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圈 > 正文

《恶魔之地》:反洛夫克拉夫特的黑人克苏鲁神话

美剧《恶魔之地》海报

美剧《恶魔之地》海报

《恶魔之地》的作者马特·鲁夫(Matt Ruff)

《恶魔之地》的作者马特·鲁夫(Matt Ruff)

美剧《恶魔之地》中仍然有大量致敬洛夫克拉夫特的画面

美剧《恶魔之地》中仍然有大量致敬洛夫克拉夫特的画面

哈搭巴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P。 Lovecraft,1890-1937),被一些中国书迷亲切称为“爱手艺”,他是“克苏鲁神话”(Cthulhu Mythos)的创造者,用美国当代最知名的惊悚小说家史蒂芬·金的话说——洛夫克拉夫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恐怖故事作家。洛夫克拉夫特

洛夫克拉夫特

但在如今政治正确的年代,洛夫克拉夫特的名声并不光彩,因为无论从他的作品还是人生经历来看,他都有着明显的种族主义倾向,比如他的名作《印斯茅斯镇之阴影》《美杜莎的卷发》等都充斥着血统论、男性至上、白人至上及排犹主义观点。

正因此,在当今的美国文坛“致敬”这位大师的最好方式便是“反洛夫克拉夫特”(anti-lovecraft),比如2016年出版的小说《Lovecraft Country》(中文译名为《恶魔之地》,直译则应为“洛夫克拉夫特之地”)。

《恶魔之地》其实是一本非常怪异的小说,因为它形式上“反洛夫克拉夫特”但本质上遵循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神话”。

洛夫克拉夫特在1928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克苏鲁的呼唤》里写道:“我认为,人的思维缺乏将已知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这是世上最仁慈的事了。人类居住在幽暗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无知的小岛上,这海洋浩淼无垠、蕴藏无穷秘密,但我们并不应该航行过远,探究太深。”《恶魔之地》的主旨便是如此。

小说《恶魔之地》分为八个部分,即八个相对独立但又有内在联系的八个故事,第一部分的标题便是“Lovecraft Country”(洛夫克拉夫特之地),作为小说开篇,鲁夫在行文里不断引入书中的各色人物,并构建起一个非常“克苏鲁”的世界观。

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军黑人大兵阿提库斯·特纳(Atticus Turner)一日收到其父蒙特罗斯(Montrose)的信,后者称自己找到了一些关于阿提库斯母亲家族的信息,并已离开芝加哥的家赶往马萨诸塞州的亚当姆(Ardham,此处译作“亚当姆”符合书中的宗教含义)。于是,阿提库斯与其伯父乔治及同年好友莱蒂蒂亚(Letitia)一同前往亚当姆寻找蒙特罗斯。

在三人到达亚当姆之后,阿提库斯采发现他是亚当姆庄园创始人提图斯·布雷思怀特(Titus Braithwhite)唯一在世的直系后代,而房屋现在的所有者塞缪尔·布雷思怀特(Samuel Braithwhite)领导着一个名叫“远古晨曦会”(The Order of the Ancient Dawn)的邪教组织,在塞缪尔看来,只要将阿提库斯献祭就能得到永生,回到亚当尚未被赶出伊甸园的“美好时代”。

根据小说《恶魔之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目前已播出两集,其对应情节便是小说中的第一部分。

假设观众并未看过相对小众的原著小说,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感觉自己“串场”了,《恶魔之地》第一集大部分时间非常像是电影《绿皮书》,但在结尾处又很像是电影《异形》《侏罗纪公园》《地心游记》,到了第二集则又感觉像是《逃出绝命镇》。这种混搭的效果,某种程度上正是原著作者马特·鲁夫所追求的。

不过客观地说,小说《恶魔之地》是早于电影《绿皮书》的。

马特·鲁夫之所以将小说大部分重要角色写成黑人,目的就是在“反洛夫克拉夫特”,他嘲讽了臭名昭著的“吉姆·克劳法案”(Jim Crow laws,直到1965年才正式废止),也就是南北战争后仍然在美国多州实行的实质性种族隔离政策,书中乔治的工作就是撰写类似《绿皮书》的“黑人安全旅游指南”。此外,《绿皮书》里让黑人钢琴家唐·雪莉头疼的“日落镇”(即在日落之后,黑人禁止入内,否则格杀勿论),也成为《恶魔之地》里的关键情节。

而《恶魔之地》的“反洛夫克拉夫特”还不止于此,前文所述,洛夫克拉夫特对于白人血统纯洁性有着某种偏执,但在鲁夫笔下,他却再次让那些“3K党”们尴尬不已。阿提库斯之所以有着布雷思怀特的家族魔力,就在于他的曾曾外祖母是布雷思怀特庄园的黑人女仆,她当年被提图斯·布雷思怀特玷污后怀孕,而这位黑人女仆又有着女巫的法力,她焚毁了庄园,使得她腹中的孩子成为布雷思怀特家族唯一的血脉。所以无论现在“远古晨曦会”成员多么的白人至上,他们却只得听命于一个黑人。

当然电视剧《恶魔之地》能否像同名小说那样取得成功,尚未可知,尽管HBO做足了宣发力度,第一集播出后,也普遍得到好评,《芝加哥论坛报》的迈克尔·菲利普斯已提前看了5集,他的剧评是这么写的:“该剧主题成功,但在其他方面是不平衡的(uneven)。”这句话的意思怎么看都像是在说,在如今“黑人的命也是命”(BLM)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这部剧正逢其时,但其他方面做得并不出色。

美国《综艺》杂志的剧评人丹尼尔·达达里奥(Daniel D‘Addario)批评更为直接,他认为该剧光顾着呈现感官刺激了。

(责编:vhaha)

相关阅读:
《以家人之名》:为何频繁登上热搜? 从《以家》来看 华策的现实主义之路需克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