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颁奖季大战即将开启,头号种子选手《爱尔兰人》在获得前哨战好口碑时,它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因为一条关于漫威电影的言论,好像热度远远盖过了他的新片。
马丁·斯科塞斯称他没有看过漫威电影,他曾经尽力尝试了,但没有办法,那不是“cinema”,他能想到最接近的比喻是主题公园。他在话末提到,漫威电影不是一个人试图向另一个人传递情感和心灵体验的电影。
在他发表这番言论后,第一个出来回应的是《银河护卫队》的导演詹姆斯·古恩,他感到很难过,因为马丁·斯科塞斯作为他最敬重的电影人之一,在没看过漫威电影的情况下就做出这样的评论。《奇异博士》的编剧C·罗伯特·卡吉尔则表示了对马丁·斯科塞斯言论的支持。
《银河护卫队》剧照
其实乍一看马丁·斯科塞斯的言论是对漫威电影的批评,但事实上他讲出这样一段话是基于整个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程,对漫威电影为代表的宇宙模式漫改作品下了一个定义——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是一个贬义词吗?并非如此,沃尔特·迪士尼就靠主题公园起家,然后开启了自己的动画与电影帝国,时至今日迪士尼乐园仍象征着一个美梦,给无数人带去快乐。
“主题公园”也一直是好莱坞商业电影擅长的模式,其中的佼佼者,也可以说是把这一模式发挥到极致的人,正是与马丁·斯科塞斯同为“新好莱坞四杰”的斯皮尔伯格。且不论《大白鲨》《E.T。外星人》《夺宝奇兵》系列,《侏罗纪公园》本身就是一个主题公园,还有去年大火的《头号玩家》,更是在新的时代升级了“主题公园”电影模式。
《侏罗纪公园2》剧照
不少其他国家的影片也在效仿这一模式,例如韩国票房极高的《与神同行》系列,将地狱的不同部分变成主题公园的不同板块。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解构,剧情推进的每一个板块,可以视作主题公园中的一项游乐设施,它给予观众感官和心理上的刺激,很多时候是以制造恐惧的方式,就像过山车爬向最顶端,然后解除这个恐惧,从而达到娱乐的效果。
电影作为一个舶来品,如同我们最初称之为影戏,后来改为电影,在西方世界它也有几个名字。仅以英文为例,现在习惯的用词是movie,另一个则是film,马丁·斯科塞斯用的cinema。在这三个词中,film和cinema都有点移花接木的意味,前者是胶片,后者是电影院,而也正是这两者定义了什么是电影。胶片是电影的肉体,在电影院看电影则是电影的精神。但是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movie时代,电影不再是胶片拍摄,观看电影的介质也从电影院的银幕变为了多种荧屏,一个手机就是一块“银幕”。
这就指向了马丁·斯科塞斯言论中最后的要点,“一个人试图向另一个人传递情感和心灵体验”。他的新片《爱尔兰人》是奈飞投资的,所以他自然明白胶片时代的逝去是不可逆转的,但同时他渴望保护电影的精神,过去的主题公园电影依旧有着这种精神,它们会延伸成电影系列,但仅仅在系列里延续同质性的情感塑造。而进入到宇宙模式的漫改电影创作,是一种更庞大的群体性复制,不论是漫威还是DC,它们就像是单一的克隆人,细微的差异,或是故意注入的深刻,也无法改变它们的单调。
《小丑》剧照
如果将马丁·斯科塞斯的言论当作一种担忧,便成为另一种议题。去年《黑豹》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今年《复仇者联盟4》准备申报好几项奥斯卡大奖,前不久的威尼斯电影节《小丑》捧了金狮。马丁·斯科塞斯如此的危言耸听,也许正是一种警告,漫改电影不仅仅在商业上霸占市场,同时它也渴望侵入艺术领域。
关于威尼斯的讨论已经有过太多,反对声普遍认为威尼斯是有着稳定评奖风格的艺术电影节,不应该嘉奖一部商业大作。但奥斯卡本身作为一个主流电影奖项,选择这类影片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漫改电影为了挤入其中所做的伪装,就像《天外魔花》的故事,外星人进入人类的身体里,外表看上去还是原来的那个人,但里面完全被外星人操作。漫改电影就像这些外星人,外表看上去成了奥斯卡,甚至威尼斯会选择的那种电影,但它的内心到底是什么呢?
□耳朵(影评人)
(责编:小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