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宝贝儿》剧照
电影《宝贝儿》海报
十分头条新闻讯 “杨幂的新片你看了吗?她的南京话说得怎样?”
《宝贝儿》上映之后,朋友们都在问我同一个问题。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我的看法是:不怎么样。
60%的奇怪口音夹杂着40%的南京郊区口音,杨幂面对一众操着标准市区口音的南京籍配角演员,显得格格不入,这种语言上的隔离感也直接导致我全程出戏。
南京话是一种对外地人极为友好的方言,只要语速适中,保证全国人民都能听得懂。这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也慢慢地更新着自己的方言,老南京腔调在城南保留下来,年轻人的口音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南京的年轻人之间也更倾向于用普通话聊天。
所以南京话看起来好懂易学,尤其很多单字在南京话里的发音与普通话非常类似,唯一需要改变的是整句话的语调。
而这正是杨幂的问题所在——她只掌握了一些特殊的单字发音,而没有完全理解语调的精髓,一句话里只有几个字像南京话,总体听来是形似容易神似难。
在电影正式上映前的一次导演交流活动上,我们跟导演刘杰讨论了方言问题,才发现原来这口锅应该导演来背。
刘杰透露,自己拍戏非常随性,很多决定都是临时做的,比如在南京拍摄,比如说方言。
在南京拍摄还有一个幕后小故事:刘杰最早想在北京拍摄,但因为收养弃婴是敏感话题,被北京民政告知不可以在北京开拍。如果不是南京民政给予了支持,或许杨幂就要说其他地区的方言了。
故事背景设定在南京后,刘杰又决定用方言拍,这大概是在为难杨幂。因为刘杰的拍摄习惯是没有剧本,《宝贝儿》只有五页纸的故事梗概,和最后成片的吻合度大概只有六成,他还特别交代不许让杨幂看这个梗概。
也就是说,杨幂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完成台词,每天只能现学现用。
杨幂其实为此片付出了相当大的时间成本,在组里呆了100多天,实际拍摄有17天。
第一次进组,从2017年3月17号到5月29日,每天都在拍摄,刘杰心里知道这些素材都不会用,只是想让杨幂适应这个南京郊区村里姑娘的角色。当时杨幂问导演你看还行吗?有能用的素材吗?刘杰回答能用得不多,问她还要不要继续拍下去,杨幂给了肯定的答复。
然后杨幂进了《扶摇》剧组,11月19日杀青后再次回到《宝贝儿》剧组,刘杰又给她重新找状态,紧接着用了17天拍摄了全片的大部分素材。
在100多天的时间里,刘杰至少拍了250场以上不重复的戏,比如杨幂和郭京飞辩论的重头戏,就有在医院里在看守所里拍摄的不同版本。
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刘杰磨出了他想要的人物状态。但在没有剧本的状况下,方言台词却成为表演上最大的短板。
最好的表演一定是与优秀的台词功底密不可分的。所谓好的台词功底,不仅是用语言传递戏剧的信息量,更要通过台词与故事、与观众、与对手演员建立联系,如果一个演员还要额外担心自己的方言口音是否标准,还要费力去临时记忆方言的发音,又如何让台词为表演加分?何况杨幂本来就不是以台词功底见长的演员。
扮丑和说方言在近些年似乎成为了文艺片的标配,明星演员转型的捷径,可是好的文艺片真的需要方言吗?
关于为什么会突然决定说方言,刘杰的回答是,在这样一个故事背景和环境下,他觉得说方言才是恰如其分的。
可是《宝贝儿》的故事并没有任何南京元素,甚至整部影片也没有让我这个南京人感受到一丝家乡的气息,再加上整部电影讨论的社会议题又非常具备普遍性,为何要执着于方言呢?
导演想让演员说方言,无非是追求一种真实感。但标准的方言才是真实的,而让一个北京大妞说着一口不标准的南京话,是灾难性的。
坐在影院里,我无所数次想,如果杨幂没有说南京话,我不会这样如坐针毡。好好的一部戏,怎么就因为方言变得假了呢?
贾樟柯在电影里用方言,是因为他执着于山西叙事,地域色彩很浓厚;《金陵十三钗》说南京话,因为这个电影从片名到故事处处都是南京元素,还有最合适的南京演员。
如非必要,希望各位导演都能高抬贵手,放过方言吧。
(宸宣/文)
(责编: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