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鹦鹉螺可能比之前认为的要多Credit: K. D. Schroe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via Wikimedia
据斯图加特自然博物馆(柯美·雷希):2.01亿年前三叠纪的结束被认为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之一。这场生命和进化灾难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西伯利亚强烈的火山活动。这导致了全球气候动荡和海水酸化。
在海洋生物中,菊石和鹦鹉螺尤其受到影响。到目前为止,人们一直认为这两个种群中只有一个属在危机时期幸存下来,所有后来的物种多样性都是从这两个幸存的谱系进化而来的。由于对德国多瑙斯辛根附近的贝赫拉早侏罗世中期的1.85亿年前的鹦鹉螺进行了检查和重新评估,这一观点现在已经得到了修正。
该化石自1975年以来一直被斯图加特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该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君特·施韦格特(Günter Schweigert)博士现在已经研究了鹦鹉螺化石,并在《新地质学与植物本体》杂志上将其描述为一个新物种Germanonautilus warthi。
鹦鹉螺进化的有价值的新见解
鹦鹉螺通常比菊石稀有得多,许多化石物种只是偶然发现的。这使得Germanonautilus warthi的发现对专家来说更有价值。该化石修改了20世纪50年代三叠纪-侏罗纪界线的进化情景,这可以追溯到美国古生物学家和鹦鹉螺研究员伯恩哈德·库梅尔(1919-1980)。
“这个标本显然属于Germanonautilus,一个在三叠纪时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属。Gunter Schweigert博士说:“在1500万年的时间里,没有Germanonautilus的证据,但该属与其他鹦鹉螺类一起,一定是在三叠纪-侏罗纪边界的某个地方度过了危机。”因此,这个新物种为鹦鹉螺的进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新线索。
这一发现的重要性被隐瞒了很长时间
负责的馆长在20世纪70年代的实地工作中发现了这一发现,并对收藏的标本进行了分类。由于当时化石还没有准备好,Germanonautilus warthi被认为是Cenoceras的代表,几乎所有下侏罗纪时期的鹦鹉螺都属于Cenoceras属。由于侏罗纪鹦鹉螺已经几十年没有被科学修正,这一发现的意义直到现在仍然是隐藏的。
“Germanonautilus的一些外壳特征也表明,一个相当成功的年轻侏罗纪鹦鹉螺家族与该属有直接的渊源,但所有后三叠纪鹦鹉螺都可以追溯到Cenoceras的传统假设模糊了这一观点,”君特·施韦格特博士说。这位古生物学家确信,新的发现可以为未来研究史前和现代海洋动物的进化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与鹦鹉螺不同,鹦鹉螺存活至今,但目前正受到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的严重威胁。