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盗墓笔记》和《鬼吹灯》这两个烫手IP都有点开发过度了,市面上形形色色的电影、网大和剧集,有点目不暇接。但若要盘点起来,改编成功的作品,倒寥寥无几。很多观众对于盗墓题材仍旧感兴趣,只是吃一堑长一智,在面对新改编作品时,也冷静了不少。
去年费振翔[微博]执导,管虎监制,潘粤明[微博]、高伟光[微博]主演的《怒晴湘西》就是典型的高开低走,首周播放时,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观众奔走相告,以为会是继孔笙[微博]版的《精绝古城》之后又一部盗墓题材佳作。奈何该剧后续实在是罗里吧嗦、人设崩塌,豆瓣评分也下降为7.1分。
4月1日起,由《怒晴湘西》同一班底打造,潘粤明、张雨绮[微博]、姜超[微博]组成的“探险铁三角”的《龙岭迷窟》播出。《龙岭迷窟》会比《怒晴湘西》进步吗?还真不能打包票。
《龙岭迷窟》改编自《鬼吹灯》系列第二部,是《精绝古城》之后的故事。剧版讲述的是,“精绝古城”逃出生天的胡八一(潘粤明饰)与王胖子(姜超饰),回到北京潘家园支起了地摊,却因为一只绣花鞋前往陕西古蓝县,与前来调查龙骨异文的Shirley杨(张雨绮饰)偶遇,共赴龙岭迷窟寻找雮尘珠下落。
所谓的“龙岭迷窟”,按小说中的说法,“很多地方都是陷空地洞,在外边根本瞧不出来,表面是土壳子,一踩就塌,掉进去就爬不出来了。据说地下都是溶洞,极尽曲折复杂,当地人管那些洞叫龙岭迷窟”。剧集讲述的就是几个主人公在溶洞里的探险。
盗墓小说大同小异,就是到不同类型的墓穴探险。但读者仍欲罢不能,一个根本原因是,不同墓穴有不同奇观,比如“精绝古城”与“龙岭迷窟”的感官世界是不同的。盗墓小说指向的是一种异境想象,是寻宝过程中对于地下空间这一维度的驰骋想象和奇观演绎,它们构成了对受众日常生活经验的超越。
小说影视化的一个最大挑战在于,其视觉效果是否能够还原出地下奇观,让观众直接在视觉上感受奇境和刺激氛围的冲击。这是成败的一大关键。而视觉取决于特效上的投入。
现在掣肘盗墓题材网剧制作的,主要是特效。网剧的制作成本跟电影没法比,但特效又是一分钱一分货。当时《怒晴湘西》开篇惊艳,主要还是特效先声夺人,虽然跟电影《寻龙诀》没法比,但远高于其他同类型的网剧。这会儿《龙岭迷窟》已播出6集(共18集),第6集才姗姗来迟地进入墓穴,特效展现相对有限,但就前6集来看,特效观感还是比《怒晴湘西》差一些。
比如开篇小说中“长满绿毛的猴样小怪物”,到了剧中长得像“异形”,反倒破坏了该剧开篇那个长镜头营造的氛围。
再比如大雨中惊险渡河,这特效也的确是够“网大”。
进入洞穴之后,小说中描绘的许多墓穴细节囿于成本都略过了,跟小说描写对比,墓穴内景平平无奇。
《怒晴湘西》后期差评不少,主要是废话太多、废戏太多。这是盗墓小说改编的另一个难度,因为小说基本是视觉奇观+人物对话组成。小说中的对话不会让觉得繁琐,因为盗墓本身有其体系和学派,写作者非常擅长在中国神话传说、稗闻野史基础上,加以虚构、夸张、整合、完善,并大量借鉴中国传统的阴阳理论、风水理论、古文知识、文物知识、历史知识等,最后经由人物之口说出,唠出了水平,让人不明觉厉。
小说是文字的艺术,但影视剧是视觉的艺术,编导不可能照搬小说中大段大段的对话,必须精简、提炼,并擅长用镜头语言告诉观众。这时编导就左右为难了,用视觉奇观补救的话,钱不够,特效水平不够;可盗墓小说的剧情主要在墓穴里,人物对话已够多了,总不能又千方百计增加支线让人物唠嗑吧。
《龙岭迷窟》也面临着这一两难。遗憾的是,至少剧集的前三分之一,它处理得一般。
《龙岭迷窟》小说并不长,节奏很快,共36章。剧版18集,平均下来一集两章。小说开篇简略介绍了绣花鞋的起因后,第6章就准备进入墓穴,第7章开始精彩的视觉奇观描写。如果剧集依照小说的节奏,那么第4集就可以进入正题,但剧版拖到了第6集。当然,改编不是刻舟求剑,不是一定得依照小说的节奏来,问题在于,剧版改编节奏有问题,并且增加的许多桥段,都挺累赘的。
像住招待所、瞎子算命,属于文戏,小说中是后半程的情节,剧集提到开头,一连几集都是对话为主,进入主题太慢,这对于强情节的剧集来说是致命伤。
而为了过审,剧集也必须将“盗墓”改为“探宝”,将动机合理化了,所以增加了被李春来“骗”的设定。骗就骗嘛,但第4集花费了将近一集的时间来讲这个“骗”,增加了一场小说中没有的漫长追逐戏。这类瞎打瞎跑是增加情节最简单的编剧手法,也很对一些爱看动作场面的观众胃口,但并非不可或缺,全删掉不影响剧情,还能让节奏更紧凑些,毕竟你是盗墓剧。
至于张雨绮饰演的Shirley杨这条线,也往前提,但全是功能性介绍,让本来就冗长的文戏更冗长了。
因此,《龙岭迷窟》当前给笔者的感觉是:要视觉奇观,还没看到,要说节奏缓慢,它很在行。看着导演之前一路垮到底的《黄皮子坟》(豆瓣5.2)和高开低走的《怒晴湘西》,《龙岭迷窟》先观望吧,别着急“吹”。
(责编:珞小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