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海报
8月22日是《信条》媒体场最早的评论解禁时间,当时国内外几乎所有评论都出奇一致——“没,看,懂!”今天这部电影正式在国内公映,挑战大家智商的时候到了。
看不懂《信条》,绝对不丢人。
除非你提前做足了剧透功课,否则诺兰就没打算让观众看一遍就能懂。首先这部电影中的概念就很前沿,涉及到逆熵、时间倒转、时间钳形运动、祖父悖论等,其次由此展开的剧情呈现为多线、回环叙事,有不同人物正逆视角的无缝转换,也有一定剧情留白,需要自己脑补。
另外,影片中一些重要信息都是后置的,先拍事件过程,而后在某个人物的一句台词中再提示你是怎么回事,所以第一遍看很难把信息拼图拼完整。观影中但凡你走神几秒,可能前后情节就连不起来了。
如果有人自称一遍就看懂了,可以试试二刷三刷——会发现越看问题越多。这是一部整体故事脉络清晰,但烧脑细节可无限回味的电影。笔者已经三刷,也不敢说百分百吃透了这部作品。
有人问,《信条》算是《盗梦空间》的精神续作吗?
算,也不算。你干脆可以说《信条》是《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再加上诺兰没接手的《007》,是一场应接不暇的时空游戏,是一次传递薪火的人类冒险。
在电影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类型化叙事早已成熟的今天,还能有诺兰这样的导演,执着地坚守着胶片拍摄,孜孜不倦地在叙事方式上创新,以鲜明作者标签稳占商业王国的一席之地,这是一名好导演的“信条”,也是影迷们的福事。
看完《信条》,不用担心自己头顶冒出“十万个为什么”,很正常。今天这篇,我们就为你一一答疑解惑。
前面的部分,在看片前就可以先做了解,不太涉及到核心疑点——
[怎么理解TENET这个片名?]
首先这个片名就有很多解读空间。关于中文译名,港台地区叫《天能》,在音译和意译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大陆发行方据传一度想叫《时空追逐》,比较符合市场惯例的四字片名传统,也简要概括了故事内容,但总觉得有点太直白。
最后叫大陆片名叫《信条》,英文原名《TENET》,我个人还是很认同的。
展开脑洞,这个片名可以有以下几层含义:
1,是片中神秘组织的名称;
2,Tenet是一个回文词,类似level,正写逆写都一样,暗示这部电影与逆转有关。这个词曾出现在庞贝古城的一块塞托方阵上,该石碑上的几个词也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干,这个稍后再展开;
《信条》台版海报
3,再看看这个回文词,像不像每个人进闸机前照镜子的样子?尤其最后一个T倒印时就更传神了。
4,十(ten)分钟是片中两次关键任务的时长——男主和帕丁森首次见面,提出的要求是只需要见印度军火贩十分钟;最后一场废墟战争戏,红蓝两队的作战时间也分别是十分钟,且分正队和逆队,“ten-net”即tenet;
5,整部电影的结构拆开来看,其实就像T-E-N-E-T这五个字母所代表的五大板块——主角一行先是在乌克兰基辅的国家大剧院解救人质,然后去奥斯陆的自由港想销毁画作,然后在塔林劫车和仓库对峙循环;
再然后他们往回穿越,为救女主回到奥斯陆,最后男主和女主分头行动,继续往回穿,一个到废墟拆算法,另一个回越南拖住反派时间,日期和最早的大剧院戏都是同一天。
法国影迷制作的《信条》时间线,汉化by@torovandarko。画时间线其实更容易晕,整体理解成一个V型结构的故事就可以了。
6,黑人男主没有名字,他本身似乎就是“信条”的化身——他宁可自尽也不会出卖队友,拒绝劫持女人和孩子作为人质的方案,只有刺杀军火贩时才不会有愧疚感,研究飞机撞楼时反复确认不会有人员伤亡,冒生命危险解救危难中的剧院观众和女主,对貌美的女主没有任何非分之想……
他是千里挑一的特工,是肩负全人类希望的勇士,是一个神话英雄般道德纯洁、行为高尚的人。他就是“信条”这个词最好的诠释。
《信条》男主,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
[看这部电影需要明白哪些核心概念?]
《信条》片尾感谢名单里依旧有Kip Thorne,当代物理学大神,曾给诺兰的上部电影《星际穿越》做过顾问。他在《信条》里贡献了哪些概念不得而知,反正诺兰的新片继续走在物理学界理论的最前沿就是了。
看《信条》我们需要“略懂”的概念有:
1,熵。这个词最早出自热力学,胡刚复教授在意译“entropy”时巧妙地加了个火字旁,大致用于描述一个系统内在性质的改变。
后来这个词被延伸到很多领域,天体物理、生命科学、概率论、控制论,甚至经济学、社会学。“增熵”就是自发地由有序变成无序的过程。简单粗暴地比喻,你的房间越来越乱,就是“熵”越来越大了。
根据热力学定律,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比如你在蜡烛旁边放一个冰块,不久后冰块就会融化。能量是有运动方向的,两者之间的能量流动由两个物体的熵决定。
而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在量子实验中发现了倒流的现象。设想中,通过一定技术手段,熵的增减过程是可逆转的。在电影里,未来的一位不知名的女科学家(“未来的奥本海默”)发明了可以逆转物体熵的技术,从而可以将一些物体和人进行“逆向化”。子弹能倒射,爆炸会结冰。
《信条》海报
2,时间钳形运动,也称时间夹击,就是一伙人按正常时间前进,另一伙人从未来逆转回来,告诉过去的人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使过去的人获得更多经验。片中反派Sator处处领先一步,一度让男主怀疑队伍里是不是出了叛徒,都是因为反派熟练掌握了时间夹击手段。最后红队蓝队也用到了这种方法。
时间钳形运动下的《信条》时间线,图源水印
3,祖父悖论,也叫外祖母悖论,由法国科幻小说家René Barjavel在40年代提出。即假如你穿越回过去杀死了自己的祖父,那么你又是如何出生的?没有你了,你又怎么能杀死他?这个悖论没有结论,是个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无解题。
片中男主替观众向帕丁森提出疑问:如果未来的人们想消灭现在的人类,那他们不也就没了?我们现在还在,是不是说明我们拯救世界成功了?(他们是穿越回14天前拯救世界的)帕丁森的回答是:我的想法不重要,他们(未来人)觉得这样做是对的;理论上我们会成功,但是多重现实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我们并不清楚。
诺兰和《信条》男主在片场
4,还好,这部电影尚且没涉及到平行时空,不然就更晕了。但是同一时间,甚至同一地点出现多个同样的人物在这部影片中是合理存在的,比如奥斯陆旋转门处出现了三个男主,正、逆反派出现在塔林旋转门的两边,穿越回越南的女主差点撞上当时的自己,最后也有两个反派、两个帕丁森。
“分身”可以存在多久电影没有交代,但他们最终都要回归到正常的时间线上,那是他们的“宿命”。如果一个死了另一个会怎么样,电影也没有展现结果。
还有一条定律是自己不能和自己碰面,否则正逆粒子相遇,会灰飞烟灭。解决办法倒是不难,像男主回奥斯陆那样穿一套隔离服就可以了。
5,最后就是一定要适应正逆视角的转换,这样劫车和废墟战争两场关键戏份才可能看懂。主角一个人转成逆向,他看全世界都是逆的,这是主观视角,但事实上只有他自己是逆的;对于逆向的人来说,先发生的事情要最后做,想明白这点就好。
《信条》花絮照,诺兰在片场
[片中人名、地名有哪些深意?]
《信条》里的人名、地名都不是随便取的,都有很深的寓意。
首先来看一块出土自庞贝古城的塞托方阵(The Sator Square),时间大约定位在公元一世纪:
这块石板上写的是一首拉丁回文诗,大意关于时间之轮的旋转,而几个单词本身也是正逆相应。塞托石碑被看作是填字游戏的鼻祖。
诺兰写《信条》剧本,不但借鉴了其回文结构,几大关键词应该也是来自这块石板——
Sator,是反派Andrei Sator的姓氏,这个名字可能是未来人赐予当年的苏联男孩的;
Arepo,是赝品画匠Thomas Arepo的姓氏;
Tenet,信条组织;
Opera,指歌剧院交战,也是男主引诱反派见面的密语;
《信条》花絮照,诺兰和男主在歌剧院场景中
Rotas,轮转;同时也是奥斯陆自由港建造公司的名称。Rotas和Sator对仗,似乎暗示着这家公司的建立跟反派有关。
片中也致敬了出土地庞贝古城,女主一直想陪儿子去玩的地方就是庞贝古城。
再看看角色名。男主无名氏,符合特工出身,似乎也预示着他在未来的不凡身份;
女主Kat,为Katherine简写,来自古英语,寓意天真、纯洁,吻合德比齐天使般的形象;
《信条》女主,伊丽莎白·德比齐饰演
男二帕丁森饰演的Neil,源于爱尔兰语教名和盖尔语,意为胜利者,寄托了他的穿越使命;
反派Sator,有人说是来自拉丁语意的播种者、造物者。
《信条》反派,肯尼思·布拉纳饰演
女主儿子Max,象征最大、最重要,女主时刻将儿子放在首要位置考虑,连听说世界要毁灭第一反应都是“那我儿子也不在了”。
女军火商Priya在印度是个常见的名字,由此推测可能是化名。
地理位置的选择,奥斯陆意为“神之地”、“上帝的山谷”,是反派秘密事业(自诩成为神)的所在之地。基辅、塔林、西伯利亚几个地点的选择也符合剧情时间。至于对越南有什么独特的情结,可能就得问诺兰了。
《信条》剧照
[剧透提示]
接下来是涉及细节剧透的部分,
没看片的读者可以考虑先码后看——
[开场歌剧院的戏是谁打谁?]
影片一上来就是一场歌剧院混战戏,很多观众二刷三刷完也还是不明白是谁在打谁,争夺目标又是什么……
这场戏讲的是还是CIA特工时期的主角一行混入乌克兰特警部队,目的是解救美国外交官及保护包裹(钚元素)。乌克兰特警队与恐怖分子(其实就是反派Sator一伙,双方都是来抢包裹的,根本不顾观众死活)交火之时,男主掩护外交官到了地下室,让外交官和一名队友互换了衣服,外交官逃离,男主和穿着外交官衣服的特工决定回到剧院内,拆除炸弹解救昏迷的观众。
拆最后一枚炸弹时,男主被一名乌克兰特警识破伪装身份(肩章是临时贴的),关键时刻一名神秘人用逆向子弹救了男主一命(最后证实神秘人就是帕丁森),男主在最后时刻将炸弹都扔向了二楼包厢,逃了出来。
男主与穿着外交官衣服的特工队友逃出剧院的一刻
男主和假外交官落入乌克兰人手中,严刑拷打之下,男主仍拒绝出卖外交官和其他队友的下落。男主吞下CIA的特制胶囊打算自尽,没想到它只是一粒可以伪装死亡的昏迷性药物,这次行动也是一次对他的忠诚度考验。
男主名义上已经“死亡”,队友也都牺牲了,他无法再继续为CIA工作了。但上级告诉他,接下来他将迎来拯救全人类的重任,目前能告诉他的信息只有“信条”这个词。
他需要在海上风力发电公司隐姓埋名一段时间后,前往这个“信条”组织报到。接头人女科研员也没告诉他任何信息,只向他科普了一下逆物质,目标、方法、队友、领袖都需要男主自己去找寻线索。
《信条》花絮照
[戈雅的画是怎么回事?]
片中有两幅一样的戈雅画作赝品,都出自画匠阿勒伯之手。一幅是因为女主跟阿勒伯走得过于亲近,女主当成真画买了下来,然后又以900万美元高价拍卖给了她自己的丈夫,丈夫得知是赝品后将之保存在奥斯陆自由港,以此作为威胁妻子的把柄,也有了经常去奥斯陆自由港(其实是去旋转门)的借口;
另一幅是男主从迈克尔·凯恩饰演的克罗斯比爵士那拿到的,作为接近Sator夫妇的敲门砖。男主对女主声称他是从阿勒伯那拿到的画,但很快谎言就被女主戳破,因为阿勒伯的腿被Sator打断了,走不了路,也打不了电话。但她别无选择,只能跟男主合作。
女主检验男主带来的戈雅画作赝品
男主本想去奥斯陆帮女主销毁第一幅赝品,没想到发现了旋转门的秘密,还遭遇了伏击(后来才知道是他自己),只好先行撤退。而反派通过“预知未来”的能力,已经提前把画取出来了,妻子的命运仍被他牢牢捏在手里。
男主和帕丁森饰演的Neil在奥斯陆自由港的艺术品仓库
[非得用飞机撞大楼吗?]
众所周知诺兰基本不太用特效,有一说一都是实拍。片中那场飞机撞仓库的戏,也是真的找了一架飞机和一堆小轿车给撞毁了(反正信条组织&诺兰剧组的预算足够),是剧情需要,不是奇观营造。
为什么要用飞机撞楼的方式呢?关键台词是,机场安保不怕抢劫,怕的是温度升高。所以必须让整个楼足够范围大地爆炸起火,才能引开机场所有保安的注意力,并且让“五角大楼安全级别”的艺术品仓库自动重置为出厂设置,释放卤化灭火气体吓跑仓库工作人员,让男主能在憋气时间限制内逐一撬开各个仓库的门,寻找可能保管在这的画作和逆向武器。
《信条》剧照
[反派的目标是什么?]
反派Sator来自前苏联工业废城Stalask-12。因为苏联解体是核原料地下交易最频繁的历史时期,少年时代的Sator获得了来自“未来人”的指导文件和启动资金。从此他一生都在跟放射性材料打交道(患上胰腺癌可能正因为此),多年来在9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寻找散落的9个算法部件(核武器国家互相制衡提防,所以女科学家认为将算法部件藏在核原料处最安全)。
他本是俄罗斯寡头,被莫斯科驱逐后定居伦敦,号称以天然气起家,实际生意是贩卖钚元素和军火,最终目的是集齐9个部件,激活算法,逆转整个地球的熵,让全人类为癌症晚期的他陪葬。
而“未来人”想要毁灭前世人类的理由跟灭霸差不多,也是资源耗竭,海平面上升之类……毁灭即新生。Sator因此自我催眠把自己封为了“神”。
Sator会时刻查看自己手环上的心率,一旦他死了,心率降为零,某个远处的监测器就会启动算法,终结整个世界。
《信条》花絮照,女主和反派
那么他会选择哪个时间、哪个地点终结自己的生命呢?这个信息是男主和女主一起拼凑信息推理出来的——
女主讲过他们去越南度假的时候反派消失了一段时间。反派回来后,落日时分的那场谈话是这对貌合神离的夫妻最后一次温情尚存的时刻了,所以推测Sator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结束一生;
男主也证实了这种推测,他从爵士那听说过乌克兰大剧院爆炸当天,前苏联废城Stalask-12被监测到有核引爆迹象。综合来看应该就是那一天(14天前)没错了。
(另外帕丁森也是知道全部前因后果的,只是在男主面前装作不知道。)
《信条》男主和男二
[为什么有人要戴呼吸面罩,有人不用?]
电影里的设定是,当你从正向转到逆向,由于肺里空气流动方向也会逆转,所以必须戴上特制的呼吸面罩。这也成为全片区分人物正向还是逆向的关键标识。但如果你是逆转之后再逆转,就逆逆得正不需要戴了,或者逆向人物在经过特殊改造的集装箱内也是不需要戴的。
比如塔林的追车戏,戴呼吸罩的反派是逆向的,他劫持着正向的女主,进入旋转门前的蓝色房间(逆空间)后反派不需要再戴面罩,而是给了女主一个面罩。此时还有正向的反派,正躲在旁边红色房间的隔离间里,准备提前截获钚元素的位置信息,完成时间夹击。
在塔林开车的逆向男主戴着呼吸罩
[女主提前动手了,为什么拯救世界还是成功了?]
穿越回14天前越南的女主“演不下去了”,提前动手射杀了她老公,但世界并未毁灭,为什么?
首先不必责怪女主大脑冲动,当时反派已经开始怀疑女主有多个“分身”,穿越回来的女主也看到了她马上就会撞见当时的自己,所以不得不提前结束任务。她相信男主会成功。
其次女主本来就是“backup”(后援、备选方案),第一方案还是男主和帕丁森等部队在废城取出9个算法部件,切断信号,让反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独自死去。Plan B才是女主看住反派,拖延时间,让他先不要自尽。
不过看结果,两种方案似乎都执行成功了——反派应该还没死透,被拴在了船后面漂在海面上,得知毁灭世界的计划失败。复仇的妻子让他也体验了下生不如死的感觉……
蓝房间(逆时空)里的逆向反派威胁正向女主
塔林的旋转门原本属于反派,后Ives率领的增援部队赶到并将之占领。女主身中反派的逆向子弹,逆向子弹因为遵循逆熵规律,在正时空里会不断恶化,所以只能回到逆时空处理。
所以主角决定带着女主和帕丁森逆转,坐集装箱被运往一周前的奥斯陆机场,找机会为她疗伤。
为什么选择一周前的奥斯陆机场呢?因为塔林的旋转门之前都被反派部队看管着,男主逆转完回来一出现肯定就被乱枪扫射死了,只能再找其他出口。
一周前的奥斯陆因为飞机撞楼陷入混乱,无人看管,正好可以借此转回正向。从时间上算,从塔里去奥斯陆的路程时间也够女主恢复了。
也是因为逆逆得正不需要戴面罩,所以连老谋深算的反派(此时的他也是穿越回来的,正常时间线的他还在乌克兰剧院)都没发现最后的女主是穿越回来报仇的。
《信条》花絮照,诺兰和戴口罩的男主
[最后一场废墟战争到底咋回事?]
最后一场Stalask-12废墟上的战争是全片最复杂的一场戏,有正向的红队、逆向的蓝队、正向的敌人、逆向的敌人、一度偷偷转成正向的帕丁森,还要跟越南度假支线平行剪辑,实际日期还跟乌克兰大剧院重合,视角多变、角色分身,看得人是眼花缭乱,神魂颠倒。
如果说电影前半段还经常借男主之口给观众科普一下的话,到这里,诺兰已经完全不顾观众跟不跟得上了,自己放开了拍。这场戏也确实很精彩,成功拉动了情绪高潮的到来。
红蓝两队一正一反,各自作战十分钟。红队开始即蓝队结束,蓝队的作战经验可以分享给红队。蓝队负责扫清障碍,红队突击到地下爆炸源附近,掩护秘密小分队(由红队队长Ives和男主两人组成)取出算法,同时制造拆弹失败的假象(反派安装炸弹是为了把算法埋到地底,倒计时是炸弹的)。
红蓝两队均倒计时5分钟的时候,两队同时轰炸一座大楼,掩护小分队趁机进入地下坑道。
从蓝队(逆队)帕丁森Neil的视角看,他看见一个逆于他的俄国雇佣兵在坑道入口处埋伏了炸药。于是他赶紧找到旋转门转成了正向,开了一辆吉普车,想追上Ives和男主提醒他们有陷阱,但是他按了半天喇叭也没追上(这段在电影里先拍的是红队视角,先展现入口被炸,所以第一遍可能看不懂这段)。
《信条》花絮照
男主和Ives顾不上出口被埋,找到了算法和看守它的雇佣兵,看见地上已经躺着一个背包上挂着铜钱饰物的牺牲队友。反派提前在这布置好了笼子和锁,男主进不去,眼睁睁看着炸弹要炸了。
爆炸前夕,地上躺的队友忽然站起来,替男主挡了雇佣兵射过来的子弹,然后帮他们开了锁。男主夺下算法,队友转身跑出坑道,开吉普用一根粗绳把男主、Ives和算法都拉了上来,任务成功了。
上一步骤以帕丁森的视角来看,就是正向的他先用绳子把他们拉上来,然后再次用旋转门转回逆向,下去开了锁,最后替主角挡枪身亡。
在乌克兰大剧院开逆枪、在奥斯陆自由港阻止男主杀死蒙面的他自己、在塔林搬来Ives率领的救兵救出男女主、把男主从冰冻的爆炸汽车里拖出来、在废墟战场用吉普车拉绳子、最后替男主挡子弹……帕丁森至少六次在暗中救了男主的命,是男主的守护神了。
《信条》男主和男二
[所以Neil最后牺牲了吗?]
是的牺牲了,他因为替主角挡枪和爆炸,永远死在那个坑道里了。
那片尾跟男主告别的又是谁?是战争中途偷偷转成正向、临时状态的Neil。
Neil告诉男主,我们相识是在我的过去,你的未来。也就是说,是未来的男主(信条组织的真正领袖)招募的Neil,派Neil穿越回过去,指引年轻时候的男主完成拯救世界的任务。整部电影展现的都是一场巨大的Temporal Pincer Movement(时间钳形运动)。
男主和Neil在未来其实认识很多年了,是密切的战友和朋友。影片开头就有暗示,就是第一次见面Neil就很清楚男主爱喝健怡可乐。
男主与Neil在孟买皇家游艇俱乐部的“第一次”见面
所以Neil自始至终都是知情的、穿针引线式的帮手。他名义上是中间人,实际目标是保护男主的安全——以牺牲自己为代价。
他对自己的结局也早就知晓,男主问这是宿命吗?他回答是reality(现实)。电影前半段其实也探讨过“自由意志”与“命中注定”的悖论。
帕丁森这个角色绝不是打酱油的工具人男二号,只有看懂看透这部电影,才能明白诺兰给了他一个多么情深义重的角色,最后一场云淡风轻的告别戏实在太好哭了。有网友说Neil是“今年最令人心碎的天使男人”。
——Neil才是以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呀。
还是有很多观众疑惑,怎么理解“死在了当下,但未来是朋友”?
整部电影你都不能用常规时间观念去理解,Neil是未来的人,反派也是未来的人,而毁灭和拯救都发生在过去。像莫比乌斯环一样,你需要试着跳出线性思维来思考问题。
《信条》四位主演合影
[Neil其实是长大的女主儿子吗?]
国内外若干网友提到了这个脑洞,笔者认为虽然诺兰没有明示,但不无道理。
首先电影似乎有意回避了拍摄小男孩的正脸,从侧脸看是个金发碧眼的小朋友,跟帕丁森很像;
其次有网友认为Neil对女主的感情很温柔深厚,尤其照顾病危期的她时。这个倒不是很明显;
最后年龄大致可能是对得上的——男主是在未来招募的Neil,那么当下的Neil很可能还是个小少年、小男孩。既然未来男主如此信任Neil,没准是因为他小时候就认识他了。
至于为什么Max会改名为Neil,这也不奇怪,穿越特工改名不是应该的嘛?
[最后的彩蛋是什么意思?]
前面说到,整部电影其实是个对称回环结构,那么最后一场男主暗中保护女主和她儿子、杀掉印度女军火商灭口的戏其实可以视为一个彩蛋。
这场戏里,其他人物都是正常时间线(拯救世界成功之后),而男主是从未来一点的时间穿越回来的。他交给过女主一个电话,告诉她有危险时发信号,但其实男主是在未来通过监控录像收到的消息,然后穿越回来制止危险。(他射杀印度女人时,女主还没发出信号)
男主早就看出Priya并非值得信任的人,也知道她一定会起灭口的歹念,所以早就盯上了她。当初被她教育要学会换个思维看待时间线,最终男主也果然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了她罪恶的一生。
电影前半段男主与印度女军火商Priya
[最后]
其实《信条》还有很多有趣的细节——
比如片头华纳和诺兰公司syncopy的logo被染色成了一红一蓝,呼应着片中的正逆方向;
比如片中多次出现惠特曼的诗句“We live in a twilight world,and there are no friends at dusk”,既暗示了时间混沌和珍贵的情谊,也玩了个暮光男主(Twilight)的梗;
比如诺兰与全新的配乐合作,参观自由港、塔林枪药库、消防车劫车几场戏的电子乐都十分惊艳。有人研究过本片的配乐,发现连配乐都有巧妙的回环结构设计……
更多乐趣,在等待影迷逐一发掘。
解释了这么多,你是否对《信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呢?其实除非是结构/逻辑/细节控,不然就跟男主一样,保持一个似懂非懂的状态也蛮好的。
正合了那句话:“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不要试图理解它,感受它就好。)
《信条》花絮照,诺兰和男主在片场
(责编:K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