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圈 > 正文

对话《中途岛》导演:不想在战争片加廉价爱情戏

十分头条新闻讯拍中途岛战役是艾默里奇20年前的想法,当时他和哥伦比亚影业旗下的三星影业签了合作,但囿于成本高昂以及技术上的限制,这个想法一直被搁置。随后,艾默里奇执导了《爱国者》、《后天》、《2012》等电影,但心底一直还有这个心结。

大概三四年前,艾默里奇遇到了韦斯·图克。韦斯是进出艾默里奇办公室的无数编剧中的其中一位。艾默里奇说,他最喜欢问这些编剧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你有感而发、真心想要写的东西?来自海军家庭的韦斯脱口而出:中途岛。艾默里奇心底的盒子一下被打开,于是有了现在这部电影。

关于这段历史,大银幕上已有过不少传奇。1976年就曾出过一部同名影片。为什么选择再拍一部?艾默里奇直言,目前还没有一部如实且全面地反映中途岛战役前前后后的电影,他强调说,中途岛战役前的珍珠港事件不可或缺,包括轰炸东京,没有它无法陈明美国海军初期的劣势地位,后面中途岛战役的东山再起就无从谈起。还有一点,包括迈克尔·贝的《珍珠港》,里面都加入了很廉价的爱情戏,艾默里奇耿直表示这样很不合适。

“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对艾默里奇来说,还有一点“私心”更为重要,“我看到国家主义和右翼党派的再次崛起,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你有一种感觉,你要提醒大家,在历史上的某一刻有一群年轻人为了捍卫民主抵御法西斯主义牺牲了自己。这是主要的推动力。”

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捋出一条适合电影的线索,并不容易。整个过程一共持续了三四年时间。最终故事被分为三条线:海军情报人员、企业号的飞行员,以及日本海军。帕特里克·威尔森扮演的海军情报人员埃德温·莱顿和艾德·斯克林扮演的飞行员迪克·贝斯特为主线人物,由他们驱动整个故事的发展。拍摄中为了使故事更加紧密,艾默里奇还透露,后续还额外加了一场两人在酒吧相遇的戏份。相信看过的观众都会发现,片中人物很多。艾默里奇透露,他自己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剧本阶段就做了大量删减,现在片中的人物已经做了最大程度的精简,而且为了观众不记混,他们特意找了观众认知度很高的演员,比如伍迪·哈里森、卢克·伊万斯、尼克·乔纳斯,希望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二十年后重新拾起“初心”,艾默里奇坦言,科技进步使得这部电影变成了可能。他又拿了《珍珠港》举例,那部电影因为成本有限只有270多个特效镜头,而这次他一共有1500个特效镜头。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问到当下讨论较多的超级英雄电影充斥市场的现状,曾经拒绝拍摄超级英雄电影的艾默里奇并没有说太多:“我只能说,如果你要拍一部没法拍续集的电影,现在的确变得更难了。”

罗兰·艾默里奇

罗兰·艾默里奇

谈初衷:“不生造,尽量如实、全面地还原历史”

新浪娱乐:拍摄之前您对中途岛战役有何了解?做了哪些准备?

罗兰·艾默里奇:我大概20年前就想拍这部电影。我记得看了一部纪录片,才意识到:哦天哪,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棒的东山再起的故事。当时的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占据绝对优势,美军不断地遭受进攻,大概是3艘航母和10艘航母的差距,在太平洋战场初期,美军真的是不被看好的一方。我当时和哥伦比亚影业的三星影业签了一个合同,他们也对我的想法很感兴趣。当时的想法就是从珍珠港事件开始,有了珍珠港你才能理解后面中途岛的故事。后来我们讨论了成本,放在那个时候,这部电影非常难拍。我们意识到,这部电影需要一亿美金的预算,他们决定不拍。我当时很难过。你也知道,生活就是这样。后来一个朋友给了我《爱国者》的剧本,编剧还写过《拯救大兵瑞恩》。我很喜欢瑞恩。我从来没有忘记,我要拍《中途岛》。每一个到我办公室的年轻编剧,我都会问他们,你真的想要写得是什么?有一个家伙叫韦斯,他想都没想,就说中途岛。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来自于一个海军家庭。我很多亲属都在海军,如果能写一部这样的电影,那就太棒了。我很幸运我找到了韦斯。

当时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

当时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

我们做了很多的调查,不要忘了,即使是战争结束后的今天,当时很多事情还是未解之谜,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去深挖,搞清楚当时鱼雷的方案并未成功,他们手上最强的、最大的筹码就是俯冲轰炸机。不过当时战争结束后,美军宣布是鱼雷。他们当时是故意骗日本人,不想让日本人知道是俯冲轰炸机做的。你也知道,战争嘛,关键是谁更会说谎话。

新浪娱乐:确实如此。1976年曾出过一部同名电影《中途岛》,您觉得为什么现在需要再拍一部?

罗兰·艾默里奇:我小时候看过。我觉得目前还没有一个如实讲述珍珠港事件和中途岛战役的电影,我一直都有这个想法,要把珍珠港事件也放在里面,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你不会明白这是一个多么棒的绝地重生的故事,也不知道日本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对手。我想要展示这些。之前那一部《中途岛》电影并没有这么做,它里面还有一些比较廉价的爱情戏,我个人觉得不是很适合。迈克尔·贝的《珍珠港》也是一样。我们只想拍一部真实的、尽量符合历史的战争片,虽然中途我们也做了一些艺术加工,但它非常接近真实发生的故事。

1976年《中途岛》

1976年《中途岛》

新浪娱乐:如您所说,这是一段非常宏大的历史,如何确定要哪一部分要保留,哪一部分要删掉?

罗兰·艾默里奇:非常非常难。这也是为什么光剧本我们就花了三四年的时间。我把剧本拜托给了韦斯·图克。他做得非常棒。我记得当时跟他说,一定不要凭空“生造”一些事情,越少虚构越好,要基于真实人物创作一个当下观众可以产生共鸣的叙事。我们很快意识到,这个故事将会有三条线索,一是海军情报部门的故事,一是企业号航母上的的飞行员们,一是日本人。这三条线索被两个主要人物所驱动,一是帕特里克·威尔森演的埃德温·莱顿,去了解珍珠港事件,去明白情报部门的重要性,一是迪克·贝斯特,他也是历史上唯二的在一天内击沉两艘航母的飞行员。迪克的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我发现他的老婆和孩子都在瓦胡岛,他是一个非常棒的飞行员,有一点点野性(笑),他一直想成为飞行中队执行官,或者说她的妻子想要嫁给这样一个人。他非常有野心,但当他成为执行官,他突然觉得肩上多了责任,最后氧气里虽然有杂质,但还是坚持飞行最后击沉了一艘航母,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吐血了,但还是选择继续。这些都是真事。

新浪娱乐:他的性格变化应该是片中最为有趣的一个地方,非常戏剧性,有些人可能觉得转变太剧烈,能谈谈这一点吗?

罗兰·艾默里奇:一部电影总是需要一些角色发展,他是我们集中想要展示这一点的角色。他需要去了解他领导的那些人,需要明白他们的恐惧,向他们敞开心扉,他最后向自己的通讯兵坦陈自己也害怕,也想能安全回家。这一点也是我们从他们大量私人故事中发掘出来的,比如迪克自己也写过一本书。我们掌握了很多他们当时的处境及真实感受。

《决战中途岛》中的迪克·贝斯特

《决战中途岛》中的迪克·贝斯特与妻子

新浪娱乐:剧本完成后,在剪辑或者拍摄过程中,有无进行一些删减和二次的创作?

罗兰·艾默里奇:对,我们也会删一些东西,我们甚至还多加了一场迪克·贝斯特和埃德温·莱顿的戏份,因为我们觉得需要展示他们两个人是认识彼此的,所以加了一场在酒吧的戏份,不然会觉得故事之间的关联不是很强。这最后证明是对的选择。在电影拍摄中,你写好一个剧本,但当你真正拍摄时,,其实你一直在重写。还有一点,历史学家也会加入进来,他们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诉你当时是怎么一回事,这会帮助你如何在镜头里展示这一切。剧组有位叫Chuck的老先生,他是我们的私人顾问,会告诉我们航空母舰上是什么样,他在六十年代曾经在航空母舰上呆过,六十年代的和四十年代的非常相像,只有一些细小的改动。他的一些建议,常常会改变我要怎么拍一场戏。有一场戏是Dickinson要等贝斯特的轰炸机回来,我问他要怎么展示大家都以为不会有轰炸机再回来,他说,他们会站成一条线,开始打扫甲板。Dickinson看到这一幕会想,现在不会再有人会回来了。那是一个非常动人的场景。

片中的Dickinson与贝斯特

片中的Dickinson与贝斯特

谈争议:“角色数量已经做到最大程度的删减,战争有太多运气的成分”

新浪娱乐:这部电影里人物非常多,三条线索交织,作为导演,你有没有担心过角色太多,观众可能会看不过来?

罗兰·艾默里奇:确实,所以我们其实在剧本阶段就删了很多角色,一直到我们觉得,不能再继续删了。如果你继续删,故事就说不清楚了,就不能好好地展示这场战争。剧本阶段就有很多人告诉我们,角色太多了。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所以有些不那么重要的角色,我们就给删掉了。还有一点是,我们尽量去找一些有名的演员,这样观众就能记得他们的脸,现在是伍迪·哈里森,现在是卢克·伊万斯。特别是一些戏份相对较少的角色,我们也找了很有名的演员,比如尼克·乔纳斯,这对我们很重要,因为里面的服装基本都是一样的,包括日本人的故事线也是这样。

尼克·乔纳斯扮演机械员布鲁诺·盖多

尼克·乔纳斯扮演机械员布鲁诺·盖多

新浪娱乐:提到日本人,片中扮演日本军官的几位演员都非常有名,国内也有不少展示二战的影视剧,但很多不可避免流于表面,您是怎么说服这几位日本演员的?

罗兰·艾默里奇:我确实说了不少话。我要解释给他们听,这并非你想象中的日本军官的刻板角色,我告诉他们我会很尊重他们的角色。别忘了,我是德国人,所以我明白他们的处境和担忧。我看过一些二战片,德国人被刻画成怪物,我认为其中一些德国人的确是怪物,我也认为,一些日本人是怪物,日本在中国的陆军是怪物,日本海军相对来说,可能是自认为很高贵,他们有一些骄傲。毕竟他们一直在赢,一直在占领其他地方。但这也是他们最后失败的原因。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是山口多闻(浅野忠信角色)选择殉舰。在拍摄战争片时,我们不能去制造更多的刻板印象,这对后来人都有益处。参加战争的都是普通人,而之所以有战争是因为一些政客,他们安稳地坐在自己家里,从来不用去战场。我也想表达这些。还有如何赢得一场战役以及如何失去一场战役的内部机制,这些都是由一些非常细小的个人的决定组成的。为什么这些人会做这样一个决定?为什么McClusky(卢克·伊万斯的角色)会选择跟着那艘驱逐舰?这些细小的东西构成了一场战争。这里面有太多运气的东西了。

浅野忠信与丰川悦司

浅野忠信与丰川悦司

新浪娱乐:电影在视觉层面非常突出,能谈谈在画面方面的设计吗?

罗兰·艾默里奇:我们去研究了当时的照片。有一本在日本出版的摄影书,里面讲的是太平洋战争美国那一方的故事。我们想要在电影中再现。战争有它自己的美学体系,与此同时,你想要让观众惊喜,想要让观众满足,你需要做很多事情。我一直觉得电影在视觉上需要有一定标准,视觉上不好看的电影我不可能会喜欢。

新浪娱乐:对很多战争片来说,它们的讯息常常是批判的。这部电影视觉上非常漂亮,您会担心有过于美化的观感吗?

罗兰·艾默里奇:剧本中有一些胜利欢呼的场景,我在拍摄前就全把它们给删掉了。战争中是没有赢家的,如果没有赢家,你又为何要去欢呼?即便是所谓的“赢家“,他们的亲人和朋友、战友再也不会回来。

新浪娱乐:最近几年有不少战争片出来,比如诺兰的《敦刻尔克》,还有明年要上映的《1917》,您怎么看这种“返潮”?

罗兰·艾默里奇:你知道吗?如果你生活在美国,你自己又是一位欧洲人的话……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看到国家主义和右翼党派的再次崛起,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你有一种感觉,你要提醒大家,在历史上的某一刻有一群年轻人为了捍卫民主抵御法西斯主义牺牲了自己。这是主要的推动力。我自己也问自己,为什么要今天拍?美国曾是弱势的一方,但只要他们团结一起,就可以战胜。但现在美国人并不团结。我们想要告诉当下的美国观众这一点。甚至于这个讯息太过明显,我们还在剧本阶段特意将这一点模糊了一些。

对话罗兰·艾默里奇

对话罗兰·艾默里奇

新浪娱乐:20年后再来拍这部当初的“初心”,技术条件肯定是进步了,但考虑到当下大家热议的超级英雄电影充斥市场的现状,您觉得拍这样一部战争片是变难了,还是更容易了?

罗兰·艾默里奇:科技进步巨大,不能说更简单,科技使得拍这部电影变得可能。我想迈克尔·贝拍珍珠港的时候,他只有270个特技镜头,因为他们没有钱拍更多,我有1500个特效镜头。至于你说的超级英雄的事情,我只能说,如果你要拍一部没法拍续集的电影,现在的确变得更难了。(安东/文王远宏/摄影)

(责编:小万)

相关阅读:
《令人心动的offer》提供职场图鉴 孙杨听证会16日举行 百名记者前往瑞士全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