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凡在《沉默的真相》中饰演严良
在北京一栋用作办公的三层别墅内,廖凡[微博]因为出演《沉默的真相》接受媒体的车轮战采访。采访太连续,见到廖凡时,他已经就“严良”这一角色起码聊了两轮四十分钟以上。
这是廖凡的首部网剧作品,也许是对网剧领域采访还不熟悉,在小小采访间里,七八个来自艺人团队、爱奇艺、剧方的年轻工作人员围绕着进来访问的每个记者和廖凡,以备不时帮助向廖凡解释一些网络梗,或向记者再解释一遍廖凡的回答。在这种“讨论化”的采访氛围里,廖凡回答了有关“甜宠剧”的问题,也已经搞明白了什么是“工具人”的梗。
没能迅速搞清楚工具人意思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直到采访开始前,廖凡尚未看完当时处在18元超前点播期的剧集。记者问及是不是没有时间看,廖凡还没解释,就当场收到了一旁爱奇艺工作人员递来的一张“迷雾剧场定制VIP”卡。
不论是因为房间里坐满了人的聊天氛围,还是廖凡本身的采访习惯,都让这场采访脱离传统,更像是一场有来有往的讨论。记者要做好随时应对廖凡会——抛来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很重要,不重要的话我俩就不用聊了”、抗拒深刻“聊这么深刻的问题,有人愿意听吗?”、拆解话语逻辑“你说的这些都不冲突”——的准备。
廖凡在看《沉默的真相》剧本之前,没有完整看过紫金陈原著小说《长夜难明》,他所看到的中年严良已经是剧本里丰富过的人物,有一个因自己进了精神病院的战友,有一个去世的儿子,是会帮助原警队破案的高手顾问。实际上造成严良在播出后被诟病为像工具人的背后原因,是观众无法在剧中看到廖凡更多更丰富的人物塑造,剧情向的类型角色难有特色无可厚非,但哪怕对比剧中其他人物,严良这一重要角色好像的确缺了一些“个性”和细节。
廖凡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看过剧本后,在他的标准里,提供的细节和情绪,已经足够他构建“严良”这一人物了,“他在整个警队的位置,他的态度,其实是有的。”但廖凡明白,只有演员知道不行,“观众不一定能够明白,他们要眼见为实,不是根据你的一个情绪或者是一个态度,或者讲两句过去就能够往回补,而是需要看到一个完整的情节是正在进行时。”
除了剧中能展现严良这一角色的剧情细节总数有限,节奏也是问题:“人物内心的东西是断断续续去表达。当然我知道这个戏的主线是侦破8年前的案件,没有更多的空间给严良,这是他让我挺为难的地方。”廖凡认为,这种为难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在剧本构建的时候,他的职业还是有一定的限制,造成不会有更多个性的东西,你得在特别窄的一个空间里边去传递一些事,比如说我们队长,那个女孩有一段抽烟的戏,说想起爸爸的。你只能在非常窄的一个缝隙里边去传递这个人本身的一点东西。”
但即便有挑战性,他选择这部剧的理由和对最终呈现效果的满意都能用同样一个词概括:为了正义。
“我觉得挺不容易的,一个故事里边说了三个时空的事,一般来说大家可能只有一条线,但是他是要说三个时空,还要把结构说清楚,之前也有很多书迷对他的期待非常的高。抛开书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正义每个人放在心里的位置还是很重的,所以大家才会对此这么关注。这个剧还是有一定的社会性,包括对正义的讨论。”
抛开这个精神层面的概括,廖凡分析下来,即使能够和编剧导演沟通,他也不认为在目前这个版本里,严良还能有更多展现空间或有更多面的表演。
“你想加进去其实会有些多余的,这个人物在其中不应该用更多余的东西去表达,这个剧本目前这样是最合适的。我不希望更宽阔,那种宽阔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是煽情的。我并不觉得加了很多以后,煽情就会有好的效果。”
廖凡总结,不能说严良这一人物的内容对演员造成限制,“它只是会造成你的表达空间有限制,不那么多。”那么作为演员怎么面对表达空间的狭窄,廖凡坦言:“原来我会在意。后来我觉得其实并不一定在于你有广阔的空间,你只要能够表达得清晰就好。”
至于是何时开始改变的想法,“不知道。某一天早上起来一拍脑袋吧。”
没聊几句,廖凡又觉得连“表演空间窄”这个说法也不准确,又重新解释:“像这个人物,其实在电影长度当中的空间是够的,但可能在一个剧的长度当中稍微有点少了,所以你要更准确或者是更精准,我可能感觉更偏向于是功能化。”他认为“功能化”对表演而言,并非是贬义词,“只有功能化才能体现出演员的能量的巨大。功能化没有更多的自我表达,没有人物的成长,只是起到了一些点题的作用。你看球星总是在最后一脚才能表现出他是球星,在全场踢球的时候你是看不见那个人的。”
具体到这部剧中,“严良探的是一个8年前的案子,现实当中他对这个案子的态度是没有(更多着墨)的。所以演员的最后一脚,就是严良现实当中对于这个案件的态度是什么。”被追着刨根问底解释完这些后,廖凡仿佛交完作业舒了口气:“怎么样,是要我这样夸自己吗?”
最终论及作为“垫砖”的工具人是不是感受不好,廖凡不喜欢这种说法:“他们老说工具人就是垫砖的,我说我要是不垫这砖,大家不垫着砖,能达到一个最后的完整呈现吗?每个人都在里面出了他该出的一本书。”
在采访结束后,廖凡依然在思考有关工具人的问题,给记者补充发来了新琢磨的结果:“不能说严良是工具(人)吧,其实我觉得他更像是一把手枪,因为放太久蒙上了一层灰,然后在这场破案过程中,自己把身上的那层灰擦掉了。”
[对话]
澎湃新闻:我感觉看下来在这部剧里面你演得比较平缓,整体上比较收着。
廖凡:那要怎么样才是不平缓?其实这个人在内心已经是山崩地裂了。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吧。我们呈现出来的人物,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肯定会不一样,我以为我可以表达得很清晰,但是观众看到的感觉不一样,这都是很正常的。
澎湃新闻:这种差异程度,你觉得重要吗?
廖凡:大家想得不一样肯定是正常的。我只能做到把我所感受到和认同的情绪呈现出来,更多的人能够理解或者是看明白当然更好,但是你怎么能强求说别人认可其实你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不可能。
其实……你觉得哪几场不错你就写进去,你觉得不好就不写。
澎湃新闻:看剧之后觉得最可惜的是你演得太收着了,就是功能化比较严重。
廖凡:你希望严良更精彩一些,更丰富一点。其实要换别人来演,我也不觉得就怎么着。我下次努力好吗?
澎湃新闻:但确实和剧本有关系,人物太平了。
廖凡:这个人物比较难演是空间小,跟平没关系。他其实一点都不平,起伏他其实都有,他本身自己还有一大堆情绪在这里边。澎湃新闻:从上次在电视上看到你,到接这部剧中间隔了好几年了吧?
廖凡:上一次演的是电视剧不能算,这个是付费的网剧,我第一次拍,区别很大。其实当时也没有犹豫,就是拍法可能会跟电影不太一样。当然现在大家都在追求电影感,但肯定还是会和电影不同,确实很难,因为拍摄时间不是很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边,你要拍12集的体量,等于拍四五个电影,还是很累的。
澎湃新闻:你自己体会到的电影创作和这种网剧的创作之间的区别有吗?
廖凡:聊这么深刻的问题,有人愿意听吗?我觉得网剧近年受追捧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包括对于题材的敏感度,对于故事的讲述方法,集数短了以后,肯定就更要注重质量,在未来网剧肯定是第一选择,不论对演员还是观众。观众的欣赏和观看习惯会改变,这肯定是必须得要顺应的,所以尝试一下挺好。
澎湃新闻:那表演上,两个月时间拍摄时间紧张,对你而言区别就和电影很大吗?
廖凡:所以你只有更专业才能够顺利把这个事完成,而且它的投资也不是那么富裕。电影要是拍得稍微的费点劲,可能一天拍两场戏就很多了,而你在两个月要拍几个电影,不是说拍不好,是要求越来越专业,团队素质要越来越高。
澎湃新闻:拍电影对你来说更享受?
廖凡:更享受?那待在家里更享受哈哈哈(开玩笑)。每场表演只要你想,都可以抠得很细,排话剧的时候,你可以一星期排一场,它的乐趣是不同的。到最后你会发现你是更加清晰和专注,要不然就只剩下后悔了。更需要你和所有人的配合,不可能再有商量的时候了,咱们不能说为了一个问题说俩小时,那今天整个就完了。所以沟通只能再提前。
澎湃新闻:这是你近年第4次演警察,不觉得疲倦吗?
廖凡:其实你说的是一个职业性的问题,大家会觉得干一个职业干久了也挺烦的。但对我而言,它只是一个身份,只是一个社会属性的标签而已,抛开警察以外,他可能承载得会更多一些。我为什么热衷于警匪故事或者侦探的故事,可能这种故事里边的人物会让我看到更多不被平时生活接受到的面。也不单单是正义或黑暗,就是看到多面性,里面的人物会带来更多的思考,可能会更深刻。
澎湃新闻:演警察会有共性吗?
廖凡:我说了那只是一个职业标签,除了这个标签以外,不存在太多共性,就是一个人。他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当然了可能主要是怪我演得不好。
澎湃新闻:演一个职业类型当然有演得像和不像的说法,你觉得是用什么来区分?
廖凡:所以狂夸自己吗?开玩笑。其实不同作者提供了很多种可能,当然你有一个对比对象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他有立体或单一的说法。你看到的其实只是人。
澎湃新闻:你的创作当中带有个人性吗?
廖凡:每个演员都带有个人性,你想摆脱也不可能。我没有总结过自己,但有一点是比较实际的,我不喜欢那种看着像警察的警察,不太像人,实际你去体验生活,看到你都不知道他也是警察,根本都看不出来。咱们刚才瞎聊了这么多,说白了我更看重故事,看重人物在其中的反应和态度,至于他是什么身份,并不是那么重要,对吗?大家感动的是他们最后做出的选择,至于是什么身份其实也并不重要,很多选择不会带有社会属性。难道只能是检察官做那样的选择,别人就不能做吗?因为你的工作职责你必须要这么来做,大家感动的还是他最后的选择。至于他是一个什么身份,并不重要。职业只是社会属性,更主要的是你的本人。
澎湃新闻:当你拿到一个剧本的时候,你更多的创作是基于故事的情节,还是对于这个人物行为逻辑的构建?
廖凡:好勒,今天是不是属于表演探讨会。每个人用的方法都不一样,每个剧本用的方法也都会不一样,得具体到每个剧本和角色,因为表达能呈现出的质感有很大不同,这个不是我自己一个人去决定的,还要和合作伙伴一起去探讨。
澎湃新闻:所以你怎么看待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你更注重自己的表演空间,还是导演的意志?
廖凡:不论个人习惯怎么样,我有表演空间和导演意志之间不冲突,我说我只做一不做二行吗?人家说不行,那我就得做二。你说我就不做,这不可能,一个优秀的好团队,大家是在一起的,不可能只突出某一个点,最终的呈现是所有人的努力,大家有的时候会觉得,“我看这电影就是看这个演员”,但是怎么可能呢?是所有台前幕后的人,在帮这个演员完成一个目标、一个画面,演员只是这个画面中的一个点儿,有的时候演员倾其所有做出的一切努力,可能还不如人家摄影师一个镜头传达得更加深刻。电影创作本来就是一个团队合作非常强的事,不一定你表达的就是对的,可能旁边灯光小弟出的主意比你强百倍。
澎湃新闻:你自己判断一个剧本,如果排序,故事,思考性和艺术性的重要程度,你怎么排?
廖凡:没有那么复杂,观众能想到点什么就可以。
(责编:珞小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