旧观念,弱化控制欲,尊重孩子数字生存的独立需求,在网络使用的和解中建立更亲密、更健康的关系。

确实应该和解了。前几天看到一个对比各年龄段特点的段子很好玩:70后请假是因为父母不舒服,80后请假是因为孩子不舒服,90后请假是因为自己不舒服,00后请假是因为看你不舒服。——别被看着不舒服了,别互相看不舒服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印记,用伯格曼的“装置范式理论”来看,生活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所催生的各种装置,信息DNA正在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接纳孩子与生活装置和数字环境的关系,让下一代从容面对技术变迁。

网络素养教育,该怎么教育呢?提到教育,我们立刻想到教科书,想到一个掌握着权威、知识和权力的教育者,一个弱弱的、无知的、等着被灌输的被教育者。如果以这种视角看待网络素养教育,真要被当下的青少年“看你不舒服”了。网络技术天然带着去中心化的技术天性,那么,基于网络素养的教育,千万别搞成大人对孩子的教育,而应该是成人与孩子共同参与其中,让网络素养教育成为一个参与、陪伴、互动、共同成长的家庭和社会过程。

对于上网,我们这届家长终究要与孩子和解

首先,家长一定要有陪伴的耐心。之前很多父母把网络当成洪水猛兽,主要缺乏陪伴而产生的一种失控想象,陪伴越多的家长,孩子越不会沉溺。在陪伴过程中,父母也会多很多在场参与感,不会太担心过度使用和成为问题。过去,人们总习惯把网络使用当成某种问题的罪魁祸首,拜厄姆说得好,技术其实只是既有问题的一种症状表现而已。互联网破坏了夫妻之间的关系,甚至危及他们的婚姻,可那不是互联网的错,那些关系本来就已岌岌可危。那些熬夜玩电脑的人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上网,而是上瘾。

孙云晓提到北师大一个全国18万中小学生的大型家庭教育调查,特别让人动容。调研发现中小学生内心最需要的有温暖的家,有温暖的家,孩子就特别不容易网络沉迷。网络沉迷问题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困境。正如一个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离地面,解决青少年网络素养缺失的问题,也不能脱离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来解决。

然后,网络素养的一个核心是自律,这种自律也需要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完成。说到自律,人们常常想到的是青少年,这个词天然带着成人对孩子的规训权力,成人要求孩子自律。可要求孩子自律的父母,整天低头看着手机,一回家就对着电脑,一刷短视频就刷到很晚,如何让孩子培养自律?教育孩子时,常常看到一个暴躁的、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缺乏情绪自律的父母,怎么跟孩子谈自律?靠紧盯式支配感是培养不了自律的,自律应该是一个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协商交流的过程。在挑战中学会自律,不论数字世界有多精彩,别忘了回到现实世界。

最后,网络素养教育应该是家庭共同体为单位,而不是个人,教育是沟通情感的一个媒介,一个家庭在拥抱新技术中共同成长。人们常常感慨网络和新媒体让人们的关系变得疏离,宁愿跟远在天边的人交流,而不愿和眼前的人说一句话,一人一个界面,戴上耳机,活在自己虚幻的社交世界里。想起那些传统媒介,在沟通亲密关系上扮演过很重要的功能,早餐读报分享着共同的新闻话题,晚上聚在电视机前追剧,午餐时作为背景的电视画面成为共同讨论的议题。网络素养教育也应该在分享、陪伴、参与中成为这样一种情感共同体,以网络为媒介的家庭美好、欢乐、亲密的共同记忆。

有这样的情感共同体,成人才不会陷入闻网络色变的技术道德恐慌中,相信并理解孩子,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勇气去探索未知。作为腾讯DN.A计划发起人,姚晓光说,教育不是一场战争,不是激烈的角逐,而是生长,自然的生长。是啊,我们这届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终究要与孩子和解。

相关阅读:
瑞幸咖啡1.8亿美元与SEC和解之后 临时清盘人首度提交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言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