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后浪”何以不领情?

“后浪”何以不领情?

来源:红旗评论

作者:子行

何冰激情演播的《后浪》,对当下的“后浪”们不吝溢美,却并未引燃当下“后浪”们的热情回应,反而被他们冷落,甚至招来吐槽。多年来,难得“前浪”对“后浪”如此溢美,“后浪”却并不领情,更没有受宠若惊。有网友说:“60后写的文案,70后做的演讲,80后朋友圈转发最多,90后呵呵一笑,00后不屑一顾,05后正在中考,10后惊呼:这不是去幼儿园的车!”当下的“后浪”们不大会跟“前浪”剑拔弩张地辩论,像当下或许已算“前浪”的韩寒当年大战白烨那样。他们习惯于以不回应、不争论,甚至以不屑,表示自己的无感,表示自己的不领情。这一次,他们只是“呵呵一笑”“不屑一顾”。

不领情,是因为他们认为,“何冰老师说的不过是‘前浪’们戴着有色眼镜想象出来的情景罢了。”

何冰代表“前浪”说了什么?

何冰说:“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何冰们所以“满怀羡慕”,是因为“后浪”们拥有了空前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后浪”们拥有了学习、交友、选择等各方面的自由。在“羡慕”“后浪”的同时,何冰还对“后浪”“满怀敬意”,因为“后浪”们有“专业态度”,很“自信”,很“大气”。

“后浪”认为,“如果跟70后、60后相比,我想现在的80后、90后、00后在物质上是优越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后者没有迷茫,没有忧伤,没有压力,没有痛苦。恰好相反,我觉得绝大多数的‘后浪’们正深陷其中。”“后浪”们并不否定自己享受着空前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却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值得“前浪”“羡慕”的。早在“后浪”们降生之前,几代“前浪”便以“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名义,以对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的,有时甚至是掠夺性的开发利用,以及超量的排放和空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卯足了劲,流血流汗营造了这种空前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前浪”的奋斗对于“后浪”来说只是“史前”史的一部分。自打呱呱坠地以来,“后浪”就生活于三餐皆美味,衣饰有潮款,出行即车马,居住有华堂的优渥环境之中。在“后浪”眼中,拥有这样的物质生活条件,可以自由地学习、交友、选择,人生本来如此,本该如此,理所当然,没有什么好羡慕的。面对“前浪”的羡慕,“后浪”难免无感,不领情。

空前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让“后浪”大都拥有良好的教育经历。同时,“后浪”又恰好成了网络时代的“原住民”。这就使他们善于娴熟运用多种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很多让“前浪”束手无策的问题。在“后浪”自己眼中,这一切都稀松平常。他们并不因此而骄矜。而在“前浪”眼中,这既体现了一种“专业态度”,也显出了一份“自信”,一份“大气”。面对“前浪”的“满怀敬意”,“后浪”难免无感,不领情。

“前浪”对“后浪”倾泻溢美与激情,而对“后浪”正“深陷其中”的迷茫、忧伤、压力、痛苦,却只字未提。面对“前浪”对“后浪”苦恼的“选择性”“失明”,“后浪”难免无感,不领情。

“前浪”倾泻溢美与激情,是在“青年节”送给“后浪”特别的礼物。过节说点高兴的、好听的、吉利的,大概算得上一种人之常情。多年来,一茬茬“后浪”见多了一代代“前浪”奉送的“垮掉的一代”“自我”“叛逆”“异想天开”“特立独行”,甚至“自私”“脑残”等多种标签;多年来,很多个属于“后浪”的节日里,“后浪”们或者开会听报告,或者参观受教育,或者埋头做题目,或者突击作贡献,主要扮演的还只是一个受教育者的角色,却未必是节日真正的主角。没想到,今年,在这样一个节日里,何冰激情四射冷不丁来了这么一出,把“后浪”捧上了浪尖。“后浪”们难免有点“臣妾受不起”,有点无感,不能领情吧!

“前浪”的热情贴上了“后浪”的冷脸。何以如此?原因其实很简单:“前浪”没点准“后浪”的脉,更多只是在一厢情愿,在自说自话!“前浪”“满怀羡慕”的,“后浪”无感;“前浪”“满怀敬意”的,“后浪”无感;“后浪”苦恼的,“前浪”却又无感;“前浪”语重心长告诫“后浪”“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后浪”则完全无语:时移世易,谁想活成你们想象中的样子!谁又能活成你们想象中的样子?

“前浪”没有点准“后浪”的脉,其来有自!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前浪”真正放低姿态,走近“后浪”,并成功走进“后浪”?有多少“前浪”脱下“有色眼镜”,零距离了解“后浪”的“专业态度”“自信”“大气”,把握他们的“自我”“叛逆”“异想天开”“特立独行”“自私”“脑残”,感受他们的“迷茫”“忧伤”“压力”和“痛苦”呢?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听话的父母家长,在了解孩子的同伴群体方面,费了多少心思?同伴群体乃是父母视野之外,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空间;抱怨学生不愿好好听课的老师们,在研究“教什么”“怎么教”的同时,在研究“教育谁”,即了解和把握学生的需求、问题、困难、特点、特质等方面,费了多少心思?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大基本原则。自己的学生是什么材,有多少教师心中是有点儿准数的?

不研究“后浪”,不了解“后浪”,却常以“后浪”的师长自居,这已成为一种“后浪”十分反感、“前浪”必须反省的不良现象。只要看看“青年研究”不被社会、学校和学界重视,只有“小众”研究者跟在瞬息变化的青年现象后面,疲于奔命,孤军奋战的现实状况,就可以明白,对一波波“后浪”中的律动,一代代“前浪”何以常常把不准脉,会错意,表错情;就可以明白,对“前浪”异乎寻常的溢美,“后浪”何以会无感,“后浪”何以会不领情!就可以想象,不了解“后浪”,“前浪”就会被拍碎在沙滩上,碎得更快!

相关阅读:
互金协会公布首批金融App拟备案名单,支付宝微信在列 阿里与爱施德股份等合资成立新公司 注册资本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