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圈 > 正文

战“疫”现场 北京台赴鄂记者记录责任与光荣

以下文章来源于视听广电,作者冯珊珊、陈丹

“马上随北京医疗队集结去武汉采访,谁报名?”

1月27日下午1点50分,一道“召集令”出现在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微信群,信息发布后,瞬间被主动请缨的记者们刷屏。最终,融媒体中心记者陈博、王劲清、王晓龙、颜葵四人获准“出征”。

在防疫“阻击战”的第一线,四人克服防护物资不足等重重困难,用镜头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瞬间,用有细节、有特色、有温度的报道为观众还原了立体真实的抗疫前线。

从左至右依次是:王晓龙,颜葵,王劲清,陈博

从左至右依次是:王晓龙,颜葵,王劲清,陈博

每次重大事件我都在现场,这次也不能例外

记者:颜葵

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丁新民就在自己的防护服帽子上写下“有事找我”几个大字,患者看到特别感动,好几个都要给他跪下了。

1月27日,大年初三,原本应该休息的我接到领导电话,说当天的《北京新闻》需要一条“12345北京市民热线春节不停,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的节目,接到任务后,我立即前往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采访。下午2点,正在台里编片时,再次接到领导电话,询问我是否要跟随北京支援湖北医疗队前往武汉,我赶忙应下。

作为新闻节目中心的一名老兵,汶川大地震、盘曲泥石流、玉树大地震、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南方五省大旱……;新中国成立60周年、9·3阅兵、建党9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几乎每次重大事件我都在现场,这次也不能例外。

报完名后,离预定集合的15:30只有一个小时,我迅速取了几件衣服,和还在上初二的女儿告了别,就与三位同事一起赶往集合地点。晚上7点,我们和北京市属医院医疗队一起抵达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上飞机之前,我在停机坪上采访了几位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晚上11点,飞机在武汉机场降落。一抵达驻地,我马上编片写稿,凌晨3点半,制作完成了《北京136名医护人员昨晚抵达武汉》的新闻,于1月28日的《北京您早》播出。

战“疫”现场 北京台赴鄂记者记录责任与光荣

北京市属医院医疗队驰援的医院是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这是一家综合性医院,并不具备传染病医院的条件。医疗队来了之后,在48小时之内紧急开放了两个病区。先在12层开了一个病区,立马接诊了几十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第二天又开放了10层的一个病区,接诊疑似病例。截至2月1日一共收治了63名患者,其中包括危重症患者和重症患者。

在武汉,北京市属医院医疗队的136名医护人员实行四班倒,每班6小时。医疗队驻地离武汉协和医院只有10分钟车程,但值凌晨3点班的人,凌晨2点就要起床出发,因为进病房前的洗消过程特别耗时间。防护服有很多层,穿上需要近20分钟,脱下需要30分钟以上,手部消毒有12道程序,洗澡必须30分钟以上。物资紧缺,一套防护服要盯一个班,为了中间不破坏防护服、不上厕所,医护人员在盯班之前很少进食进水,同时还要穿上尿不湿。

进入病房之后,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根本看不出来谁是谁,大家主动在防护服上写字,便于患者找到自己。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丁新民就在自己的防护服帽子上写下“有事找我”几个大字,患者看到特别感动,好几个都要给他跪下了。

战“疫”现场 北京台赴鄂记者记录责任与光荣

136人的北京医疗队,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只有二十出头,每个人都是6小时复6小时地坚持着。忙完医院的事儿回到驻地,医疗队还要做防护、做消毒,培训酒店的工作人员。

北京医疗队的到来,给武汉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病患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一位患者说:“北京医疗队来了,我们就不怕了。”武汉协和医院的院长感慨:“北京医疗队的到来,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北京医疗队的付出被武汉的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武汉的百姓也让医疗队特别感动。一位当地的小伙子买了一筐热饮送给他们,起初大家都不要,让他自己留着。但小伙子说:“你们不容易,大过年的,放弃与家人团聚,大老远赶过来帮助我们,我就想尽我的一份心,对你们表示感谢。”

随医疗队出征期间,我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天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和同事们先后采制了“北京支援湖北医疗队集结出发”“北京医疗队昨晚抵达武汉立即展开相关工作”“BTV记者直击北京医疗队与武汉协和医院对接指导医院规范防护流程”“驰援武汉:北京医疗队今天下午接诊首批确诊患者”“驰援武汉:武汉小伙用行动为医护人员点赞”“ BTV记者探访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疑似病区改造”“43岁女护士自毁形象亲身示范穿纸尿裤,安全最重要”等20余条新闻报道。这些报道一方面给医护人员鼓了劲儿,另一方面也给患者心理上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由于通知急,我和同事们的防护物资准备得并不充分,这也为我们的采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止我们的脚步,因为在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感人瞬间,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发现并记录下它们,将这些感动分享给更多的人。我的老家就在湖北孝感,我的一个哥哥是扶贫干部,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就马上赶回村里进行防疫工作。出发前,女儿哭着问我:“妈妈你能不能不去?太危险了。”我对女儿说:“妈妈不去其他人也得去,这样的事总要有人做。”

在重大疫情面前,作为新闻记者,就应该冲到最前线,记录最真实的现场,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我只是在做一名新闻人该做的事。

并没有什么“美丽逆行”,那只是职责所在

记者:王晓龙

昔日繁华的城市不再热闹,然而她并不孤独,全国各地的援助正在争分夺秒地向这里集结。我拿着摄像机和北京136名医疗队员走在一起,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血是热的。

人这一辈子,要做多少次重要的决定?每做一次决定,要用多长时间?有的决定要思忖好久;有的决定,一分钟、一秒钟就够了。

1月27日,大年初三。13:50,微信工作群里领导问,马上随北京医疗队集结去武汉采访,谁报名?13:51,我回答:我可以。

13:52,主任打来电话,告知工作安排,要求我15:30到北京日报社门口集合。领导再次确认,“有没有困难,身体可以吗?”

“没有,我可以。”

收拾行李、迅速出门,用时6分钟。

从西五环外的家开到北京广播电视台,用时40分钟。

拿到了一张没有回程日期的机票,我才想起来,今天家里有一大家子人,我只说了一句“我要去武汉采访”就出门了,80多岁的父母竟然没机会和我说一句话。

1月28日凌晨,来到武汉。

从机场到驻地,一路上空空荡荡,阴冷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昔日繁华的城市不再热闹,然而她并不孤独,全国各地的援助正在争分夺秒地向这里集结。我拿着摄像机和北京136名医疗队员走在一起,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血是热的。

战“疫”现场 北京台赴鄂记者记录责任与光荣

医疗队员的时间是按分钟计算的,一大早大家就分头投入工作,一批医生去对口援助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实地勘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医院改造出安全合格的传染病房;一批医护人员紧急清理北京带来的物资。

第二天,医疗队里长发的姑娘们互相帮忙,剪去了秀发。也是在这一天,北京医疗队开始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确诊患者,医护人员穿着纸尿裤走进了隔离病区,争分夺秒,要把病人从病毒的魔爪中抢回来。

从这一刻起,摄像机几乎没离开过我的手。每天,我们要拍摄五六个人物,要给北京广播电视台传回四五条稿件。我们为《北京新闻》《北京您早》《特别关注》以及新媒体供稿,北京的同事们以最快的速度将我们传回的武汉信息呈现在电视荧屏和新媒体客户端上,让全国观众看到武汉抗疫一线的战况。

我的摄像机拍摄到了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第一次支部大会;拍摄到了为同事试穿纸尿裤、交流经验的护士长;拍摄到了把“有事找我”写在帽子上的医疗队长;拍摄到了脱下防护服、全身湿透的大夫们……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心底有光的天使,可他们自己却说,并没有什么“美丽逆行”,那只是职责所在。

有一种责任叫坚守一线

记者:陈博

有一种责任叫坚守一线,有一种温暖叫齐心协力,有一种力量叫众志成城。待到春暖花开,疫情消散,一切美好如初。

大年初三,在单位值班的我接到可以随医疗队赴武汉采访的消息后,马上向领导提出申请,希望能奔赴防疫一线完成这个重要任务。知道获准赴武汉时,我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和一线医护人员一起奋战到战胜病毒的那一刻。

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和家人当面告别,在赶往集结地的路上,我电话告知了父母和新婚妻子要去武汉采访的消息。妻子是党员,非常支持我的决定,并说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可直到我抵达武汉一天后,才从岳母口中得知,挂断电话的妻子哭了好久。

1月28日凌晨,媒体队与医疗队一同乘坐包机抵达武汉,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便和医疗团一起前往武汉协和医院进行前期采访。武汉协和医院是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一个重要桥头堡,特殊的抗疫地位也意味着高传染风险。看着周遭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要说心里没有一点儿恐惧是不可能的。可是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更明白此时肩负的责任,迅速调整心态后,我将全部精力都投入抗疫一线报道中。

战“疫”现场 北京台赴鄂记者记录责任与光荣

在这里,我见证了北京医疗队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所做出的努力;记录下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后勤处处长对北京医疗队感激的眼泪;通过新媒体展示了武汉市市民自掏腰包为北京医疗队购买的饮料;用镜头见证了北京医疗队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对病房的改造、隔离,开始接收病患;在微博上发布了北京医护人员隔离服内被汗水浸湿的衣物;此外,我还采访了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让“如何正确挑选、佩戴口罩”为更多人所熟知。

战“疫”现场 北京台赴鄂记者记录责任与光荣

这些新闻报道是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贡献的一份力量。因为我知道,民众会通过我的镜头,树立起战胜病毒的信心;医护工作者会通过我的报道,得到他们应得的荣耀。

有一种责任叫坚守一线,有一种温暖叫齐心协力,有一种力量叫众志成城。待到春暖花开,疫情消散,一切美好如初。

开战即决战

记者:王劲清

必胜的口号要实现,就得是一批又一批战士冲锋在最前线,包括医务工作者,包括警察,也包括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人,譬如我们驻地门口的小伙子,每天都在坚守,只是他们的光环没有那么耀眼。

看到群里记者可以出征武汉的消息,整个人都紧了一下,那时我正在垂杨柳医院发热门诊采访,立刻跟部门主任争取到了这个珍贵的名额。

来武汉,我没有告诉父母和孩子,父母年龄大,心又重,他们一定会鼓励我来前线,可是也一定会睡不好觉,幸好他们相信了我说的不见面是因为担心有风险。在首都机场登记后,给他们订了每周的菜,也算是对自己的安慰。7岁的女儿被我安排在山东老家,没有带回来,大年初一的时候,她看到关于武汉疫情的新闻就跟我说,那些穿成那样去采访的妈妈们,她们的宝宝该多担心啊。我说,她们的宝宝长大了会因为有这样的妈妈而骄傲的。我不知道她听懂了多少,但是,我期待她成为的样子,首先应该是我自己本来就能活出的样子;我希望她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我希望她勇敢、坚强、善良,希望她每次遇到挑战,都能跟我一样,像一名战士一样出发。

战“疫”现场 北京台赴鄂记者记录责任与光荣

抵达武汉后,我屏蔽掉家人,发了一条报平安的朋友圈,一个小时之内,手机被电话、信息“轰炸”了,有担心,有牵挂,有祝福……其实来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除了时间紧、任务重,没办法准备行李,其他跟平时出差没两样;但是单位领导、同事、朋友的留言和信息还没看完,眼泪就出来了,人生第一次密集收获这么多的感动和祝福。

自2007年毕业入职以来,我几乎经历了此后所有大型报道,但是,只有这一次被定性为“战役”。这段时间以来,人们最常听到的口号是“武汉必胜、中国必胜”。但是只有来到现场才能真正感受到,哪里是喊口号那么简单,而是开战即决战。医疗队需要克服的种种困难也许得等到战役胜利后才能细说,必胜的口号要实现,就得是一批又一批战士冲锋在最前线,包括医务工作者,包括警察,也包括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人,譬如我们驻地门口的小伙子,每天都在坚守,只是他们的光环没有那么耀眼。

战“疫”现场 北京台赴鄂记者记录责任与光荣

所以,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记者去发现这些闪光,这些温暖,这些迎难而上、不惧生死的勇气和信念。抵达武汉这几天,我陆续发回5篇记者观察、10次连线、19个新媒体视频报道,其中在《北京新闻》播出的“北京医疗队驰援武汉随行采访日记——《白衣战士使命必达》《不放过任何细节的北京医生》《直面病毒短兵相接》《医者仁心北京团队》《隔离病房里的男护士》”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短短的一生,能有这样的经历,非常幸运,我希望尽自己所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到心中有爱,眼底有光。

(责编:得得)

相关阅读:
卫视元宵晚会纷纷增加“战”疫特别节目 73岁北野武与小18岁情妇再婚 去年刚结束36年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