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图源:北京青年报
不可否认,真正让这种题材在最近火爆起来的,应该归功于《怪奇物语》,一个关于孩子失踪引发出的背后潜藏着巨大阴谋的故事。在很多人看来,德剧《暗黑》基本上算是德国版的《怪奇物语》,但实际上,《暗黑》从一开始就弯道超车式的超越了《怪奇物语》,它绝没有只囿于前者的框架,到了今年最新的第二季,无论IMDB还是豆瓣的评分,单集都超过了9分。
从外部形式上看,《暗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个阴郁的故事,孩子接连神秘失踪,警察毫无头绪,那个叫做温登的小镇上氤氲着难以名状的怪异气氛,几个家庭、几代人之间的秘密与纠葛慢慢浮现,一个巨大矿坑可能隐藏着黑暗,一个古老的核电站可能也与此有所牵连,更令人费解的是,这里的时间开始显露出非线性的特质,那些失踪的孩子并没有真正失踪,而是穿越到了另一个时间之中。他们在另一个时间维度中慢慢长大,而一切在莫测之中开始变化。
从技术上讲,《暗黑》是很值得分析的,它成功的首要因素之一是氛围营造,那种阴暗、幽冷、压抑、肃杀、凝滞的大环境奠定了这个故事的气质。它缓慢地推进故事,更乐于展现每个人内心情绪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而不是在主线情节上高歌猛进,从这个角度去讲,它不是使劲向前进,而是努力向深挖,它是所有那些快节奏的商业剧的反面,也是这种特定类型剧的特征。这个故事是一种经典的多类型混合体,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成型非常高难度,它有悬疑罪案,有家庭伦理,有科学幻想,有超自然因素,有心理惊悚,有精神分析,它在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之间来回跳跃,就如同你正凝视着一幅精准无比的人像素描,然后发现画面渐渐自动分崩离析,最终重组成一幅毕加索或者达利式的作品,当你再度凝视,它又还魂成原初的模样,轮廓清晰,线条正常。它风格独特又嬗变,始终迷幻,扭曲,怪异。这需要导演强力的把控,稍一松弛就瞬间瓦解。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处。
客观地讲,《暗黑》并非绝对开创性的作品,其实,这种类型在西方剧集和电影历史上有着自己慢慢的演进过程,到如今已经形成了特殊的流派,一种独到的神秘主义,混搭着终究无法吹散的后冷战时代的气息,以及人们对时间、平行宇宙、宗教传说、原始崇拜、宿命论、政治恐惧等等一切惶惑组合成难以命名的阴谋论。如果要追溯,或许,每一个拍出这类作品的导演都无法否认《穆赫兰道》带给他们的影响和提示,而从剧集的层面去看,2004年起航的《迷失》开始了这种类型集大成的一次成功实验,神秘孤岛坠机、死亡接踵而至,奇事与神迹接连上演,超自然力量和人心叵测,政治阴谋和时间漩涡……某种程度上说,《迷失》让人们第一次见证了这种类型史诗级的混合出征,在那之后,这一类题材进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迷失》的核心制片人在2014年开发了《守望尘世》,一个“后灾难神秘主义”的故事设定,比《迷失》更纯粹、也更具野心,接着,凭借《爆裂鼓手》拿下最佳男配的J·K·西蒙斯主演的《相对宇宙》——混搭间谍、悬疑和冷战的科幻故事,在近两年也大放异彩,当然,还有斯蒂芬·金的《城堡岩》等等一系列有关超自然、怪物、时间扭曲和罪案色彩的作品。
后冷战阴云也好,核恐惧也罢,都是人们对外部、对现实的恐惧,而像《暗黑》这一类题材之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展现一种指向内里的、精神性的恐惧,它关于对时间的看法与重新体认。对于时间的别样观看,其实是对于我们人类自身存在的重新理解。长久以来,我们认定了时间是线性的,但如果并非如此,时间像空间一样可以穿梭、跳跃,我们认定的一切现世规则就都崩解了。这是人们心底里的好奇与恐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曾说,记忆是文学中最普世的话题,而无论是记忆、展望,又或者对于当下一刻的凝视,其实一切的基底都关乎于时间,时间是枷锁,是牢笼,是生命的限度,我们对于时间固有概念的反思,其实源自于对于永恒的追逐和疑惑,当我们看见时间不只是无限延展的直线,而觉得这直线可以蜿蜒,可以折叠,可以环绕,可以穿插,我们该如何看待死与生,失踪与重现,该如何看待有和无?这些生命基底中的悸动和惊惧,永恒的诉求,可能终究无解的问题,都被化用在了《暗黑》这样的故事中。
对于这一类故事,评价注定是分裂的,赞叹者认为它指向了哲学,而嘲讽者认为它不过是故弄玄虚。在很多时候,它们确实只能在情节上不停地挖坑,而无法有效填埋,故事始终悬而不决,而一旦终结,需要彻底有个交代,就更会落入烂尾或者封神的巨大争议。但无论怎样,这样的故事都会一直被编织出来,因为它们之中潜藏着人类对于自我存在最终极的疑惑。
(责编:珞小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